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资料数据收集,文献归纳等方法对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积极变化,下降的状况有所好转,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出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但也有个别指标仍在下滑。分析认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及个人因素。提出建议增强对策;减轻课业负担增加体力活动时间;加强体育与健康以及安全知识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形成体质健康的合力;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加强社团,发挥竞赛力度;重视肥胖群体体质弱的群体。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对策
健康是青少年成长成才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和亿万家庭福祉。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增强学生体质,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近30年的学生体质变化状况,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很大变化,个别指标出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但是也有一些指标仍在下滑成绩持续下降。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少年强则国强!体质不强,谈何栋梁?”针对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发问振聋发聩。因此针对目前这一问题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方面综合概括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希望对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一、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自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印发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学校体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根据1985年开始的每5年一次的学生体质调研数据(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分别实测47.11万名、25.42万名、26.63万名、29.16万名、26.29万名汉族青少年),以及2012年对15.05万名青少年、2013年对12.3万名青少年的抽测数据,我国青少年的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城市男生以及7岁至12岁年龄段学生,增长最为明显。
从2005年开始,肺活量指标逐年稳步上升。从1985年至2013年,各学段城乡男女学生平均肺活量水平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05年达到谷底,2010年出现上升拐点,然后呈较平稳的上升趋势,尤其以7岁至12岁年龄段学生上升较为明显;但大学生变化不明显,而且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差别远低于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差别。
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出现好转。从1985年至2013年,7岁至18岁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在1995年达到顶点后开始下滑,2005年到达最低点后出现好转:小学、初中学生,高中大部分学生(除农村女生以外)成绩稳步提高,大学生和部分高中生(农村女生)成绩仍然下滑,大学生的成绩甚至低于高中生。
耐力素质显现止“跌”并逐步回升。从1985年到2005年,各学段学生耐力素质成绩出现下降,在2010年,7岁至18岁各学段学生耐力素质止“跌”并逐步回升,尤其以14岁至16岁年龄组最为明显;但大学生成绩持续下滑。
速度素质(50米跑)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从1985年至2013年,7岁至18岁学生50米跑成绩在1995年达到顶点后开始下滑,女生下滑程度比男生明显,2005年以后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中小学生从2010年开始成绩逐步提升;但19岁至22岁学生(大学生)的成绩仍在下滑,城市女大学生成绩甚至低于高中生和初中生。
力量素质(女生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或斜身引体)下降速度减缓。从1995年到2010年,13岁至22岁男生引体向上、7岁至22岁女生仰卧起坐成绩持续下降,但到2013年,男生引体向上成绩下降幅度减缓,结果与2010年近似;女生仰卧起坐成绩2010年到2012年出现好转,但是2013年有所反弹;19岁至22岁学生(大学生)男生成绩与初高中生成绩持平,女生成绩甚至低于高中生和初中生。
柔韧性素质(坐位体前屈)指标明显回升。从2000年到2010年,男女生坐位体前屈波动上升,2010年到2013年又出现波动上升。但大学生中城市男生成绩从2010年起持续下降,农村男生成绩不及高中生。
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开始下降。使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对各年度学生超重肥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从1985年到2012年,7岁至18岁城乡男女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持续增长,尤其以城市男生和7岁至12岁年龄段学生最为明显;2012年到2013年,农村学生增长趋势开始出现下降拐点,而城市学生增长趋势依然强劲。但无论城乡,13岁至15岁学生的增长趋势均出现明显下降!
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从1985年到2010年,7岁至18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尤以7岁至12岁年龄段学生增长速度最快,各学段在2012年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另外,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放缓,农村学生增长加快。[1]
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科技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着更加快捷的方向发展。社会科技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长时间的玩电脑,看电视缩减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再加上现在交通工具的发达,学生上学家长车接车送,就连上楼都是乘坐电梯。科技是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便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影响。学生的体力活动减少,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教育观、体育观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过于偏爱,不让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认为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也不认为体育锻炼就能增强体质,存在错误的体育观念。再者认为体育活动浪费时间,不如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影响,生活水平相对比较好的家庭,就有时间和金钱进行体育消费,给学生报瑜伽班、跆拳道班、武术班等类似的兴趣班来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增强体质健康。 (三)学校因素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一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中占有最重要的一席之位。部分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完全忽视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虽然国家已经增加了学校体育课的时间,延长课余锻炼的时间等相关制度,但是仍有学校不去执行。农村学校的场地设施、体育器材包括体育师资,体育课的评价手段等仍然存在不足。这些因素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个人因素
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不端正,怕吃苦、懒惰尤其是女生觉得会影响自己的淑女形象或者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就不从事体育活动,完全没有终身体育的概念。另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也影响个人体质健康的一个因素。
三、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对策
(一)社会、家长、学校、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是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体者,载知识之车遇道德之舍也”,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把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就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纠正教育的误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二)重视超重、肥胖、体质差的群体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重和肥胖的学生越来越多。针对此类群的学生要让其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提供科学的饮食方法和营养搭配。此外在运动方面,要比普通的学生锻炼时间长,强度相对增加。体质差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呈现增长趋势,要培养他们锻炼的意识,克服懒惰的心理,具有针对性的设计锻炼的具体内容,在饮食方面要注重补充营养以及合理的膳食搭配。
(三)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
1、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育改革。刘延东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促进学校回归育人本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深化学校体育体制机制改革,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改革,体育评价体系改革等。
2、加强体育师资、技术指导、经费。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聘请专家或学术权威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条件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3、发挥竞赛的作用。组织校内、校际体育比赛,突出重点项目,推动校园足球发展,广泛开展校园篮球、排球、武术等体育活动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采用比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4、改进体育考试的评价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提出的“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
5、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体育活动时间。 按照国家要求学校要开足开齐体育课,每天统一安排全校性的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课时增加特别是小学3~6年纪由原来的3节课增加至4节,初中高中每周由2节课增加至3节。学生步行或骑车上下学,并且完成家务劳动,把静态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动态的生活方式。
(四)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随着我国法定假日的增多,学生校内学习接受教育的时间也逐渐的减少,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这就需要社区和家庭的配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运动社区的场地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构建“日常体育活动圈”、“双休日体育活动圈”、“家庭趣味体育圈”等使学生在节假日或者休息日等时间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增强体魄。
参考文献:
[1]李小伟,董少校.教育部发布3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大数据”[OL].http://www.jyb.cn/china/gnxw/201407/
t20140729_592098.html,2014.7.29.
[2]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7-05-25(01).
[3]国家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S].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1-3.
[4]教育部体卫艺司.2005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体育工作情况,2006,(23):14-15.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对策
健康是青少年成长成才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和亿万家庭福祉。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增强学生体质,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近30年的学生体质变化状况,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很大变化,个别指标出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但是也有一些指标仍在下滑成绩持续下降。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少年强则国强!体质不强,谈何栋梁?”针对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发问振聋发聩。因此针对目前这一问题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方面综合概括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希望对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一、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自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印发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学校体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根据1985年开始的每5年一次的学生体质调研数据(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分别实测47.11万名、25.42万名、26.63万名、29.16万名、26.29万名汉族青少年),以及2012年对15.05万名青少年、2013年对12.3万名青少年的抽测数据,我国青少年的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城市男生以及7岁至12岁年龄段学生,增长最为明显。
从2005年开始,肺活量指标逐年稳步上升。从1985年至2013年,各学段城乡男女学生平均肺活量水平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05年达到谷底,2010年出现上升拐点,然后呈较平稳的上升趋势,尤其以7岁至12岁年龄段学生上升较为明显;但大学生变化不明显,而且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差别远低于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差别。
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出现好转。从1985年至2013年,7岁至18岁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在1995年达到顶点后开始下滑,2005年到达最低点后出现好转:小学、初中学生,高中大部分学生(除农村女生以外)成绩稳步提高,大学生和部分高中生(农村女生)成绩仍然下滑,大学生的成绩甚至低于高中生。
耐力素质显现止“跌”并逐步回升。从1985年到2005年,各学段学生耐力素质成绩出现下降,在2010年,7岁至18岁各学段学生耐力素质止“跌”并逐步回升,尤其以14岁至16岁年龄组最为明显;但大学生成绩持续下滑。
速度素质(50米跑)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从1985年至2013年,7岁至18岁学生50米跑成绩在1995年达到顶点后开始下滑,女生下滑程度比男生明显,2005年以后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中小学生从2010年开始成绩逐步提升;但19岁至22岁学生(大学生)的成绩仍在下滑,城市女大学生成绩甚至低于高中生和初中生。
力量素质(女生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或斜身引体)下降速度减缓。从1995年到2010年,13岁至22岁男生引体向上、7岁至22岁女生仰卧起坐成绩持续下降,但到2013年,男生引体向上成绩下降幅度减缓,结果与2010年近似;女生仰卧起坐成绩2010年到2012年出现好转,但是2013年有所反弹;19岁至22岁学生(大学生)男生成绩与初高中生成绩持平,女生成绩甚至低于高中生和初中生。
柔韧性素质(坐位体前屈)指标明显回升。从2000年到2010年,男女生坐位体前屈波动上升,2010年到2013年又出现波动上升。但大学生中城市男生成绩从2010年起持续下降,农村男生成绩不及高中生。
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开始下降。使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对各年度学生超重肥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从1985年到2012年,7岁至18岁城乡男女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持续增长,尤其以城市男生和7岁至12岁年龄段学生最为明显;2012年到2013年,农村学生增长趋势开始出现下降拐点,而城市学生增长趋势依然强劲。但无论城乡,13岁至15岁学生的增长趋势均出现明显下降!
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从1985年到2010年,7岁至18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尤以7岁至12岁年龄段学生增长速度最快,各学段在2012年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另外,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放缓,农村学生增长加快。[1]
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科技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着更加快捷的方向发展。社会科技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长时间的玩电脑,看电视缩减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再加上现在交通工具的发达,学生上学家长车接车送,就连上楼都是乘坐电梯。科技是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便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影响。学生的体力活动减少,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教育观、体育观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过于偏爱,不让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认为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也不认为体育锻炼就能增强体质,存在错误的体育观念。再者认为体育活动浪费时间,不如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影响,生活水平相对比较好的家庭,就有时间和金钱进行体育消费,给学生报瑜伽班、跆拳道班、武术班等类似的兴趣班来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增强体质健康。 (三)学校因素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一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中占有最重要的一席之位。部分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完全忽视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虽然国家已经增加了学校体育课的时间,延长课余锻炼的时间等相关制度,但是仍有学校不去执行。农村学校的场地设施、体育器材包括体育师资,体育课的评价手段等仍然存在不足。这些因素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个人因素
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不端正,怕吃苦、懒惰尤其是女生觉得会影响自己的淑女形象或者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就不从事体育活动,完全没有终身体育的概念。另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也影响个人体质健康的一个因素。
三、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对策
(一)社会、家长、学校、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是多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体者,载知识之车遇道德之舍也”,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把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就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纠正教育的误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二)重视超重、肥胖、体质差的群体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重和肥胖的学生越来越多。针对此类群的学生要让其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提供科学的饮食方法和营养搭配。此外在运动方面,要比普通的学生锻炼时间长,强度相对增加。体质差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呈现增长趋势,要培养他们锻炼的意识,克服懒惰的心理,具有针对性的设计锻炼的具体内容,在饮食方面要注重补充营养以及合理的膳食搭配。
(三)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
1、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育改革。刘延东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促进学校回归育人本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深化学校体育体制机制改革,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改革,体育评价体系改革等。
2、加强体育师资、技术指导、经费。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聘请专家或学术权威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条件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3、发挥竞赛的作用。组织校内、校际体育比赛,突出重点项目,推动校园足球发展,广泛开展校园篮球、排球、武术等体育活动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采用比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4、改进体育考试的评价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提出的“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
5、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体育活动时间。 按照国家要求学校要开足开齐体育课,每天统一安排全校性的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课时增加特别是小学3~6年纪由原来的3节课增加至4节,初中高中每周由2节课增加至3节。学生步行或骑车上下学,并且完成家务劳动,把静态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动态的生活方式。
(四)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随着我国法定假日的增多,学生校内学习接受教育的时间也逐渐的减少,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这就需要社区和家庭的配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运动社区的场地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构建“日常体育活动圈”、“双休日体育活动圈”、“家庭趣味体育圈”等使学生在节假日或者休息日等时间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增强体魄。
参考文献:
[1]李小伟,董少校.教育部发布3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大数据”[OL].http://www.jyb.cn/china/gnxw/201407/
t20140729_592098.html,2014.7.29.
[2]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7-05-25(01).
[3]国家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S].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1-3.
[4]教育部体卫艺司.2005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体育工作情况,2006,(2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