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诗能怡情,诗能言志。”根据诗歌的特点,本文从兴趣激发,缩小古诗词与学生的距离;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拓展迁移,升华诗情等方面,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拥抱经典。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激发兴趣 强化氛围 创设情境指导学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停车坐爱枫林晚,霜业红于二月花”……多少年来,这样的诗篇像甘霖,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像号角,激励着人们奋斗前行……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让学生诵读古诗词,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一、激发兴趣,走近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诗词教学首先是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领略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通过将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传说故事、名人逸事等导入新课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钱塘湖春行》时,可以说说白居易名字趣闻;学《雁门太守行》可以讲讲李贺的“诗囊”故事等;在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和《过零丁洋》(文天祥)这两首诗时,可以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再比如了解李商隐的感伤,感受苏轼的豪放,欣赏李白的浪漫……教学中插入这些诗话趣事,作者经历等,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又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多种手段,强化氛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选入教材的好多古诗词,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有利条件。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培养出来的。培养兴趣,离不开适当氛围,有时还需要必要的意识强化做后盾。为更好的让古诗贴近学生,我注意了氛围的营造,在教室里创设了“古诗乐园”。
通过精心设计,以及和学生团结协作,我在教室内外悬挂了古诗词配作者图案,在墙壁板报显眼处书写精美古诗文,同时利用晨会开展“一日一诗”摘抄背诵活动等,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古诗文的浓浓氛围之中,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班级的实际情况,举办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我充分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举办古诗词诵读“小小擂台赛”、“古诗文知识竞答”、“班级诵读比赛”、“诵读表演唱”、“师生对诗”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我还利用生活园地,在“古诗乐园”中,张贴“诵读明星”,这样就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进入意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古诗词,应重视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诗歌中的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意”指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趣;“境”指诗词中写景、状物、叙事诸因素构成的画面,或称艺术境界。当其由景物人事构成的“境”与诗人之“意”水乳交融时,有限之境,则蕴含着无穷之意,这便构成了意境。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他们面前再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使他们直接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认识诗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意境”,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欣赏诗歌,而不是以旁观者、学习者的角度去欣赏。这样,学生就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准确恰当地理解诗歌。
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特殊背景下的心情,去诵读古诗。
二是联系现实生活。如高鼎的《村居》,生动地描写了儿童们在春天里放飞风筝,尽情玩耍嬉戏的场景。
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我们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在欣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我们完全可以将诗的意象制作成画面,用幻灯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由此,学生就能较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四、指导学法,迁移升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针对古诗的文体特点,必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题。了解诗人的简单生平,了解诗人的写诗风格,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对于我们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就知道了文章或诗文的大体内容。
2.加强朗读,明白诗意。朗读是我们理解古诗内容的最好途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了解古诗大意;细读,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充分的、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3.抓住字眼,进入诗境。“字眼”就是诗中重点的、关键的词语。
4.熟读成诵,品悟诗情。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要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从中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5.拓展迁移,升华诗情。诗歌教学时,可安排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如让学生进行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读写结合,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诗的意境,又提高了欣赏诗歌的能力。
让师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古诗同行”,借助古诗词中的情感内涵,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得以传承,发扬! 因此,阅读经典古诗词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
(江苏省赣榆县青口盐场学校)
关键词:激发兴趣 强化氛围 创设情境指导学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停车坐爱枫林晚,霜业红于二月花”……多少年来,这样的诗篇像甘霖,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像号角,激励着人们奋斗前行……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让学生诵读古诗词,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一、激发兴趣,走近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诗词教学首先是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领略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通过将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传说故事、名人逸事等导入新课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钱塘湖春行》时,可以说说白居易名字趣闻;学《雁门太守行》可以讲讲李贺的“诗囊”故事等;在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和《过零丁洋》(文天祥)这两首诗时,可以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再比如了解李商隐的感伤,感受苏轼的豪放,欣赏李白的浪漫……教学中插入这些诗话趣事,作者经历等,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又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多种手段,强化氛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选入教材的好多古诗词,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有利条件。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培养出来的。培养兴趣,离不开适当氛围,有时还需要必要的意识强化做后盾。为更好的让古诗贴近学生,我注意了氛围的营造,在教室里创设了“古诗乐园”。
通过精心设计,以及和学生团结协作,我在教室内外悬挂了古诗词配作者图案,在墙壁板报显眼处书写精美古诗文,同时利用晨会开展“一日一诗”摘抄背诵活动等,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古诗文的浓浓氛围之中,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班级的实际情况,举办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我充分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举办古诗词诵读“小小擂台赛”、“古诗文知识竞答”、“班级诵读比赛”、“诵读表演唱”、“师生对诗”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我还利用生活园地,在“古诗乐园”中,张贴“诵读明星”,这样就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进入意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古诗词,应重视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诗歌中的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意”指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趣;“境”指诗词中写景、状物、叙事诸因素构成的画面,或称艺术境界。当其由景物人事构成的“境”与诗人之“意”水乳交融时,有限之境,则蕴含着无穷之意,这便构成了意境。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他们面前再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使他们直接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认识诗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意境”,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欣赏诗歌,而不是以旁观者、学习者的角度去欣赏。这样,学生就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准确恰当地理解诗歌。
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特殊背景下的心情,去诵读古诗。
二是联系现实生活。如高鼎的《村居》,生动地描写了儿童们在春天里放飞风筝,尽情玩耍嬉戏的场景。
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我们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在欣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我们完全可以将诗的意象制作成画面,用幻灯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由此,学生就能较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四、指导学法,迁移升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针对古诗的文体特点,必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题。了解诗人的简单生平,了解诗人的写诗风格,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对于我们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就知道了文章或诗文的大体内容。
2.加强朗读,明白诗意。朗读是我们理解古诗内容的最好途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了解古诗大意;细读,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充分的、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3.抓住字眼,进入诗境。“字眼”就是诗中重点的、关键的词语。
4.熟读成诵,品悟诗情。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要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从中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5.拓展迁移,升华诗情。诗歌教学时,可安排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如让学生进行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读写结合,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诗的意境,又提高了欣赏诗歌的能力。
让师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古诗同行”,借助古诗词中的情感内涵,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得以传承,发扬! 因此,阅读经典古诗词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
(江苏省赣榆县青口盐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