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集大成的一部伟大小说,作为和清代很接近的明代盛行的“童心说”,在小说中留下了很明显的痕迹和烙印,但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却很少见到。
童心即真心,真心即道心,即宇宙之心。李贽曾作过《老子解》,“童心”和“婴儿”都是人的“初级阶段”,具有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老子曾说过:“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复归于婴儿”,向婴儿状态复归,就是向人的自然状态复归,向人的“真”、“朴”状态复归,向人的童心复归。
曹雪芹先生给我们设计了一个保持真朴状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无污染的女儿国,这里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商场的硝烟,有的是一见便让人觉得清爽的,由水做的骨肉的女儿们,远离社会污染被束缚在闺阁中的女儿们。一个充满佛性、道性的女儿国,一个充满童心的世界。
“童子者,人之初也。”在《红楼梦》中,作者有意模糊人物的年龄,让人物的年龄显得很小。我们以贾宝玉来看人物的年龄,贾宝玉梦游和初试云雨情一节,从现代生理学来判断,至少应有十六七岁了,可宝哥哥在试过云雨情后不久,就呵林妹妹的胳肢窝去了。在进入秦可卿房间午睡时,在嬷嬷提醒注意的情况下,秦氏却笑着说:“他能有多大呢,就忌讳这个!”。哄了老太太十九年的宝玉,动不动就往王夫人和贾母的怀里滚,年龄上的大宝玉,行为上的小宝玉,造成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正是“童心说”的影响造成的。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在《红楼梦》中,对于代表了封建正统文化和思想的儒家学说,可是和“童心说”处于对立的地位。贾宝玉可是个不读儒家书籍的混世魔王,正所谓“愚顽怕读文章”。高中阶段常学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常有对《西江月》的理解,一般的教材和参考书都从贾宝玉的“叛逆”和“狂人”上面分析,但却不知根本却是童心和儒学的冲突,童心和社会的冲突。以致于《红楼梦》唱出了一曲儒学的悲歌,贾家先人儒学宗师竟托宝玉于属于道的警幻仙姑,这正是闻见道理非为童心矣。
真心真情,童心的一大特征。《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不管前世和今生,贾宝玉对林妹妹的爱,林妹妹对宝哥哥的爱,是在双方都以童心为基础才得以产生的。为了林妹妹的爱,贾宝玉归彼大荒,林妹妹用她的生命来还泪。虽不是由死复生的套路,但却开创了自色悟空、传情入色的新路子,千百年来,他们的情仍然让人惊心动魄,让人感叹不已。
正是因为童心,使贾宝玉表现出与世俗很不相融的——“傻”与“狂”。“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因为童心,他对正统的思想与人生道路采取消极的态度。他由“傻”而“狂”,发出一些“偏僻”、“乖张”的议论,所以他成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混”的“混世魔王”。“癫”“傻”“狂”只是外在表现,而表现元初意识的童心才是内在原因。
然而宝玉也会长大,世俗不会放过这颗童心。当通灵玉失,童心不在,宝玉就只有真傻了。失去童心的宝玉,傻了的宝玉,娶了宝钗。童心与世俗冲突的必然结果则是童心的悲剧。于是,所有具有童心的美丽生命们,全都不可避免地走上宿命的悲剧结局。《红楼梦》不仅是爱情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生命的悲剧,更重要的它是童心的悲剧,美丽人性的悲剧。
当贾母的怀抱再不能保护童心,当童心的桃源不复存在,世俗中找不到童心的归宿地,童心将何去何从呢?彻底回归本我,由色悟空,归彼大荒,则成了贾宝玉的唯一去处。
于是,高鹗先生承继了前文“一僧一道”及空幻世界的伏笔,承继了宝玉老是在死去的黛玉面前说的你死了,我去当和尚的伏笔。宝玉逃禅,归彼大荒成了维护童心的最后一招,红楼一梦,人生如梦,在童心的眼中,所有一切的人生均如幻相。儒学从幻相入手,童心连接的却是空性。所以,全文展现了色之世界的悲,空之世界的悟.。却正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参考文献:
1、《哲学的悲剧》 王光文
2、《论宝玉的年龄》 叶永胜
3、《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张少康
童心即真心,真心即道心,即宇宙之心。李贽曾作过《老子解》,“童心”和“婴儿”都是人的“初级阶段”,具有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老子曾说过:“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复归于婴儿”,向婴儿状态复归,就是向人的自然状态复归,向人的“真”、“朴”状态复归,向人的童心复归。
曹雪芹先生给我们设计了一个保持真朴状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无污染的女儿国,这里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商场的硝烟,有的是一见便让人觉得清爽的,由水做的骨肉的女儿们,远离社会污染被束缚在闺阁中的女儿们。一个充满佛性、道性的女儿国,一个充满童心的世界。
“童子者,人之初也。”在《红楼梦》中,作者有意模糊人物的年龄,让人物的年龄显得很小。我们以贾宝玉来看人物的年龄,贾宝玉梦游和初试云雨情一节,从现代生理学来判断,至少应有十六七岁了,可宝哥哥在试过云雨情后不久,就呵林妹妹的胳肢窝去了。在进入秦可卿房间午睡时,在嬷嬷提醒注意的情况下,秦氏却笑着说:“他能有多大呢,就忌讳这个!”。哄了老太太十九年的宝玉,动不动就往王夫人和贾母的怀里滚,年龄上的大宝玉,行为上的小宝玉,造成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正是“童心说”的影响造成的。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在《红楼梦》中,对于代表了封建正统文化和思想的儒家学说,可是和“童心说”处于对立的地位。贾宝玉可是个不读儒家书籍的混世魔王,正所谓“愚顽怕读文章”。高中阶段常学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常有对《西江月》的理解,一般的教材和参考书都从贾宝玉的“叛逆”和“狂人”上面分析,但却不知根本却是童心和儒学的冲突,童心和社会的冲突。以致于《红楼梦》唱出了一曲儒学的悲歌,贾家先人儒学宗师竟托宝玉于属于道的警幻仙姑,这正是闻见道理非为童心矣。
真心真情,童心的一大特征。《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不管前世和今生,贾宝玉对林妹妹的爱,林妹妹对宝哥哥的爱,是在双方都以童心为基础才得以产生的。为了林妹妹的爱,贾宝玉归彼大荒,林妹妹用她的生命来还泪。虽不是由死复生的套路,但却开创了自色悟空、传情入色的新路子,千百年来,他们的情仍然让人惊心动魄,让人感叹不已。
正是因为童心,使贾宝玉表现出与世俗很不相融的——“傻”与“狂”。“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因为童心,他对正统的思想与人生道路采取消极的态度。他由“傻”而“狂”,发出一些“偏僻”、“乖张”的议论,所以他成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混”的“混世魔王”。“癫”“傻”“狂”只是外在表现,而表现元初意识的童心才是内在原因。
然而宝玉也会长大,世俗不会放过这颗童心。当通灵玉失,童心不在,宝玉就只有真傻了。失去童心的宝玉,傻了的宝玉,娶了宝钗。童心与世俗冲突的必然结果则是童心的悲剧。于是,所有具有童心的美丽生命们,全都不可避免地走上宿命的悲剧结局。《红楼梦》不仅是爱情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生命的悲剧,更重要的它是童心的悲剧,美丽人性的悲剧。
当贾母的怀抱再不能保护童心,当童心的桃源不复存在,世俗中找不到童心的归宿地,童心将何去何从呢?彻底回归本我,由色悟空,归彼大荒,则成了贾宝玉的唯一去处。
于是,高鹗先生承继了前文“一僧一道”及空幻世界的伏笔,承继了宝玉老是在死去的黛玉面前说的你死了,我去当和尚的伏笔。宝玉逃禅,归彼大荒成了维护童心的最后一招,红楼一梦,人生如梦,在童心的眼中,所有一切的人生均如幻相。儒学从幻相入手,童心连接的却是空性。所以,全文展现了色之世界的悲,空之世界的悟.。却正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参考文献:
1、《哲学的悲剧》 王光文
2、《论宝玉的年龄》 叶永胜
3、《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张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