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城市设计》课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理论部分与设计部分在教学进程上协调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方案。本文记录了以“社区微更新”专题为切入点,将“BOPPPS”有效教学模式改良成“BOSPPPS”的教学模式,并应用到翻转课堂中去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个性化、学习过程自助化,促进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社区微更新 翻转课堂 BOPPPS
1. 城市设计课程背景
1.1课程改革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活动的蓬勃发展,城市设计领域的研究得到相应拓展,知识更新速度较快,有许多学科前沿的动向值得关注。2015 年之后,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城市设计课程确定为专业必修课,使得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在我校建筑学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属于城市设计课程的学时并没有相应地显著增加,仍然是64课时(4课时/周)。在捉襟见肘的课时中,为了兼顾理论讲授与设计指导之间的关系,也为了平衡传统经典理论与前沿实践型观点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做了前期的改革探索。我们以授课设计环节基础和理论知识“专题化”的思路一方面,将设计过程建构为“城市认知”、“概念构思”、“空间形态”和“成果表达”四个模块;另一方面,将理论知识整理为7个不同的专题,配合设计阶段的进程插入到不同的模块中去。
1.2课程翻转的必要性
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暴露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专题课作为理论课程是以大课的形式开展的,如果每次都是4节课连上,知识容量太大,到最后,老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后半段的课堂有效价值很低。但如果只讲2节的理论课,后面剩下的2节课就会作为小组讨论的设计指导,不仅需要转换专业教室,而且时间紧张,来不及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得到及时沟通。
另一方面,理论知识穿插的节奏与实践教学环节在进程上相互协调的精准度不够,理论讲授大都集中在前5周,将知识内化的方案设计阶段是在第6周~第12周的,这里存在一个时间差。而且,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按部就班听课画图的被动姿态,无法实现设计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及时解答。
面对这种困境,希望借助 “翻转课堂”的模式,贯彻“知识构架承前启后,课堂内外联动共通”的应用型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进行精细化组织,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2将 “BOPPPS” 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思路
2.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听讲座、阅读讲义和PPT,还能在平台上和其他学习者展开讨论。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学生交流。而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方式,教师则配合学生的需要,及时解疑答惑,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翻转收获更有效的学习价值。
2.2“BOPPPS”有效教學模式
“BOPPPS”是有效教学模式的缩写,其具体内容包括Bridge-in(导言)、Objective/Outcome(目标)、re-assessment(前测)、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Post- assessment(后测)、Summary(总结)六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要凸显了教学阶段的可操作性。
3以“社区微更新调研” 实践翻转课堂
3.1翻转主题的选择
次翻转课堂选择的主题内容是“社区微更新调研”,这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从课题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操作性,从研究主题的时效性与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考量而做出的决定。
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而言,在城市设计课程的阶梯式任务清单中,关于社区微更新的空间调研任务,其研究规模尺度较小,适应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从建筑场地到城市空间设计的思维过渡。而且小组协同作业的任务形式,也非常适宜开展翻转课堂。
从课程内容的时效性而言,中国的城市正处在转型路口,在摒弃大规模城市建设、改造后,正在尝试以渐进式、小规模的更新实现着城市复兴。2015年起,上海率先开启了从增量开发向存量挖潜转变的模式。所以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从课程内容的社会价值而言,社区更新作为“城市更新”体系下的重要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城市街道的更新,社区涉及的权属类型、人群范围、主管部门各异,需要从人文主义的色彩出发,对居民的具体生活,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的生活需求做出及时回应。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3.2“BOPPPS”助力翻转课堂
“BOPPPS”有效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与翻转课堂有重叠的部分,它的课程环节设置更理性和明确。将 “BOPPPS” 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思路,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需要作出合理的调整。因为翻转课程中的讲授型知识是学生在课前自学的,所以我们在re-assessment(前测)环节前,需要增加一个self-study(自学)的环节,先自学,自学完了根据前测的任务检测自学的掌握程度。将原来的“BOPPPS”模式升级为“BOSPPPS”模式,具有更强的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2.1(Bridge-in)导言
导言部分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关注,常常选用新闻时事、经典故事、优秀范例等方式引出课程的探讨主题,引发学生们的后续思考。
本次课程中首先通过一则解放日报的新闻“第一个吃螃蟹的社区规划师”,导入课程的主题,新闻中有2个看点,第一,这是一篇访谈规划界大咖——同济大学的徐磊青教授的新闻,通过同学们认识的名人来传达讯息更有说服力;第二,内容介绍杨浦区首创了“社区规划师制度”,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有一定看点。然后再上一组强力吸睛的示范案例文稿,展示南京东路的社区微更新项目中洗衣站改造前后的对比图片,鲜明而强烈对比效果,成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明确地引出了课程的研究对象——微社区更新。 3.2.2Objective/Outcome(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清楚明确地将教学目标传达给学生,目标要具体,而且可以评价、衡量和观察。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包括概念、术语、理论等内容;在技能层面包括步骤、方法、流程等内容;在情意方面包括情绪、态度、价值和信念等内容。并且要跟学生讲清楚将要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本次教学任务的目标也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在认知层面上,理解多元主题背景下开展“公众参与”的复杂性;在技能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制定调研计划,简单设计调研问卷,掌握并应用多种形式的调研分析方法,分析简单地行为模式;在情感意境层面上,能够感悟场所设计中功能与内涵的相互关联。
3.2.3self-study(自学)
自学是翻转课堂的重要一环,教师事先会紧扣教学目标,将调研课程中涉及到的需要讲授的知识点筛选出来,以视频、ppt、教材、讲稿文案等形式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安排学习,完成相关知识的原始积累。对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粗略过目,对难点、重点可以反复学习,或在交流平台上相互沟通,直至初步理解。
本次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3方面专题内容:①.城市空间调研步骤和方法,②.行为模式分析与场所建构,③.城市设计实践与公众参与。这些都是在后期调研阶段展开工作所需要的储备知识,学生们通过自学,可以抓住一个大概思路。
3.2.4re-assessment(前测)
自学完成后,就进入了下一个前测环节。前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自学的储备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哪些是重点和难点,进而调整后面参与式学习的内容深度和 进度。前测的形式十分多样,提问、小测验、集体讨论、课前作业等。
而本次教学内容的前期测试要求学生以4人/组的小组合作形式,完成3项任务:①.以翠苑一区为调研对象,通过文献、网络、街道、规划局等渠道,收集到有关的基础资料,如总平面图、出入口位置、街心花园等图像资料和相关文字。②.初步制定调研计划和调研方法,合理调度有限资源。③通过探察分析和网络案例借鉴,预判调研的重点目标, 根据预想中社区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问卷设计。
这三样前测的成果用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为后续的参与式学习提供可靠的依据。但这一阶段的顺利推进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求较高,所以成果质量的差距比较大,认真的团队已经自行踏勘,敏锐地探察到调研对象存在的问题,而大部分团队只会从网上搜索一份类似的社区环境调查问卷。
从成果的内容看,集中体现了三个问题:
①.问卷初设都集中关注老旧小区存在的安全维护缺失、停车难、公共设施陈旧、绿化环境不佳等老三篇的空间问题。很少有学生关注信息化时代后,对居民公共空间和设施的影响。
②.问卷大都关注物质层面的功能改造,对环境提升、建筑整治、交通优化、安全改善等问题;而忽视环保、生态、人文和健康的内涵提升。
③.思维方式停留在单纯的“设计师”唱独角戏状态,完全没有考虑一个“微更新”的实践一个涉及到众多利益方的“公众参与”问题。
3.2.5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
在前测结果的指导下,翻转课堂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参与式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善用成果汇报、小组讨论、个案研究、实际操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型”教学技巧,使学生达到理解并应用知识的目的。
在这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角色扮演”的现场教学模式,化身为“社区规划师”在社区中用现场踏勘、街头访谈、社区座谈、行为模式分析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沉浸式的教学互动中,老师抓住前测环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在调研现场,学生们观察到社区的服务功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正在迅速滋生出许多新的诉求。例如:随着网购的普及,社区需要更多便捷的快递存取点。再例如:共享单车的普及一度紧随着的乱停放现象。
在引导学生开展街头访谈和行为模式分析后,他们又收获了一个重要信息。小区原本不起眼的南门,随着周边地铁站点的开通,进出的居民数量显著提升了,大大影响了小区居民的出行方式。这一调研成果,让学生意识到行为模式分析并不是什么故弄玄虚的内容,而是一种实用的空间分析方法。
在社区座谈的环节中,我们更有幸旁听了一次关于翠苑第一幼儿园改造的沟通会。小区的幼儿园因为年久失修,早被列入危房。从幼儿园的角度而言,希望重建教学楼。从社区的角度而言,不仅希望重建,而且希望开挖地下室,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旧小区停车位紧张的现状。但作为紧邻幼儿园基地的57幢、58幢、59幢居民而言,因为担心开挖地基会对自己居住的住宅楼产生较大的影响,造成倾斜、开裂,甚至变成危房,所以一直不同意重建,更不同意开挖地下室。座谈会上,区教育局、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代表、建筑师、施工单位代表等多方利益主体都出席了会议,大家各执己见,场面异常激烈。这段特殊的经历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冲击,让他们第一次深刻意识到“公众参与”这四个字的分量,这与以往课堂上理论讲授的教学效果有天壤之别。
3.2.6Post- assessment(后测)
经过了“参与式学习”的知识内化阶段,我们可以再给学生进行一个“后测”环节。后测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评估的方式有很多,对知识理解型,可以用选择题或简答题;对应用分析型知识,可以分析特定情境問题;对技能传授型,可以作品展示,或者制定检查考核表;对于态度价值型,可以用心得、短文、日志等形式。
而这次作业的后测要求是: ①.根据现场教学的情况,修正调研问卷的设计。②.根据调研结果,为社区微更新项目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这两项成果都是属于应用分析型的知识考核类型,符合《城市设计》课程应用性的课程定位。
学生们在成果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社区广场活动人群和特点;②.社区的公共配套建筑改造;③.社区的文化活动建设;④社区与信息时代的磨合(网购、美团、快递点、共享单车、轨道交通);⑤.系统化的改造时间表,长远的规划;⑥.公众参与。
3.2.7Summary(总结)
翻转课堂的最后是总结的环节。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反思课程内容,并预告下次课程的内容。
这次“社区微更新”翻转课堂的教学中,重点要掌握调研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行为模式分析并建构场所;理解“公众参与”的意义和复杂性。
4小结
以“社区为更新”主题开展的翻转课堂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BOSPPPS”的《城市设计》课翻转课堂模型。这不仅促进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工作的思考;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个性化、学习过程自助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缓解了师生配比不足的困境。对于其他设计类课程,也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自强,康琳,张丽敏.南京大学: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翻转课堂[J].中国教育网络.2015(05)
[2] 周本海.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新课程(下).2014(11)
[3] 王少鹍.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设计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
[4] 刘艳斐,乜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02)
作者简介:费志宏,女,1980年12月,讲师,浙江树人大学
课题来源:浙江树人大学校级教改课题《探究“微课”在城市设计课程中的“翻转”艺术》
【关键词】:社区微更新 翻转课堂 BOPPPS
1. 城市设计课程背景
1.1课程改革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活动的蓬勃发展,城市设计领域的研究得到相应拓展,知识更新速度较快,有许多学科前沿的动向值得关注。2015 年之后,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城市设计课程确定为专业必修课,使得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在我校建筑学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属于城市设计课程的学时并没有相应地显著增加,仍然是64课时(4课时/周)。在捉襟见肘的课时中,为了兼顾理论讲授与设计指导之间的关系,也为了平衡传统经典理论与前沿实践型观点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做了前期的改革探索。我们以授课设计环节基础和理论知识“专题化”的思路一方面,将设计过程建构为“城市认知”、“概念构思”、“空间形态”和“成果表达”四个模块;另一方面,将理论知识整理为7个不同的专题,配合设计阶段的进程插入到不同的模块中去。
1.2课程翻转的必要性
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暴露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专题课作为理论课程是以大课的形式开展的,如果每次都是4节课连上,知识容量太大,到最后,老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后半段的课堂有效价值很低。但如果只讲2节的理论课,后面剩下的2节课就会作为小组讨论的设计指导,不仅需要转换专业教室,而且时间紧张,来不及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得到及时沟通。
另一方面,理论知识穿插的节奏与实践教学环节在进程上相互协调的精准度不够,理论讲授大都集中在前5周,将知识内化的方案设计阶段是在第6周~第12周的,这里存在一个时间差。而且,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按部就班听课画图的被动姿态,无法实现设计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及时解答。
面对这种困境,希望借助 “翻转课堂”的模式,贯彻“知识构架承前启后,课堂内外联动共通”的应用型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进行精细化组织,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2将 “BOPPPS” 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思路
2.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听讲座、阅读讲义和PPT,还能在平台上和其他学习者展开讨论。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学生交流。而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方式,教师则配合学生的需要,及时解疑答惑,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翻转收获更有效的学习价值。
2.2“BOPPPS”有效教學模式
“BOPPPS”是有效教学模式的缩写,其具体内容包括Bridge-in(导言)、Objective/Outcome(目标)、re-assessment(前测)、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Post- assessment(后测)、Summary(总结)六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要凸显了教学阶段的可操作性。
3以“社区微更新调研” 实践翻转课堂
3.1翻转主题的选择
次翻转课堂选择的主题内容是“社区微更新调研”,这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从课题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操作性,从研究主题的时效性与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考量而做出的决定。
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而言,在城市设计课程的阶梯式任务清单中,关于社区微更新的空间调研任务,其研究规模尺度较小,适应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从建筑场地到城市空间设计的思维过渡。而且小组协同作业的任务形式,也非常适宜开展翻转课堂。
从课程内容的时效性而言,中国的城市正处在转型路口,在摒弃大规模城市建设、改造后,正在尝试以渐进式、小规模的更新实现着城市复兴。2015年起,上海率先开启了从增量开发向存量挖潜转变的模式。所以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从课程内容的社会价值而言,社区更新作为“城市更新”体系下的重要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城市街道的更新,社区涉及的权属类型、人群范围、主管部门各异,需要从人文主义的色彩出发,对居民的具体生活,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的生活需求做出及时回应。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3.2“BOPPPS”助力翻转课堂
“BOPPPS”有效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与翻转课堂有重叠的部分,它的课程环节设置更理性和明确。将 “BOPPPS” 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思路,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需要作出合理的调整。因为翻转课程中的讲授型知识是学生在课前自学的,所以我们在re-assessment(前测)环节前,需要增加一个self-study(自学)的环节,先自学,自学完了根据前测的任务检测自学的掌握程度。将原来的“BOPPPS”模式升级为“BOSPPPS”模式,具有更强的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2.1(Bridge-in)导言
导言部分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关注,常常选用新闻时事、经典故事、优秀范例等方式引出课程的探讨主题,引发学生们的后续思考。
本次课程中首先通过一则解放日报的新闻“第一个吃螃蟹的社区规划师”,导入课程的主题,新闻中有2个看点,第一,这是一篇访谈规划界大咖——同济大学的徐磊青教授的新闻,通过同学们认识的名人来传达讯息更有说服力;第二,内容介绍杨浦区首创了“社区规划师制度”,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有一定看点。然后再上一组强力吸睛的示范案例文稿,展示南京东路的社区微更新项目中洗衣站改造前后的对比图片,鲜明而强烈对比效果,成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明确地引出了课程的研究对象——微社区更新。 3.2.2Objective/Outcome(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清楚明确地将教学目标传达给学生,目标要具体,而且可以评价、衡量和观察。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认知层面包括概念、术语、理论等内容;在技能层面包括步骤、方法、流程等内容;在情意方面包括情绪、态度、价值和信念等内容。并且要跟学生讲清楚将要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本次教学任务的目标也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在认知层面上,理解多元主题背景下开展“公众参与”的复杂性;在技能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制定调研计划,简单设计调研问卷,掌握并应用多种形式的调研分析方法,分析简单地行为模式;在情感意境层面上,能够感悟场所设计中功能与内涵的相互关联。
3.2.3self-study(自学)
自学是翻转课堂的重要一环,教师事先会紧扣教学目标,将调研课程中涉及到的需要讲授的知识点筛选出来,以视频、ppt、教材、讲稿文案等形式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安排学习,完成相关知识的原始积累。对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粗略过目,对难点、重点可以反复学习,或在交流平台上相互沟通,直至初步理解。
本次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3方面专题内容:①.城市空间调研步骤和方法,②.行为模式分析与场所建构,③.城市设计实践与公众参与。这些都是在后期调研阶段展开工作所需要的储备知识,学生们通过自学,可以抓住一个大概思路。
3.2.4re-assessment(前测)
自学完成后,就进入了下一个前测环节。前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自学的储备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哪些是重点和难点,进而调整后面参与式学习的内容深度和 进度。前测的形式十分多样,提问、小测验、集体讨论、课前作业等。
而本次教学内容的前期测试要求学生以4人/组的小组合作形式,完成3项任务:①.以翠苑一区为调研对象,通过文献、网络、街道、规划局等渠道,收集到有关的基础资料,如总平面图、出入口位置、街心花园等图像资料和相关文字。②.初步制定调研计划和调研方法,合理调度有限资源。③通过探察分析和网络案例借鉴,预判调研的重点目标, 根据预想中社区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问卷设计。
这三样前测的成果用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为后续的参与式学习提供可靠的依据。但这一阶段的顺利推进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求较高,所以成果质量的差距比较大,认真的团队已经自行踏勘,敏锐地探察到调研对象存在的问题,而大部分团队只会从网上搜索一份类似的社区环境调查问卷。
从成果的内容看,集中体现了三个问题:
①.问卷初设都集中关注老旧小区存在的安全维护缺失、停车难、公共设施陈旧、绿化环境不佳等老三篇的空间问题。很少有学生关注信息化时代后,对居民公共空间和设施的影响。
②.问卷大都关注物质层面的功能改造,对环境提升、建筑整治、交通优化、安全改善等问题;而忽视环保、生态、人文和健康的内涵提升。
③.思维方式停留在单纯的“设计师”唱独角戏状态,完全没有考虑一个“微更新”的实践一个涉及到众多利益方的“公众参与”问题。
3.2.5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
在前测结果的指导下,翻转课堂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参与式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善用成果汇报、小组讨论、个案研究、实际操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型”教学技巧,使学生达到理解并应用知识的目的。
在这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角色扮演”的现场教学模式,化身为“社区规划师”在社区中用现场踏勘、街头访谈、社区座谈、行为模式分析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沉浸式的教学互动中,老师抓住前测环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在调研现场,学生们观察到社区的服务功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正在迅速滋生出许多新的诉求。例如:随着网购的普及,社区需要更多便捷的快递存取点。再例如:共享单车的普及一度紧随着的乱停放现象。
在引导学生开展街头访谈和行为模式分析后,他们又收获了一个重要信息。小区原本不起眼的南门,随着周边地铁站点的开通,进出的居民数量显著提升了,大大影响了小区居民的出行方式。这一调研成果,让学生意识到行为模式分析并不是什么故弄玄虚的内容,而是一种实用的空间分析方法。
在社区座谈的环节中,我们更有幸旁听了一次关于翠苑第一幼儿园改造的沟通会。小区的幼儿园因为年久失修,早被列入危房。从幼儿园的角度而言,希望重建教学楼。从社区的角度而言,不仅希望重建,而且希望开挖地下室,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旧小区停车位紧张的现状。但作为紧邻幼儿园基地的57幢、58幢、59幢居民而言,因为担心开挖地基会对自己居住的住宅楼产生较大的影响,造成倾斜、开裂,甚至变成危房,所以一直不同意重建,更不同意开挖地下室。座谈会上,区教育局、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代表、建筑师、施工单位代表等多方利益主体都出席了会议,大家各执己见,场面异常激烈。这段特殊的经历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冲击,让他们第一次深刻意识到“公众参与”这四个字的分量,这与以往课堂上理论讲授的教学效果有天壤之别。
3.2.6Post- assessment(后测)
经过了“参与式学习”的知识内化阶段,我们可以再给学生进行一个“后测”环节。后测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评估的方式有很多,对知识理解型,可以用选择题或简答题;对应用分析型知识,可以分析特定情境問题;对技能传授型,可以作品展示,或者制定检查考核表;对于态度价值型,可以用心得、短文、日志等形式。
而这次作业的后测要求是: ①.根据现场教学的情况,修正调研问卷的设计。②.根据调研结果,为社区微更新项目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这两项成果都是属于应用分析型的知识考核类型,符合《城市设计》课程应用性的课程定位。
学生们在成果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社区广场活动人群和特点;②.社区的公共配套建筑改造;③.社区的文化活动建设;④社区与信息时代的磨合(网购、美团、快递点、共享单车、轨道交通);⑤.系统化的改造时间表,长远的规划;⑥.公众参与。
3.2.7Summary(总结)
翻转课堂的最后是总结的环节。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反思课程内容,并预告下次课程的内容。
这次“社区微更新”翻转课堂的教学中,重点要掌握调研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行为模式分析并建构场所;理解“公众参与”的意义和复杂性。
4小结
以“社区为更新”主题开展的翻转课堂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BOSPPPS”的《城市设计》课翻转课堂模型。这不仅促进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工作的思考;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个性化、学习过程自助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缓解了师生配比不足的困境。对于其他设计类课程,也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自强,康琳,张丽敏.南京大学: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翻转课堂[J].中国教育网络.2015(05)
[2] 周本海.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新课程(下).2014(11)
[3] 王少鹍.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设计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
[4] 刘艳斐,乜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02)
作者简介:费志宏,女,1980年12月,讲师,浙江树人大学
课题来源:浙江树人大学校级教改课题《探究“微课”在城市设计课程中的“翻转”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