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并非是能耗“猛虎”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分析测算,国际产业转移是平衡和抑制中国单位GDP能耗的“战略伙伴”。但是,这种平衡和抑制力的逐渐减弱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觉,未雨绸缪,防止其发生根本性逆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单位GDP能耗居高难下,有人据此认为,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是蹿升中国单位GDP能耗的“猛虎”。对此笔者持否定态度。
  2006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中国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中国全年能源消耗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
  什么原因造成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单位GDP能耗居高难下?进入21世纪,中国步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迅速,中国经济正在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并向全球制造中心和“世界工厂”的目标加速迈进。然而,与之相伴的是中国单位GDP能耗从2001年的1.26吨/万元攀升到2005年的1.43吨/万元,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是蹿升中国单位GDP能
  耗的“猛虎”吗?
  
  历史经验表明,国际产业转移是能源消耗跨国流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并出现了第一次技术革命。作为第一个世界制造业中心,英国当时的工业制成品及其跨国贸易遍及世界五大洲。其后,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期的英国——美国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第一次转移,及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日本世界制造业中心第二次转移中,英国、美国、日本相同的是,在形成新的世界工厂和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能源消耗强度均逐步上攻,并分别在1880年左右、1920年左右、1970年代末到达峰顶。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带来国际能耗流动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际产业转移具有较明显的线性、单向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特点、新趋势,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多方向、跳跃式的发展态势。
  具体来说,从主体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目前,实施国际产业转移的不仅包括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而且还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再从客体即产业本身来看,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近年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加快,服务业领域正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领域。
  这些新特点、新趋势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国际流动的新变化,突出表现为被转移产业本身的轻型化,即被转移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产业增加值相对较高,能源消耗相对较少。不论转移国或承接国因此可能带来能源消耗总量的增减,但对自身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影响可能很小。
  
  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加大了中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但没有加大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
  
  从外商投资角度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4427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18.99亿美元。
  受中国固有的产业结构、开放政策以及国际产业转移规律的共同影响。制造业一直是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在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不断加强的同时;随着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银行、电信、保险、证券、租赁、批发零售、旅游、专业服务等行业成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热点领域,跨国公司对中国服务业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
  由于中国统计数据中缺少外商投资企业的能耗数据,这里笔者设计并应用行业增加值结构能耗综合法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是:2005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工业能源消耗近3亿吨标准煤,比2001年的1.45亿吨标准煤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9.7%。其中,2005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能源消耗2.68亿吨标准煤,比2001年的1.26亿吨标准煤也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20.9%。由此可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加大了中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平均每年增加38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
  但是,国际产业转移并没有加大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1.57吨标准煤/万元,低于同期中国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2.35吨标准煤/万元。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1.34吨标准煤/万元,也低于同期中国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2.03吨标准煤/万元。虽然近几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以平均每年0.06吨标准煤/万元的幅度上升;但是上升后的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仍远远小于较低的2001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
  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中国工业能源消耗结构,抑制了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而近几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上升,只是说明这种抑制力有所减弱。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使中国工业以及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得到调整,具体来看:一方面,2005年中国制造业前5大高耗能行业占制造业能耗总量的75.5%;而在外商投资制造业结构中,这5大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仅为14.7%。
  另一方面,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前5大行业(按增加值计)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增加值的23.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纺织业,这5大行业占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8%;相对应的中国制造业这5大行业能耗不过占制造业总能耗的25.1%。
  由此可见,对中国制造业前5大高耗能行业,在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增加值结构的比重不高;反之,对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按增加值计)前5大行业,与之相应的中国制造业这5大行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也不高,这说明了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从整体上优化了中国工业以及制造业的能源消费结构,有效地平衡和抑制了中国工业以及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强度。
  
  开放节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举措
  
  综上所述,当前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并非蹿升中国单位GDP能耗的“猛虎”,而是平衡和抑制中国单位GDP能耗的“战略伙伴”。但是,这种平衡和抑制力的逐渐减弱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觉,未雨绸缪,防止其发生根本性逆转。
  为此,未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应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局出发,把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实施开放节能的战略举措,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所谓开放节能,就是以全球化的视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实现中国的能源节约。
  当前,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积极推进:
  一要更加重视产业准入门槛。把节能评估、环境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效标准,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
  二要督促、引导重点领域(包括: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加强节能工作。有关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应争取外商投资企业的参与。
  三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抑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
  四要努力探索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实现中国的能源节约。
  (作者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渠道的冻胀破坏是由土壤中的水、土体颗粒物理性质和负温所致,大多发生在灌区的中下部。渠道防冻胀处理可通过改变渠道结构形式、改变渠基土体的基本结构、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等
包钢稀土12月27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自治区研究调整
小额信贷是专门针对一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一种贷款方式,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特殊作用。我国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小额信贷机构发育严重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