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两个姑妈,她们和我父亲是叔伯姐弟。
小时候见过的那个我称她阿瓦扎,大概从我十一、二岁以后就没再见过她。有二十年的时间,我一直都过着远离家乡的日子。
阿瓦扎在康乐独居很多年,已去世很久,我甚至不知道她去世时享年几何。前几天铁穆尔先生给我发来她的一张照片我才记起,是的,我还有这样一位姑妈。照片是铁穆尔先生的朋友赵国鹏导演早年去牧区拍摄时的一张留影,刊发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文化研究室的内部交流刊物《尧熬尔文化》其中一期的封面上,拍摄者很喜欢这张照片,他附在照片后的一段深刻的文字,令人难忘:
这是我自开始照相以来,拍摄的最为成功的一张照片。尽管技术粗糙的有些过份,但照片的感染力却是最强的。老人的眼神、姿态,实在是一种穿越时光的真实,那种真实,是我对那片草原,那些善良而可亲的牧人,乃至绵延了几千年的游牧文化,在一瞬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因为一次漫无目的的游玩,在极偶然的情况下,我第一次听到了真正的尧熬尔民歌,演唱者就是这位可敬可亲的尧熬尔老人。从此,我就与这些民歌,这个民族有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相遇……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下决心开始了一次真正有意义的拍摄。
當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拍摄已接近尾声,搜集到的几十首尧熬尔民歌也即将出版发行,对于老人,我只有面对神灵般的感激……
这个老人便是我称之为阿瓦扎的姑妈。我对她最清楚的记忆是有一年暑假的一天,阿瓦扎和大妈,在我家的院子里撕羊毛。那时,我家住在自治县武装部平房小院,阿瓦扎偶尔会来住几天。
雪山脚下那个小县城的七月,是一年中气候最怡人的时节。两位老人坐在院子里聊着我基本听不懂的尧熬尔语,谈笑间,一堆乱七八糟的羊毛,就在她们手中变成一张一张大小相似、薄厚均匀的片状摞了起来,一沓一沓铺在椅子上、桌子上或报纸上。我把自己的脸和手埋在刚撕好的一沓羊毛上,那触感蓬松柔软干爽。我闻到夏日阳光的味道还带着一些淡淡的酥油香,很想把自己整个人都陷在里面。
记得父亲讲过一个小故事,在我哥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告诉他,姑妈今天要来我家,于是我哥就开始念叨起一句顺口溜:"羊羔子羊羔子咩啦啦,大门上来了个姑妈妈。"父亲惊奇于儿子小小年纪就能自己编出顺口溜,一直记得这件事,很多年后还跟我讲起。
阿瓦扎年轻时未嫁人,却独自生养三个孩子,最小的孩子9岁那年,她才与一位牧民大叔结婚,与丈夫相伴多年直到去世。今天的我无法想象,当年的她是以怎样的勇气独自完成了一个母亲的使命。还好,那个年代,草原上的游牧人对于没有丈夫的姑娘生儿育女这件事比汉民族要宽容得多,倒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情。尽管多少也会有一些私下的非议,但人们并没有因此为难于她。在古老的游牧文化中,有些地方甚至把那些没有父亲的孩子称为“苍天的孩子”,他们不会被别人区别对待。多年后,这些往事都已化为三言两语,淡若清风,但仅是这些寥寥数语的一生,就足够让我想到一整部小说,就像严歌苓笔下的王葡萄那样精彩。
阿瓦扎有个国民党哥哥的事,是铁穆尔先生发来照片时随口聊了几句,我又向母亲求证之后才知道的。这位我完全没有印象的大伯,被人称作"浩尔安班长",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浩尔安是羊羔的意思。听别人说,这位大伯曾在国民党地方部队服过役,还有人传说他在酒泉受训时,蒋介石曾到酒泉一带视察,他因此得以见过蒋介石本人。因为这段历史,文革时期也曾被狠狠的批斗过,后来他就一直在深山中放羊,再后来就在深山中安静的去世。如果不是由这张照片引起的对那些往事的探究,我是一点都不会记得,有这样一位大伯的存在。
自家亲戚的往事却只能通过另一个遥不可及的族人讲给我听,不免让人心生悲凉。如果我能早一些,更早一些向长辈们了解他们的过去,记忆也许就不是以这种七零八落的一些碎片而存在吧。
这些年常见的这位姑妈,尧熬尔名字叫英木措,是阿瓦扎的姐姐。我母亲跟我讲过,这位姑妈年轻时曾嫁过一个家中富裕的丈夫,但那人对她不好,后来另娶了别人,给姑妈分了一顶帐篷和一些牛羊让她独自生活。
1959年大搬迁时,独居的姑妈被分派到了黑河上游的宝瓶河牧场,那里是黑河上游,大河两岸长满了胡杨和榆树,尧熬尔语称作胡鲁斯图,意思是长着榆树的地方。当年,姑妈一行人赶着很多公社的牛羊,从祁连山北麓的康乐翻山越岭到祁连山南麓,走了好几天的路程才到达驻地,在那里生活之后,遇到了姑父,他们一起养育了五个女儿,两个儿子。姑妈今年已是93岁高龄。我问姑妈去宝瓶河那年和她同行有多少人?都有谁……姑妈都已经不记得了,在我追问下才想起说:“哦——对!有一个姓常的姨姨”。每当我问起过去的事情,姑妈脸上的表情都告诉我,她在努力回想,但对于一个从出生起就一直在游牧的93岁老人来说,那一趟长途迁徙也只是一晃而过的光阴,她真的已经忘记了。纷繁如星辰的往事,明明灭灭,时光流转中,很多都已经暗淡。
姑妈是真正的牧人,随季节迁徙的脚步从未停止。每年夏天她都会去青海的三姐那里避暑,其他三季都在张掖四姐家。四姐爱说爱笑,把姑妈照顾的很好。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偶尔和四姐聊聊天,余下的时间就一直捻动着佛珠,念累了就静静的坐一会。我和四姐视频时姑妈坐在旁边,她拿起自己的佛珠让我看。那串佛珠光滑油润,坠着精巧的银饰,沉甸甸的在屏幕前晃啊晃。
母亲节,四姐发了朋友圈说:慈祥的母亲,是每个人心中的菩萨。四姐没上过几年学,但牧人那天生的浪漫情怀与虔诚的信仰融入他们的生命,却常常能出口成诗。
我的问题,需要四姐用尧熬尔语再重复一遍说给姑妈听,姑妈用尧熬尔语回答,再由四姐用汉语转述给我。姑妈是听得懂汉语的,但也许是越到年老,就越是习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吧!
这些故事断断续续,横跨了半个多世纪,零零星星的,从不同的人和地方传到我耳朵里,让我遐想也让我怀念。她们是我的亲人,更代表了许多经历过那些动荡世事之后,还能如此安然慈祥的牧人。她们本该是我熟悉的人,但那些往事对我而言却如此陌生。在几十年的漫长岁月里,这些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颠沛流离也享受过岁月静好的牧人们,他们瘦小的身躯在风刀霜剑中总是如大地般静默,甚少言语,却只在亲朋欢聚时,才唱出一曲曲牧歌,灿烂得一如祁连高山草甸上迎风昂扬的金色哈日嘎纳花。那些我所不知道的苦难,还来不及哀伤就随着滚滚而来的时代的车轮湮灭,渐渐被忘却。
“羊羔子羊羔子咩啦啦,大门上来了个姑妈妈……”那个清亮的童音好似还在故乡连绵的群山中余音回荡,那些熟稔的面孔又涌上了我的心头……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