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新课程注入了活力,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了保障。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大课堂里学习和探索。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资源存在于我们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总会发现对教学有用的资源。
一、合理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社会》教材
教材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学会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功。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而且更偏重于学生。教师既不能脱离课程标准,随心所欲,更要防止唯教材论。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不仅仅就是书上所写的内容。我们的老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善于理清和利用教材中纵向的联系,另一方面应该扩大眼界,横向联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善于也敢于进行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例如:四年级下册《创造文明的环境》这一课,结合广州市争创文明城市的活动,我把它提前到9月份上。学生通过录像、图片和到街头了解人们的文明状况,让学生将社会文明和自己联系起来,与他人联系起来,进而萌发责任感。又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和第六组课文的学习可以在相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三和第四单元里用上。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是可以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社会也是一所学校,生活也是一本书,“生活处处是教材”,当教材文本真正向生活拓展,课堂向生活延伸时,我们不仅关注与学生有关的社会生活,而且特别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凡是能够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可作为该课程的课程资源。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教学中,教师能够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把各种潜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变成能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发展的课程资源。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教师带领学生走到马路去寻找交通标志,让学生明白交通标志的作用;老师还将学校附近的派出所民警请入课堂,让民警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用其专业的知识为学生答题解难,讲述一些交通违法的案例,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有了这些课程资源的融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学生有了更多接触社会、参加实践的机会,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同时也充分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充分开发网络信息,优化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文本比较简约,给教与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关注社会最新的发展和变化,把大自然中、儿童生活中、社区活动中、网络信息中相关资源及时补充进来。网络的广阔天地是课程资源的新生地,它可以充当学生的眼睛、手脚等,打破了时空的障碍,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教科书上只有文字和图片,都是一些静态的东西。而利用网络,就能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而且增加了亮度。例如五年级上册《游子回家》一课,可以从网上下载到香港美丽景色的图片或录像,还有数不尽的风光照片和资料等,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网络还是一个展示学生能力和才华的舞台。学生自己拍的照片,摄的录像,都可以在此做成幻灯片、网页等进行交流。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合理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社会》教材
教材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学会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功。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而且更偏重于学生。教师既不能脱离课程标准,随心所欲,更要防止唯教材论。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不仅仅就是书上所写的内容。我们的老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善于理清和利用教材中纵向的联系,另一方面应该扩大眼界,横向联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善于也敢于进行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例如:四年级下册《创造文明的环境》这一课,结合广州市争创文明城市的活动,我把它提前到9月份上。学生通过录像、图片和到街头了解人们的文明状况,让学生将社会文明和自己联系起来,与他人联系起来,进而萌发责任感。又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和第六组课文的学习可以在相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三和第四单元里用上。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是可以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社会也是一所学校,生活也是一本书,“生活处处是教材”,当教材文本真正向生活拓展,课堂向生活延伸时,我们不仅关注与学生有关的社会生活,而且特别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凡是能够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可作为该课程的课程资源。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教学中,教师能够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把各种潜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变成能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发展的课程资源。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教师带领学生走到马路去寻找交通标志,让学生明白交通标志的作用;老师还将学校附近的派出所民警请入课堂,让民警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用其专业的知识为学生答题解难,讲述一些交通违法的案例,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有了这些课程资源的融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学生有了更多接触社会、参加实践的机会,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同时也充分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充分开发网络信息,优化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文本比较简约,给教与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关注社会最新的发展和变化,把大自然中、儿童生活中、社区活动中、网络信息中相关资源及时补充进来。网络的广阔天地是课程资源的新生地,它可以充当学生的眼睛、手脚等,打破了时空的障碍,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教科书上只有文字和图片,都是一些静态的东西。而利用网络,就能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而且增加了亮度。例如五年级上册《游子回家》一课,可以从网上下载到香港美丽景色的图片或录像,还有数不尽的风光照片和资料等,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网络还是一个展示学生能力和才华的舞台。学生自己拍的照片,摄的录像,都可以在此做成幻灯片、网页等进行交流。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