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化学学习是他们的一个難点,很多学生害怕化学,甚至厌恶化学。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利用赏识教育,慢慢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课前让他们进行充分地预习,了解将要学习的有关内容,那么他们在上课时就不会被动,课堂上学习的也有了针对性,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学生的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它是一种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和操作方法,从而对教育规律把握达到了理论化、系统化、操作性、特色性的高度。
学生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责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的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从认知角度考虑,关注如何把化学概念讲清楚,只注意讲解的条理性、逻辑性,很少想到教学的情感性和趣味性。然而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性学习已为教师所熟悉,但仍有不少化学教师认为“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还很困难。因此要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乐于接受,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加工,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情和良好的教学情感。同时,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更多的参与,更多的体会对话的平等,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生正堂课跟着教师转,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在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教师越学不会、越不爱学。这些都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更要教给学生运用本领的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要求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转化,成为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产生想法的“助产士”。思想主要靠启迪,而不是传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化学教学的情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而且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作为“化学教育”与“育人”功能之间的纽带,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尽快学会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全方位地改变传统的化学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教会学生求知,并不断地强化结论与过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学会生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重视不足,由于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导致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教学活动都有教师来组织,学生只是消极参与。虽然情感教育现在已经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成为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许多教师仍没有真正领悟其精神内涵并进行认真学习。有些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都相当不错,课讲得很认真,课堂教学能力也很强,而且也有较强的责任心,有时不惜牺牲休息时间,辛苦的去为学生加班加点。尽管如此,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承认,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最容易让人们忽视的恐怕就是情感教育了。
赏识学生自然要对学生良好的言行给予赞美、称赞、鼓励、表扬,但赏识并不意味着不要批评。实际上,赏识并不排斥批评,赏识是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弱点和错误。该指正的问题要及时指正,该批评的错误也决不能迁就。运用批评的艺术,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让学生以感激的心态接受这剂苦口的良药,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总之,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教学美,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穷奥妙,促进他们对化学的热爱;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应注意通过巧妙地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应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学生的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它是一种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和操作方法,从而对教育规律把握达到了理论化、系统化、操作性、特色性的高度。
学生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责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的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从认知角度考虑,关注如何把化学概念讲清楚,只注意讲解的条理性、逻辑性,很少想到教学的情感性和趣味性。然而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性学习已为教师所熟悉,但仍有不少化学教师认为“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还很困难。因此要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乐于接受,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加工,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情和良好的教学情感。同时,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更多的参与,更多的体会对话的平等,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生正堂课跟着教师转,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在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教师越学不会、越不爱学。这些都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更要教给学生运用本领的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要求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转化,成为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产生想法的“助产士”。思想主要靠启迪,而不是传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化学教学的情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而且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作为“化学教育”与“育人”功能之间的纽带,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尽快学会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去全方位地改变传统的化学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教会学生求知,并不断地强化结论与过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学会生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重视不足,由于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导致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教学活动都有教师来组织,学生只是消极参与。虽然情感教育现在已经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成为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许多教师仍没有真正领悟其精神内涵并进行认真学习。有些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都相当不错,课讲得很认真,课堂教学能力也很强,而且也有较强的责任心,有时不惜牺牲休息时间,辛苦的去为学生加班加点。尽管如此,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承认,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最容易让人们忽视的恐怕就是情感教育了。
赏识学生自然要对学生良好的言行给予赞美、称赞、鼓励、表扬,但赏识并不意味着不要批评。实际上,赏识并不排斥批评,赏识是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弱点和错误。该指正的问题要及时指正,该批评的错误也决不能迁就。运用批评的艺术,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让学生以感激的心态接受这剂苦口的良药,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总之,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教学美,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穷奥妙,促进他们对化学的热爱;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应注意通过巧妙地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应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