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促使现代化城市形象越加鲜明化,但是突出变现出的问题是城市的地方性在逐渐弱化。城市本应是文化与物质的双重载体,但是在城市物质形态塑造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城市文化内涵却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而逐渐消退。城市风貌规划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何塑造城市形象特色, 构建具有地域属性的规划框架, 并且使规划内容落到实处, 是城市风貌规划的关键。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实践;探索
我国城市风貌现实问题及风貌规划大量实践虽然表明了城市风貌规划的必要性,但是我国《城乡规划法》并没有明确城市风貌规划的法定地位。因此,城市风貌规划是一项必要的非法定规划。
1、研究背景
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原意是指经济活动的一个国际化过程。现如今“全球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时尚的代名词,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席卷着整个世界,其强调的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国际一体化。受全球化的影响,在我国城市的改造和发展过程中,高楼大厦蚕食了千古传承的古建筑群,宽阔的道路侵蚀了宜人的街巷。当人们生活在所谓“现代化”的城市空间的时候,开始对那些消逝了的古老街区产生浓厚的留恋之情,以怀旧的心理对老街、古城进行不懈的追求。我国逐渐开展有关城市风貌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但规划成果的表达方面多为一些引导性的内容,往往多用一些描述性的、抽象性的词语,如“统一”“协调”“改善”“提高”等,导致后期建设实施工作难,城市风貌的恢复工作成效不显著。
2、城市風貌理论发展及流变
(1)国外相关理论发展及流变。国外有关城市风貌的最初认识起源于工业时代末期。城市成为一个到处充斥着烟囱的大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激发人们对城市风貌的重视、研究并开始讨论其对城市、历史建筑以及建筑群的破坏乃至摧毁,使人们意识到城市是具有生命和延续性的。从国外城市风貌研究发展来看,认为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城市风貌的认识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城市风貌的认识阶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保护和塑造城市的风貌。一是通过出台相应的古建筑保护法规来维护古城的城市风貌特色,二是通过城市色彩的设计和规划来反映当代宏观城市风貌特色。第二阶段: 城市风貌的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 ,城市风貌的发展阶段是针对城市风貌在认知、保护方面广度的延伸,从单个建筑的保护延伸到城市的历史建筑群、历史古城的恢复、重建,再到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第三阶段: 城市风貌的提升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城市风貌的提升阶段是有关城市风貌研究在深度上和广度上的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在对城市风貌的历史延续性方面,提倡更新古建筑或历史遗址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应注重对城市风貌特色在精神层面的研究和保护。
(2)国内相关理论发展及流变。虽然我国有关城市风貌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实践成果也颇丰。第一阶段: 城市风貌的基本认识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末) 的研究内容也多集中在论证城市风貌的重要性,强调塑造城市风貌既要保护历史又要尊重现代的规划思想。第二阶段: 城市风貌的初探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末)是有关城市风貌的摸索与实践并行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有关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主要包含两大理论思路,一种是以生态要素为主导的思路,强调自然山水格局是城市风貌特色形成的基础,总结并回顾历史上城市建设与生态学相悖的经验和教训,提倡从自然的角度塑造城市风貌特色; 另一种是以空间物质环境为主导的思路,强调地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控制城市空间要素的手段来塑造城市风貌。第三阶段: 城市风貌的快速发展阶段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理论的研究两个方面。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城市风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的研究,包括定位、基本特征、影响因素、评价内容和方法等。应用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城市风貌规划的理论方法、技术成果的内容及深度、控制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
3、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规划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城市风貌规划有许多待研究的课题,就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在类型和做法上,还是在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等方面都没有达成共识。比如,什么是城市风貌?城市风貌规划内容包括哪些?城市风貌规划的重点或核心是什么?城市风貌规划与相关规划设计的关系如何?城市风貌规划编制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城市风貌规划评价标准是什么?城市风貌规划该不该实施,该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研究以达成共识。诚然,就目前情况来说,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恐怕为时过早,因为一切都还在实践过程当中。理论来自实践,加强城市风貌规划实践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多城市、多文化的国家,很难在短时间里探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风貌规划模式、理论和方法,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来总结经验和寻找规律。规划师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以推动我国尽快步入有章可循的城市风貌规划时期。
(2)提倡城市风貌规划的独立。城市风貌规划离不开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审美、自然、景观等有关的规划和设计。当前我国城市风貌规划有两大类型,一种是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专题规划,另一种是作为独立的专项规划。就两种类型而言,笔者提倡后者,理由主要有两点:(1)对城市规划中的专题规划来说,其规划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城市风貌规划目标要求,对城市风貌保护和创新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很小。(2)影响城市风貌的因素很复杂,它涉及到城市的历史、文化、审美、自然、景观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没有深入、系统地把握各要素间的关系,没有一个整体、优化的专门的风貌规划,要想实现保护城市风貌和优化城市风貌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开展独立的城市风貌规划十分必要。
(3)城市风貌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风貌规划是利用系统优化的方法,以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为目的,对影响城市风貌要素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引导性建议和控制性规定的专项规划。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涉及到影响城市风貌的所有因素,如何通过一项规划设计成果把握好这些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到既系统又突出重点,使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是城市风貌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城市风貌规划实践中体会到,城市风貌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风貌的定位,二是城市风貌影响要素的引导与控制。(1)城市风貌定位是研究确定城市的整体风貌类型和特色。城市风貌类型定位是根据城市风貌构成要素类型和城市规模、性质类型来确定城市风貌的类型。不同的城市,影响其风貌的因素不同,如有的城市风貌受山水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有的城市风貌受民俗风情因素影响较大,有的城市风貌受历史建筑因素影响较大,有的城市风貌受民族建筑因素影响较大,等等。城市规模和性质也是影响城市风貌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小城镇风貌和大城市风貌、旅游城市风貌和工矿城市风貌都分属不同类型的城市风貌。城市风貌特色定位是确定一定范围内某城市风貌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审美特征。城市风貌特色定位要把握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它 不同于城市性质定位和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城市风貌定位是城市风貌规划的关键环节,是所有内容拟实现的目标。在笔者主持的岳阳主城区风貌规划中,分别对主城区的风貌和重要公共空间的风貌进行了定位。(2)城市风貌影响要素的引导与控制是对城市风貌影响要素的规划设计提出指导性建议,对破坏或影响城市风貌的行为提出控制性规定。城市风貌影响要素的引导属于优化层面的内容,可供规划设计参考,并为规划设计人员留出创作空间。城市风貌影响要素的控制属于管理层面的内容,对城市风貌影响要素进行控制有利于城市风貌规划的操作和实施。比如,在岳阳主城区风貌规划中,对风貌敏感性强的公共空间界面的高度、形式和色彩分别进行了引导。对风貌敏感空间的建筑色彩进行的引导与控制内容。其中引导内容包括具体的各类公共空间的建筑主色调、辅助色和点缀色,控制内容是针对具体空间特征和建筑性格要求提出不允许采用的色彩类型。
(4)城市风貌规划的实施途径。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属于技术文件,其实施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有关法定规划成果来实施;二是通过城市规划条例来实施;三是通过下达规划设计要点来实施。(1)通过有关法定规划成果来实施。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应该作为有关法定规划设计的协调性或参考性成果,有关法定规划设计可以把城市风貌规划成果的有关内容纳入其中,也可以把城市风貌规划成果的核心内容在法定规划设计中以专篇或专章的形式给予肯定。(2)通过城市规划条例来实施。可以将城市风貌规划成果中的一些关键的控制性内容纳入到城市规划条例中予以实施。(3)通过下达规划设计要点来实施。可以由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把城市风貌规划成果中的有关内容以规划设计要点方式有针对性地下达给实施性的修建性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项目,这是最直接的实施途径。
4、当前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的共识与探索
(1)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的共识。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当前我国风貌规划研究已在风貌规划研究内容、风貌规划层次、当前风貌规划实践问题等方面初步达成共识。一是风貌规划研究内容涉及多学科。城市风貌涉及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多种要素。因此,城市风貌研究内容和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美学、城市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产生交叉联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的一部分、城市美学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等,共同构成城市风貌的显性部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的—部分、城市美学的城市文化与城市历史、价值观、伦理观等的广义内容以及城市管理学的部分内容,共同构成城市风貌研究内容的潜在的隐性部分。二是风貌规划是系统性研究。城市风貌是一个开放渐变的复杂系统,良好的城市风貌不是城市中自然山水、人类活动和历史文化等的简单集聚,而是整体关系的协调发展,风貌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组成元素都需要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同时组成元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也需要立足于整体的协调性进行引导。因此,对城市风貌所进行的规划与研究同样需要系统性。
(2)探索当前风貌规划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各级各类城市通过大量城市风貌规划实践,初步形成了我国风貌规划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城市风貌建设起步较晚,仍存在实际可操作性不足,以及控制内容虽然全面但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愿景为主,动态性不足。目前无论是风貌规划的研究还是实践,仍然偏重于对风貌愿景的展望和静态控制措施,缺乏对城市风貌演化过程和内在机制的研究,导致风貌规划的实际指导意义受到一定限制。二是要素规划为主,系统性相对薄弱。城市风貌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要素控制固然重要,整体系统的协调更不可或缺。而目前城市风貌规划多从风貌要素分析入手,进行分项式控制,核心主题及目标指向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城市风貌规划表现出针对性不强的缺陷。三是侧重感性定性分析,定量、理性分析不足虽然城市风貌以人的感知与体验为获得途径,但理性的判定有助于风貌的准确定位与方向预测。目前风貌规划虽然在风貌因子评价等方面开始了理性探索,但总体而言仍是以定性、定位为逻辑起点,缺乏量化、尺度化的内容,从而对城市建设的管控作用无法充分保障。
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不可一蹴而就, 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 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 要留有余地, 研究和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随着对城市风貌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了风貌规划或相关研究, 城市风貌规划中所作的探索, 也只是冰山一隅,在当今审美价值出现多元化的形势下, 城市景观风貌既要以多元协调为主要特征, 又要兼顾城市特色与地方性,同时, 规划成果的实施环节也需要重点关注, 科学的对城市景观进行控制与管理, 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城市的风貌目标。确保物质与精神的共存在相应城市风貌的各个子系统能够协调发展,并为打造独属于城市的特色风貌、实现对城市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吴伟.城市特色研究与城市风貌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1-12,11-P32.
[2]尹潘.城市风貌规划方法及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2-1,2-P25
[3]余柏椿.华中科技大学城市与景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城市规划系名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
李正琦,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实践;探索
我国城市风貌现实问题及风貌规划大量实践虽然表明了城市风貌规划的必要性,但是我国《城乡规划法》并没有明确城市风貌规划的法定地位。因此,城市风貌规划是一项必要的非法定规划。
1、研究背景
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原意是指经济活动的一个国际化过程。现如今“全球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时尚的代名词,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席卷着整个世界,其强调的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国际一体化。受全球化的影响,在我国城市的改造和发展过程中,高楼大厦蚕食了千古传承的古建筑群,宽阔的道路侵蚀了宜人的街巷。当人们生活在所谓“现代化”的城市空间的时候,开始对那些消逝了的古老街区产生浓厚的留恋之情,以怀旧的心理对老街、古城进行不懈的追求。我国逐渐开展有关城市风貌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但规划成果的表达方面多为一些引导性的内容,往往多用一些描述性的、抽象性的词语,如“统一”“协调”“改善”“提高”等,导致后期建设实施工作难,城市风貌的恢复工作成效不显著。
2、城市風貌理论发展及流变
(1)国外相关理论发展及流变。国外有关城市风貌的最初认识起源于工业时代末期。城市成为一个到处充斥着烟囱的大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激发人们对城市风貌的重视、研究并开始讨论其对城市、历史建筑以及建筑群的破坏乃至摧毁,使人们意识到城市是具有生命和延续性的。从国外城市风貌研究发展来看,认为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城市风貌的认识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城市风貌的认识阶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保护和塑造城市的风貌。一是通过出台相应的古建筑保护法规来维护古城的城市风貌特色,二是通过城市色彩的设计和规划来反映当代宏观城市风貌特色。第二阶段: 城市风貌的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 ,城市风貌的发展阶段是针对城市风貌在认知、保护方面广度的延伸,从单个建筑的保护延伸到城市的历史建筑群、历史古城的恢复、重建,再到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第三阶段: 城市风貌的提升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城市风貌的提升阶段是有关城市风貌研究在深度上和广度上的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在对城市风貌的历史延续性方面,提倡更新古建筑或历史遗址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应注重对城市风貌特色在精神层面的研究和保护。
(2)国内相关理论发展及流变。虽然我国有关城市风貌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实践成果也颇丰。第一阶段: 城市风貌的基本认识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末) 的研究内容也多集中在论证城市风貌的重要性,强调塑造城市风貌既要保护历史又要尊重现代的规划思想。第二阶段: 城市风貌的初探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末)是有关城市风貌的摸索与实践并行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有关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主要包含两大理论思路,一种是以生态要素为主导的思路,强调自然山水格局是城市风貌特色形成的基础,总结并回顾历史上城市建设与生态学相悖的经验和教训,提倡从自然的角度塑造城市风貌特色; 另一种是以空间物质环境为主导的思路,强调地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控制城市空间要素的手段来塑造城市风貌。第三阶段: 城市风貌的快速发展阶段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理论的研究两个方面。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城市风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的研究,包括定位、基本特征、影响因素、评价内容和方法等。应用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城市风貌规划的理论方法、技术成果的内容及深度、控制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
3、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规划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城市风貌规划有许多待研究的课题,就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在类型和做法上,还是在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方法等方面都没有达成共识。比如,什么是城市风貌?城市风貌规划内容包括哪些?城市风貌规划的重点或核心是什么?城市风貌规划与相关规划设计的关系如何?城市风貌规划编制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城市风貌规划评价标准是什么?城市风貌规划该不该实施,该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研究以达成共识。诚然,就目前情况来说,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恐怕为时过早,因为一切都还在实践过程当中。理论来自实践,加强城市风貌规划实践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多城市、多文化的国家,很难在短时间里探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风貌规划模式、理论和方法,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来总结经验和寻找规律。规划师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以推动我国尽快步入有章可循的城市风貌规划时期。
(2)提倡城市风貌规划的独立。城市风貌规划离不开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审美、自然、景观等有关的规划和设计。当前我国城市风貌规划有两大类型,一种是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专题规划,另一种是作为独立的专项规划。就两种类型而言,笔者提倡后者,理由主要有两点:(1)对城市规划中的专题规划来说,其规划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城市风貌规划目标要求,对城市风貌保护和创新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很小。(2)影响城市风貌的因素很复杂,它涉及到城市的历史、文化、审美、自然、景观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没有深入、系统地把握各要素间的关系,没有一个整体、优化的专门的风貌规划,要想实现保护城市风貌和优化城市风貌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开展独立的城市风貌规划十分必要。
(3)城市风貌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风貌规划是利用系统优化的方法,以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为目的,对影响城市风貌要素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引导性建议和控制性规定的专项规划。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涉及到影响城市风貌的所有因素,如何通过一项规划设计成果把握好这些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到既系统又突出重点,使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是城市风貌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城市风貌规划实践中体会到,城市风貌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风貌的定位,二是城市风貌影响要素的引导与控制。(1)城市风貌定位是研究确定城市的整体风貌类型和特色。城市风貌类型定位是根据城市风貌构成要素类型和城市规模、性质类型来确定城市风貌的类型。不同的城市,影响其风貌的因素不同,如有的城市风貌受山水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有的城市风貌受民俗风情因素影响较大,有的城市风貌受历史建筑因素影响较大,有的城市风貌受民族建筑因素影响较大,等等。城市规模和性质也是影响城市风貌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小城镇风貌和大城市风貌、旅游城市风貌和工矿城市风貌都分属不同类型的城市风貌。城市风貌特色定位是确定一定范围内某城市风貌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审美特征。城市风貌特色定位要把握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它 不同于城市性质定位和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城市风貌定位是城市风貌规划的关键环节,是所有内容拟实现的目标。在笔者主持的岳阳主城区风貌规划中,分别对主城区的风貌和重要公共空间的风貌进行了定位。(2)城市风貌影响要素的引导与控制是对城市风貌影响要素的规划设计提出指导性建议,对破坏或影响城市风貌的行为提出控制性规定。城市风貌影响要素的引导属于优化层面的内容,可供规划设计参考,并为规划设计人员留出创作空间。城市风貌影响要素的控制属于管理层面的内容,对城市风貌影响要素进行控制有利于城市风貌规划的操作和实施。比如,在岳阳主城区风貌规划中,对风貌敏感性强的公共空间界面的高度、形式和色彩分别进行了引导。对风貌敏感空间的建筑色彩进行的引导与控制内容。其中引导内容包括具体的各类公共空间的建筑主色调、辅助色和点缀色,控制内容是针对具体空间特征和建筑性格要求提出不允许采用的色彩类型。
(4)城市风貌规划的实施途径。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属于技术文件,其实施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有关法定规划成果来实施;二是通过城市规划条例来实施;三是通过下达规划设计要点来实施。(1)通过有关法定规划成果来实施。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应该作为有关法定规划设计的协调性或参考性成果,有关法定规划设计可以把城市风貌规划成果的有关内容纳入其中,也可以把城市风貌规划成果的核心内容在法定规划设计中以专篇或专章的形式给予肯定。(2)通过城市规划条例来实施。可以将城市风貌规划成果中的一些关键的控制性内容纳入到城市规划条例中予以实施。(3)通过下达规划设计要点来实施。可以由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把城市风貌规划成果中的有关内容以规划设计要点方式有针对性地下达给实施性的修建性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项目,这是最直接的实施途径。
4、当前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的共识与探索
(1)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的共识。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当前我国风貌规划研究已在风貌规划研究内容、风貌规划层次、当前风貌规划实践问题等方面初步达成共识。一是风貌规划研究内容涉及多学科。城市风貌涉及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多种要素。因此,城市风貌研究内容和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美学、城市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产生交叉联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的一部分、城市美学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等,共同构成城市风貌的显性部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的—部分、城市美学的城市文化与城市历史、价值观、伦理观等的广义内容以及城市管理学的部分内容,共同构成城市风貌研究内容的潜在的隐性部分。二是风貌规划是系统性研究。城市风貌是一个开放渐变的复杂系统,良好的城市风貌不是城市中自然山水、人类活动和历史文化等的简单集聚,而是整体关系的协调发展,风貌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组成元素都需要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同时组成元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也需要立足于整体的协调性进行引导。因此,对城市风貌所进行的规划与研究同样需要系统性。
(2)探索当前风貌规划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各级各类城市通过大量城市风貌规划实践,初步形成了我国风貌规划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城市风貌建设起步较晚,仍存在实际可操作性不足,以及控制内容虽然全面但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愿景为主,动态性不足。目前无论是风貌规划的研究还是实践,仍然偏重于对风貌愿景的展望和静态控制措施,缺乏对城市风貌演化过程和内在机制的研究,导致风貌规划的实际指导意义受到一定限制。二是要素规划为主,系统性相对薄弱。城市风貌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要素控制固然重要,整体系统的协调更不可或缺。而目前城市风貌规划多从风貌要素分析入手,进行分项式控制,核心主题及目标指向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城市风貌规划表现出针对性不强的缺陷。三是侧重感性定性分析,定量、理性分析不足虽然城市风貌以人的感知与体验为获得途径,但理性的判定有助于风貌的准确定位与方向预测。目前风貌规划虽然在风貌因子评价等方面开始了理性探索,但总体而言仍是以定性、定位为逻辑起点,缺乏量化、尺度化的内容,从而对城市建设的管控作用无法充分保障。
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不可一蹴而就, 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 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 要留有余地, 研究和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随着对城市风貌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了风貌规划或相关研究, 城市风貌规划中所作的探索, 也只是冰山一隅,在当今审美价值出现多元化的形势下, 城市景观风貌既要以多元协调为主要特征, 又要兼顾城市特色与地方性,同时, 规划成果的实施环节也需要重点关注, 科学的对城市景观进行控制与管理, 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城市的风貌目标。确保物质与精神的共存在相应城市风貌的各个子系统能够协调发展,并为打造独属于城市的特色风貌、实现对城市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吴伟.城市特色研究与城市风貌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1-12,11-P32.
[2]尹潘.城市风貌规划方法及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2-1,2-P25
[3]余柏椿.华中科技大学城市与景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城市规划系名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
李正琦,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