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本人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近几年课改的脚步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围绕新课标展开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更加强化了学科特点,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关键词:新课标;审美功能;校本研究;课外活动;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951
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我走过了7年的教学生涯,从最初的摸索到现在一点一滴的积累,感觉时间就是最大的财富,它让你在经历的过程中留住了宝贵的财富,几年来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论,通过各种培训,讲座和赛课活动,让我更加体会到新课标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就是我们的引导者和开拓者,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加体会到音乐的重要性。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有待我们去探究:
一、突出审美功能,改变教学环境。
(一)音乐首先是听觉的艺术,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氛围,因地制宜。
我们也许给不了学生专业的音乐教室,但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课间休息的休闲时段,每班自行约定时间课前预备,这种多角度充分调动多元素的音乐空间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更加缤纷的色彩,所以我每次都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室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比如:课前課桌的摆放,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摆放不同的位置,让学生从文化课的课堂中走出来;还有课前欣赏带视频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音画时尚,体会音乐;再有就是校园广播系统可以让学生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轻松,愉悦,体会音乐无处不在。
(二)聆听、感受比表演更重要。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完全没有音乐感受的孩子是罕见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离开听觉音乐便失去了意义,在音乐教学中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聆听是音乐审美教育得以实现的最直接的活動,因此在每次的聆听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感受,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验证“美”的标准,从而才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表现音乐。
二、以教材为依据,拓展学科综合。
(一)重视教材的知识性,强调相关学科的渗透。
新课标指出“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所以音乐不单单是欣赏、表演,歌唱的学科,它更是历史的沉淀所产生的文化,只不过它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在讲授《梨园百花》这一单元中,涉及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教师运用故事片、电影、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与文化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几节课下来学生比在任何一堂文化课上学的知识都要多,通过听觉、视觉在快乐中把很枯燥的历史、文学变成了生动的艺术。在快乐中学习,突出了音乐学科特点,更注重了文化的传播。
(二)重视文化底蕴,突出表现作品。
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无形之中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从而用音乐特殊的方式来表现作品,让音乐课变得更有文化性,只有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才会呈现很好的艺术作品。俗话说“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首先是一种文化,而后才是许多表现形式。只有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去表现音乐的文化。所以教师在讲授音乐欣赏这类课程中,在不忽视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的是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比如我在讲述京剧的发展史和人物时,运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做成的戏曲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喜好,让学生通过影像的形式来了解,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各种人物形象,使枯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三、实践出真理,创造出创新
(一)通过实践感悟音乐,了解作品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知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作品,比如:通过乐器演奏旋律来表现作品,通过哼唱和身体的律动感受作品,通过小组展示来解析作品,让学生通过听觉用自己想要表达的方式来表现音乐。自己在实践过程中见证作品的内涵。
(二)鼓励学生创作、创编作品。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也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2011版新课标》中将“创造”单独列为一个教学领域,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并在音乐教材中每个单元设置了创造与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创作的重要性。本人所在的地区使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音乐教材,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活动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在七年级上册《诗画江南》这一单元中,将我们的古诗词作为歌词让学生通过节奏创编、旋律创编完成一部作品,无形中让学生学会了简单的创作,通过小组合作、作品展示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了音乐创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标的修订给予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方向,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面对新鲜的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更新,作为普及教育阶段的音乐工作者,只有让学生“爱上”音乐,爱上音乐课,学生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感受、体验、实践和创造音乐,才能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去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线教师我愿意在学生寻找音乐的道路上做一个勤奋的铺路者,让师生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收获新的硕果,让课改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 美.内尔.诺丁斯,檀传宝整理,关怀伦理与中小学教育[J].人民教育,2014年2月
[2]王英奎,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M].新华出版社,2005年4月
[3]李玉芳,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音乐天地200905(18-19)
[4]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标;审美功能;校本研究;课外活动;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951
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我走过了7年的教学生涯,从最初的摸索到现在一点一滴的积累,感觉时间就是最大的财富,它让你在经历的过程中留住了宝贵的财富,几年来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论,通过各种培训,讲座和赛课活动,让我更加体会到新课标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就是我们的引导者和开拓者,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加体会到音乐的重要性。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有待我们去探究:
一、突出审美功能,改变教学环境。
(一)音乐首先是听觉的艺术,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氛围,因地制宜。
我们也许给不了学生专业的音乐教室,但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课间休息的休闲时段,每班自行约定时间课前预备,这种多角度充分调动多元素的音乐空间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更加缤纷的色彩,所以我每次都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室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比如:课前課桌的摆放,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摆放不同的位置,让学生从文化课的课堂中走出来;还有课前欣赏带视频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音画时尚,体会音乐;再有就是校园广播系统可以让学生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轻松,愉悦,体会音乐无处不在。
(二)聆听、感受比表演更重要。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完全没有音乐感受的孩子是罕见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离开听觉音乐便失去了意义,在音乐教学中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聆听是音乐审美教育得以实现的最直接的活動,因此在每次的聆听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感受,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验证“美”的标准,从而才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表现音乐。
二、以教材为依据,拓展学科综合。
(一)重视教材的知识性,强调相关学科的渗透。
新课标指出“突出音乐的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所以音乐不单单是欣赏、表演,歌唱的学科,它更是历史的沉淀所产生的文化,只不过它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在讲授《梨园百花》这一单元中,涉及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教师运用故事片、电影、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与文化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几节课下来学生比在任何一堂文化课上学的知识都要多,通过听觉、视觉在快乐中把很枯燥的历史、文学变成了生动的艺术。在快乐中学习,突出了音乐学科特点,更注重了文化的传播。
(二)重视文化底蕴,突出表现作品。
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无形之中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从而用音乐特殊的方式来表现作品,让音乐课变得更有文化性,只有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才会呈现很好的艺术作品。俗话说“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首先是一种文化,而后才是许多表现形式。只有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去表现音乐的文化。所以教师在讲授音乐欣赏这类课程中,在不忽视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的是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比如我在讲述京剧的发展史和人物时,运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做成的戏曲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喜好,让学生通过影像的形式来了解,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各种人物形象,使枯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三、实践出真理,创造出创新
(一)通过实践感悟音乐,了解作品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知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作品,比如:通过乐器演奏旋律来表现作品,通过哼唱和身体的律动感受作品,通过小组展示来解析作品,让学生通过听觉用自己想要表达的方式来表现音乐。自己在实践过程中见证作品的内涵。
(二)鼓励学生创作、创编作品。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也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2011版新课标》中将“创造”单独列为一个教学领域,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并在音乐教材中每个单元设置了创造与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创作的重要性。本人所在的地区使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音乐教材,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活动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在七年级上册《诗画江南》这一单元中,将我们的古诗词作为歌词让学生通过节奏创编、旋律创编完成一部作品,无形中让学生学会了简单的创作,通过小组合作、作品展示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了音乐创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标的修订给予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方向,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面对新鲜的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更新,作为普及教育阶段的音乐工作者,只有让学生“爱上”音乐,爱上音乐课,学生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感受、体验、实践和创造音乐,才能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去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线教师我愿意在学生寻找音乐的道路上做一个勤奋的铺路者,让师生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收获新的硕果,让课改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 美.内尔.诺丁斯,檀传宝整理,关怀伦理与中小学教育[J].人民教育,2014年2月
[2]王英奎,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M].新华出版社,2005年4月
[3]李玉芳,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音乐天地200905(18-19)
[4]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