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金哲,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曾获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成就奖——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奖”以及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他的从医经历是我国小儿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艰辛发展历程的缩影。
成立中国小儿外科
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走向尾声。北平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习医生张金哲的一次夜班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晚,一个熟悉的身影匆忙跑进医院,是张金哲的中学物理老师何祚霆,他怀中抱着未满周岁的女儿。小女孩因患白喉,呼吸道梗阻,命悬一线。可是急诊室的医生们却面面相觑,没人会做婴儿的气管切开术,更没有相应的设备器械。分秒必争的抢救时间里只剩下绝望和无奈。最终,所有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幼小的生命在面前逝去。
凝重而悲伤的气息里,张金哲的心被刺得惊惧而清醒。“不会”“没有”是两个多么可怕的字眼。彼时,国内医学界对小儿外科一无所知。“越不做越不会,越不会越不敢”,结果当传染病扩散呈严峻趋势,五个新生儿就有一个死在襁褓中。
1950年8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张金哲忧心忡忡地汇报:北大医院1948年至1950年间小儿外科病死亡率高达29.6%。大家纷纷提议,成立小儿外科刻不容缓。这个重任自然落在张金哲肩上。单枪匹马建立全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医学专业谈何容易,然而,格外艰难的成长岁月也催生了张金哲格外坚韧的品格。
1955年,张金哲正式调入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主持建立独立的小儿外科团队。此后,随着各省综合性儿童医院的建立,儿童医学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
外科医生得是个好木匠
白求恩曾说过,“一个外科大夫至少是个木匠”。张金哲有一双巧手,而且是从小锻炼出来的。他出生在天津市宁河县海滨盐村的一个木工家庭,师傅们总爱给他做些小玩具。他在一旁看着,渐渐明白了些,自己也学着做些简单的小物件。年幼时,张金哲天天在作坊玩耍,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就在那时养成了。
多年后,当张金哲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这样的本领有了用武之地。尤其在小儿外科的初创阶段,正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封锁,许多专用的手术器械无法进口,国内也不生产,只有自己琢磨,自己创造。
张金哲的宿舍俨然成了家庭作坊,钳工、木工、电工方面的工具一应俱全。张金哲还给自己的扶手椅装上了小台钳,方便操作。有些工具的改造原理相对简单,只需要把成人用的器械改小,比如將成人用的麻醉喉镜锯掉部分,改成各年龄段都能用的插管喉镜。但另一些则没那么容易了,限于材料的缺乏和技术的壁垒,需要彻彻底底的原创才可能解决问题。
彼时,张金哲因为买不到钠石灰,自己设计制造了低阻力单向麻醉活瓣。他还根据抽屉搭扣的原理,制作了巨结肠手术所需要的环钳。这些都需要经过多次动物实验证实有效后方能临床应用。
然而,对于小儿外科来说,更难的是麻醉。全麻还是局麻?用多大剂量?怎么能确保孩子没有痛感不哭不闹?这些都是前人未曾解答的问题。
张金哲想到了麻醉学家谢荣。1948年,谢荣曾赴美国任底特律伟文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代理总院医师,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任教。在他的协助下,张金哲首创了肌肉注射硫喷妥钠基础麻醉方法,使患儿睡眠后能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在20世纪50年代特殊困难时期,他们为小儿麻醉事业铺下的第一块砖,有效推动了小儿外科手术在各地的开展。
如果说,一台手术可能挽救一条生命、牵动一个家庭的悲喜,那么,一项技术的发明,将千百倍地放大治病救人的效果,让医学的进步惠及更多人。张金哲不仅在手术台上有一双巧手,也是精进的研究者和发明家。从医一辈子,他为小儿外科进行了50余项技术发明改进。其中,用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张氏钳”、用于胆道再造手术防反流的“张氏瓣”、用于先天性无肛门手术的“张氏膜”,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这些进步让中国小儿外科从零起点到用实力说话,逐步获得国际认可。
1997年,张金哲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他的生活仍是那么简单、从容。他曾写下一幅字挂在家中:“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这是他作为一名医者的理想与坚持,也是毕生的修身之道。
医者仁心的风骨
只有懂得小儿外科,懂得爱孩子,愿意为此付出心血的年轻大夫成长起来,才可能把所得的经验传下去,传开去,跟随时代的发展迭代进步。为此,张金哲对进修医生格外重视,直到96岁仍在讲台上授课,查房讨论、示范手术毫不含糊。
2014年7月的一天,张金哲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教室,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没有人知道,在如常的精气神和为人师的风貌背后,是怎样一颗坚强隐忍的心,暂时忍住了刚刚失去爱人的痛苦。就在前一天,与张金哲一起走过七十多载人生的老伴沈思濂去世了。学生们后来心疼地问,出了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调课?张金哲只是说:“不能因为我自己的事情影响教学工作。”
沈恩濂不仅是张金哲生活中的伴侣,更是精神上的知己。然而,自然衰老是无法回避的,唯一能做的便是坦然接受,积极面对。于是,张金哲给眼睛换上了人工晶体,耳朵装上了助听器,心脏也安了起搏器……有赖于这些技术进步,这位耄耋医者依然可以维持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坚持奋战在临床一线。
2020年9月25日,张金哲迎来百岁寿诞。他特意写了一幅书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科学政策。”落款:“百岁儿医张金哲。”一面是从容无惧,一面是坚定进取,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这位满头银发的院士依然坚持走在查房队伍的最前面,用自己一辈子步履不停的力量,写出一代儿科医生最动人的风骨。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