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吉林老师是情境教学研究的先行者,她研究情境教学数十年,从“意境说”中深受启发,概括出在教学中要注重“真、美、情、思”。“真”就是要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美”是要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情”是指与儿童真情交融;“思”是要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情境教学起初源于外语教学,李吉林老师将情境教学运用到作文课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成绩十分突出。随后情境教学策略被运用到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等其他课堂上,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 情境教学的特点
情境教学具有四大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 形真”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情切”即情真意切,带有情感的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意远”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理寓其中”即蕴涵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的教学活动。
二、 情境教学策略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的理念与目前科学教育的理念是十分吻合的,老师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对于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怎样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好情境教学策略呢?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四点:
⒈直观形象,创设情境
小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这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尽量做到直观形象,让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能进行实物观察的,不能用观察图片代替;能亲身感知的,不能用语言文字代替;能设计模拟实验的,不能用单纯的视频介绍代替。比如学习油菜花,就应该让学生看到真实的油菜花,对油菜花进行细致解剖;学习蚕,就应该让学生养蚕,观察蚕在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学习日食和月食,就应该让学生借助模拟实验,认识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只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学生才能对客观事物有自己真实的见解,才能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⒉激发兴趣,动之以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对一个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去学习研究,探寻事物的奥秘。若是要逼着一个人去学习,那就太困难了。科学世界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引起学生对它们的兴趣,比如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各种科普器材、客观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等,这些都能将学生带入奇妙的科学世界。有了学习的兴趣,带着情感的去探究、去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学习的过程会让他们产生愉悦的情绪,进而产生主动地投入学习的动力。情感是情境的内核,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
⒊设计活动,在“做中学”
如果把科学知识比作食盐的话,我们学习的过程就像在吃盐。如果我们吃饭时直接吃食盐,会感觉非常难吃,但如果把盐放到各种菜里,做成美味的菜肴,在吃菜的过程中,我们也就不知不觉中摄入了食盐。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比起单纯地背诵科学概念更有意义。
“做中学”是吸取美国、法国等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它从学生的原有概念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测和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寻找证据,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对结论进行交流与修正,进而形成新的概念的过程。“做中学”的一些教育理念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等。
⒋产生冲突,留有余味
情境教学是以思为核心,重点发展学生思维。情境的创设仅是一种手段,提供一种凭借,以营造一种氛围,让知识镶嵌其中,而更有实质意义的是充分利用情境,唤醒、发展儿童的潜能,让他们在其中进行一系列的思维、联想和想象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提问,设计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由此而产生深入的探究过程,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一堂课上,老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一些途径来解决问题,但不一定要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将课堂上的问题带到课后继续探究、问家长、查资料、继续实验等,这样的课堂是有余味的。第二节课时,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后的研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学习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在执教《日食和月食》一课时,学生在知道日食形成的原因后,老师提出问题:有哪些可能会造成日环食的发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提出了两种猜想:一是月球离地球的距离远时可能发生日环食;另一种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远时可能发生日环食。对于学生的猜想,老师并不马上给予结论,而是要学生课后了解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以及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下一节可再来交流。这样,学生会把问题带到课后继续研究讨论。
李吉林老师将情境教学策略运用到了作文课、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等相关课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为何不能尝试运行情境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呢?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少年宫)
一、 情境教学的特点
情境教学具有四大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 形真”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情切”即情真意切,带有情感的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意远”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理寓其中”即蕴涵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的教学活动。
二、 情境教学策略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的理念与目前科学教育的理念是十分吻合的,老师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对于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怎样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好情境教学策略呢?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四点:
⒈直观形象,创设情境
小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这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尽量做到直观形象,让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能进行实物观察的,不能用观察图片代替;能亲身感知的,不能用语言文字代替;能设计模拟实验的,不能用单纯的视频介绍代替。比如学习油菜花,就应该让学生看到真实的油菜花,对油菜花进行细致解剖;学习蚕,就应该让学生养蚕,观察蚕在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学习日食和月食,就应该让学生借助模拟实验,认识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只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学生才能对客观事物有自己真实的见解,才能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⒉激发兴趣,动之以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对一个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去学习研究,探寻事物的奥秘。若是要逼着一个人去学习,那就太困难了。科学世界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引起学生对它们的兴趣,比如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各种科普器材、客观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等,这些都能将学生带入奇妙的科学世界。有了学习的兴趣,带着情感的去探究、去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学习的过程会让他们产生愉悦的情绪,进而产生主动地投入学习的动力。情感是情境的内核,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
⒊设计活动,在“做中学”
如果把科学知识比作食盐的话,我们学习的过程就像在吃盐。如果我们吃饭时直接吃食盐,会感觉非常难吃,但如果把盐放到各种菜里,做成美味的菜肴,在吃菜的过程中,我们也就不知不觉中摄入了食盐。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比起单纯地背诵科学概念更有意义。
“做中学”是吸取美国、法国等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它从学生的原有概念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测和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寻找证据,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对结论进行交流与修正,进而形成新的概念的过程。“做中学”的一些教育理念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等。
⒋产生冲突,留有余味
情境教学是以思为核心,重点发展学生思维。情境的创设仅是一种手段,提供一种凭借,以营造一种氛围,让知识镶嵌其中,而更有实质意义的是充分利用情境,唤醒、发展儿童的潜能,让他们在其中进行一系列的思维、联想和想象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提问,设计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由此而产生深入的探究过程,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一堂课上,老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一些途径来解决问题,但不一定要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将课堂上的问题带到课后继续探究、问家长、查资料、继续实验等,这样的课堂是有余味的。第二节课时,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后的研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学习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在执教《日食和月食》一课时,学生在知道日食形成的原因后,老师提出问题:有哪些可能会造成日环食的发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提出了两种猜想:一是月球离地球的距离远时可能发生日环食;另一种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远时可能发生日环食。对于学生的猜想,老师并不马上给予结论,而是要学生课后了解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以及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下一节可再来交流。这样,学生会把问题带到课后继续研究讨论。
李吉林老师将情境教学策略运用到了作文课、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等相关课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为何不能尝试运行情境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呢?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