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需要思想,思想需要智慧。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全面推进的教育改革大潮,对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新型教育转轨的广大教师来说,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校长,应该怎样带领教师尽快走出教育转型期的困惑与迷茫,来谋求一所学校的新发展呢?笔者认为:
一、关注长远,锻造学生健康人格,为提升国民素质奠定基石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学生之间偶发恶性事件的频率越来越高,从表面看,这些现象是偶然,但深层思考却是学校德育与社会需求发展不平衡所致的必然结果。中小学生中表现出的对情感的冷漠和异常,对生命的轻视与摧残让人触目惊心。学校应把德育摆在首位,从对国家前途负责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德、智、体关系,。要像提高教学质量那样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要提高全体教师对德育工作的热情,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就要实行德育途径的多元化,努力创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首先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价值观,它包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即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承担人对自然的责任;处理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即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人格;处理人与自我的价值观,即认识自己是谁?不断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确立自主;处理人与文化关系的价值观,即尊重文化、认同文化,从中提炼民族精神,吸取生活养料。其次是培养健康负责任的生命态度,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学会认识、学会生存。
二、立足创新,张扬个性,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创新人格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在新教育的管理中,管理者的首要责任是把人“激活”,让他们有可能解决思想,努力创新,在突破固有规范的过程中实现新的创造。尽管我们的基础教育所面对的是知识储备与能力积淀尚不丰腴的受教育群体,但创新对他们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犹如一块未被开发的芳草地,在这里搭建未来,预测前景,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会拓宽学生生活的视野,让他们沐浴生命中的七色阳光。
1、建设创新教育的实验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可以称之为实验场。教育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自己。为了创设“做”的条件,激发“做”的欲望,强化“做”的训练,可以实施教育开放体系。
①开放创新内容。扎扎实实开好社会课、艺术课、科学课、品德与生活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课程,按照新课程标准设置课程,如根据学校的地理优势、人文环境,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同时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建立习作欣赏、科技、器乐、球类、棋类、书画、手工、快乐英语、舞蹈等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的興趣爱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并通过举办成果展览艺术节,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创造的作品走向社会,让社会评价来激励学生不断进行新的创造,他们就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和地理优势提供创新的素材,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贡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②开放创新时空。一方面是教学时间的开放,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小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规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课程时间,抽出所需课时进行整体组合,以求课程管理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是拓展教学空间,把地区、家庭及社会活动作为教育的好场所,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实行“家庭──社会──学校”三教统筹,把课堂搬到社区联系点及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调动社会的一切有利因素参与教育活动。
③开放教育评价。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全面落实“面向全体、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强化管理、重在过程”的评估宗旨。并根据这一宗旨,从“活教”、“治乱”、“减负”入手,改革了“三个” 评价机制,即变学生单纯的学科考试成绩单为身体、心理、思想、文化等素质综合评估手册,并由此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变单纯的分数评价为全面考核能力的等级评价;变教师单项评比为综合量化考核。
2、形成健康的创新性情感场。情感场对每一个学生具有影响力,形成健康的健康场,可以激励学生创新潜能,反之就会阻碍学生发展。为此就必须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⑴注重学生人人参与,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产生“互动”的效应。⑵鼓励学生表达并容纳学生不同的见解,延缓评判,让学生树立“我能行”、“我真棒”的自信心。⑶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误在什么地方,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下,让学生再获得学习的机会。⑷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要急于提供帮助。在这样的人文环境里,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得以充分发挥。
3、致力于学生良好创新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思维品质为基础,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眼看、耳听、手做去参与活动,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记忆、观察、抽象、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习惯和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良好品质的培养贯穿在课堂内外,渗透在教育活动的每一个角落。
三、以人为本,着眼发展,让师生在平等,互动的原则下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共同体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酷似“猫鼠”关系,课内与课外,学生的见解、新意,或有创造性的观点,按教师的要求被“格式化”、“标准化”,他们有待开发的兴趣和热情被扼杀。教师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定势,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应是我们的办学宗旨,要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和热爱自己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爱,是一份尊重,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才有合作过程。作为教师,必须以欣赏的目光去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美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尤其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自己的超越。在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关照下,应重视学生以下两方面的学习:
第一、体验性学习。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教师设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第二、问题性学习。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有人说:没有问题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不进行问题教学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具备了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关注长远,锻造学生健康人格,为提升国民素质奠定基石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学生之间偶发恶性事件的频率越来越高,从表面看,这些现象是偶然,但深层思考却是学校德育与社会需求发展不平衡所致的必然结果。中小学生中表现出的对情感的冷漠和异常,对生命的轻视与摧残让人触目惊心。学校应把德育摆在首位,从对国家前途负责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德、智、体关系,。要像提高教学质量那样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要提高全体教师对德育工作的热情,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就要实行德育途径的多元化,努力创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首先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价值观,它包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即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承担人对自然的责任;处理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即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人格;处理人与自我的价值观,即认识自己是谁?不断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确立自主;处理人与文化关系的价值观,即尊重文化、认同文化,从中提炼民族精神,吸取生活养料。其次是培养健康负责任的生命态度,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学会认识、学会生存。
二、立足创新,张扬个性,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创新人格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在新教育的管理中,管理者的首要责任是把人“激活”,让他们有可能解决思想,努力创新,在突破固有规范的过程中实现新的创造。尽管我们的基础教育所面对的是知识储备与能力积淀尚不丰腴的受教育群体,但创新对他们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犹如一块未被开发的芳草地,在这里搭建未来,预测前景,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会拓宽学生生活的视野,让他们沐浴生命中的七色阳光。
1、建设创新教育的实验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可以称之为实验场。教育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自己。为了创设“做”的条件,激发“做”的欲望,强化“做”的训练,可以实施教育开放体系。
①开放创新内容。扎扎实实开好社会课、艺术课、科学课、品德与生活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课程,按照新课程标准设置课程,如根据学校的地理优势、人文环境,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同时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建立习作欣赏、科技、器乐、球类、棋类、书画、手工、快乐英语、舞蹈等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的興趣爱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并通过举办成果展览艺术节,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创造的作品走向社会,让社会评价来激励学生不断进行新的创造,他们就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和地理优势提供创新的素材,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贡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②开放创新时空。一方面是教学时间的开放,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小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规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课程时间,抽出所需课时进行整体组合,以求课程管理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是拓展教学空间,把地区、家庭及社会活动作为教育的好场所,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实行“家庭──社会──学校”三教统筹,把课堂搬到社区联系点及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调动社会的一切有利因素参与教育活动。
③开放教育评价。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全面落实“面向全体、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强化管理、重在过程”的评估宗旨。并根据这一宗旨,从“活教”、“治乱”、“减负”入手,改革了“三个” 评价机制,即变学生单纯的学科考试成绩单为身体、心理、思想、文化等素质综合评估手册,并由此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变单纯的分数评价为全面考核能力的等级评价;变教师单项评比为综合量化考核。
2、形成健康的创新性情感场。情感场对每一个学生具有影响力,形成健康的健康场,可以激励学生创新潜能,反之就会阻碍学生发展。为此就必须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⑴注重学生人人参与,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产生“互动”的效应。⑵鼓励学生表达并容纳学生不同的见解,延缓评判,让学生树立“我能行”、“我真棒”的自信心。⑶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误在什么地方,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下,让学生再获得学习的机会。⑷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要急于提供帮助。在这样的人文环境里,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得以充分发挥。
3、致力于学生良好创新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思维品质为基础,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眼看、耳听、手做去参与活动,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记忆、观察、抽象、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习惯和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良好品质的培养贯穿在课堂内外,渗透在教育活动的每一个角落。
三、以人为本,着眼发展,让师生在平等,互动的原则下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共同体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酷似“猫鼠”关系,课内与课外,学生的见解、新意,或有创造性的观点,按教师的要求被“格式化”、“标准化”,他们有待开发的兴趣和热情被扼杀。教师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定势,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应是我们的办学宗旨,要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和热爱自己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爱,是一份尊重,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才有合作过程。作为教师,必须以欣赏的目光去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美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尤其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自己的超越。在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关照下,应重视学生以下两方面的学习:
第一、体验性学习。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教师设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第二、问题性学习。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有人说:没有问题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不进行问题教学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具备了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