中学语文文本有效解读策略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an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最早源于英美“新批评”派,他们认为“读,是文本解读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1]“细读”即仔细阅读,在确定文本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从语境、隐喻、反讽、悖论等语义要素入手,把解读的重点放在文本内部组织结构上,注重文本细节,强调语言的艺术价值.
其他文献
《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的篇目,学习提示中要求同学们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感情.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在历史人物本身已经足够耀眼的前提下,司马迁又是怎样通过自己的笔,再度塑造这样一位乱世中的爱国诗人形象,以更好地实现自己对屈原情感表达的呢?
期刊
“与瀛而不助五国也”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它的意思是“齐国未曾贿赂秦国,终于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它)结交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的缘故.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难免要灭亡了”(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教参中并没有对“而”加以解释,但大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认为“而”表转折,理解为“结交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在“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也将其理解为“转折”,设置了考题.那么,这个“而”是不是表转折呢?
期刊
强子又一次顺利通过笔试,获得了面试资格。这次考试是这个城市本年度录取公务员的最后一次考试。  强子心理素质不好,先前的两次面试,都是因为太紧张,发挥失常,铩羽而归。强子的信心和希望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出身农门的强子知道自己的短处,但是他却把失败的根本原因归咎于考风不正。  强子之所以屡败屡战,是为了他的初恋。这是留在这个城市的最后机会,如果再次失败,灰心的强子只得告别这个城市,告别爱情,回到千里之
期刊
“学教评一体化”是基于学习、教学和评价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收集学情信息,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初中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产物,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所以本文以“学教评一体化”为背景,结合当下古诗词深入教学的意义,完成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期刊
“新课标”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此,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加入“名著导读”的板块,根据课文所学的内容配套相应的课外读物.这样的编排就是要引起广大师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切实把它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如何了解和监控学生的阅读过程,如何根据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帮助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是教师可以实践探索的新方向.下面就以八上名著导读《昆虫记》为例,从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