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吃虫不是稀罕事 据联合国预测,世界人口将在未来30年增加20亿,从目前的77亿增至2050年的97亿。问题是,农场饲养的鸡鸭牛羊还能满足需求,提供人们需要的蛋白质吗?于是,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非传统食物来源一昆虫。 在人类的历史上,食用昆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中国关于食用昆虫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周礼一天官》中,就介绍了采集蚂蚁加工而成的蚁卵酱,还是专供宫廷祭祀和宴享之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虫不是稀罕事
据联合国预测,世界人口将在未来30年增加20亿,从目前的77亿增至2050年的97亿。问题是,农场饲养的鸡鸭牛羊还能满足需求,提供人们需要的蛋白质吗?于是,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非传统食物来源一昆虫。
在人类的历史上,食用昆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中国关于食用昆虫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周礼一天官》中,就介绍了采集蚂蚁加工而成的蚁卵酱,还是专供宫廷祭祀和宴享之用的。
二战期间,由%18国国内粮食短缺,有企业就把家蚕、大螟、玉米螟等昆虫进行化学处理,制成罐头,二战后这些企业成立了昆虫联合加工厂,年产量达到8万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可食用的昆虫种类约2000种,而且已经有无数研究证明昆虫的营养价值完全不输其他肉类和植物,甚至还要更高。
吃蟲,你准备好了吗?
一股食虫的风潮已刮起。
可食用昆虫,作为可持续的、碳足迹更低的蛋白质来源,正在被世界顶尖的食虫专家们认可,崭新的商业势力也在为将吃虫变得更优雅便捷而脑洞大开——将昆虫做成能量棒的昆虫食品公司Exo,还拉来了第一笔400万美元的投资。
最近两年,英国Sainsbury超市和美国连锁杂货店MOM’s Organic Market引进一系列昆虫食品,包括蟋蟀零食和黄粉虫幼虫(mealworm)等。瑞士一家连锁超市推出的昆虫汉堡和昆虫肉丸,创下欧洲国家合法销售昆虫食品的先河。另外,加拿大、美国和日本也有昆虫贩卖机。
丹麦技术研究所的生物学家埃克曼相信,未来10年左右,以昆虫为主的食物可能在欧洲无处不在。他说:“就像他们现在吃寿司那样,年轻人会发现用昆虫粉做意大利面和炒昆虫是理所当然的。”
有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全球食用昆虫市场在2018至2023年间,会以23.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并在2023年达到11.8亿美元的规模。
未来,也许昆虫会在你的餐桌上大行其道。
其他文献
作为车间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最基础的应用,DNC系统成为了车间数控编程人员、工艺人员及数控机床操作工不可或缺的工具。DNC系统帮助车间基础技术人员解决了最根本的程序传输
本文论证了加强技校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适度地加强技校学生英语课外阅读量对提高技校生
年轻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辛苦一个月挣到的工资一半“贡献”给了房东,另一半“贡献”给了吃穿。生活不易,比起“节流”,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开源”。 越来越多的90后被赋予斜杠青年的标签,如今,“副业刚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猎聘数据显示,近五成90后拥有一份副业。在1990-1994年出生,进入职场的人中,从业人数比例由高到低的副业依次是微商、撰稿、代购、设计;而g5后从业人
作为一个从农耕文明发展而来的民族,对粮食短缺的恐惧深深融进中国人的基因里。 所以,当“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愈演愈烈,一些国家宣布暂停或限制粮食出口时,很快就有媒体发出“粮食危机”的警告。 一时间,超市和粮店开始出现“抢米”风潮。顺带着,很多地区连面和油也跟着脱销。商务部和国家储粮局紧急发声:过度恐慌,囤积粮油等行为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事实上,尽管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粮食进口国,但目前国内的粮食
利用改进型通用交叉分子束装置和脉冲直流放电产生脉冲氟原子束实验方法,研究了氟原子和1,3-丁二烯分子的反应散射,只有一个脱氢原子反应通道被观测到,没有观测到碳碳单键、碳碳
前几日,趣店发布了公司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报。 财报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趣店总营收为19.32亿元人民币(约合2.775亿美元),同比增长7.1%,环比下降25.4% ;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调整后净利润为1.5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3.3%,环比下降85.2%。截至2019年12月31日,趣店累计注册用户数7946万,同比增速为10.67%,环比增速为1
今年,对于中国的外贸出口企业来说,可以称得上“生死之年”。在疫情压力下,海外客户纷纷取消了订单,令销售数据断崖式下跌,外贸出口型企业正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 当前,外贸企业在地方政府和各界声音的倡导下,开始转做内销解决生存危机。但这真的是一条好的出路吗?转型众生相 外贸企业转型做内贸,真实的市场实践体验是什么?是不是真的适应这样的转型?为此我特意采访了一些外贸企业家朋友,来看看这些外贸企业家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