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1月20日中午,唐纳德·特朗普最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宣誓就职,正式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这一届的选举,美国媒体似乎少见的呈现舆论一边倒的态势,特朗普由于其个人性格、人生经历、生活轶事等极其丰富,在未宣布竞选美国总统时已颇受媒体关注,在其宣布正式竞选后,更是引起媒体的集中报道,但报道多以负面为主。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报道以内容为王,于是能够引起民众注意的报道,其传播渠道已不仅仅局限在首播的平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再次传播,才是能够最大化的扩大其影响力的途径。
如果说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电视辩论,开启了美国大选的电视机政治时代,那么从奥巴马开始,西方选举已经逐渐步入新媒体时代。此次选举,竞选者与新媒体更是呈现出近乎合作的关系。
一方面,特朗普与希拉里在竞选过程中主动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软件与民众进行互动,利用新媒体,拉近与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系;另一方面,受众或传统媒体也利用新媒体平台,以两位竞选者为出发点,为吸引关注,衍生出一系列节目。其中,尤以娱乐化节目最为突出。
传媒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地市场化,逐渐由为公众利益服务转向为商业利益服务,为争取受众注意力而努力。在娱乐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 娱乐节目当仁不让,成为媒体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娱乐节目也逐渐涉及到多个领域,在此次美国大选中,媒介融合背景、特朗普个人经历的趣味性与娱乐产业大发展等因素互相配合,形成政治娱乐化的典型案例。
一、西方政治娱乐化现象
(一)两种表现形式
西方政治娱乐化,首先体现在政治人物自身通过娱乐方式,向民众传达自身的政治观点及立场;其次,是指民众通过网络作为载体,对一些政治人物及事件等进行调侃和娱乐,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在西方,脱口秀节目是实现这两点的主要途径。
政治人物通过做脱口秀节目的嘉宾,来实现传达其政治观点及立场的目的,脱口秀主持人对政治人物进行点评,通过戏谑的方式,将大众对政治人物的一些看法讲出来,表达其个人及其节目受众的政治观点和立场。
以特朗普宣誓就职至今这一阶段为例,诸多脱口秀节目均发布了与总统特朗普相关的节目。
1月21日,The Daily Show(《每日秀》)在其播出的节目中,主持人Trevor Noah就对特朗普的宣誓就职典礼进行了点评,其发布到 YouTube上的片段,当日即有过百万次点击,截至8月,有4168785次观看。同样是在1月21日,The Late Show(《深夜秀》)也发布了与特朗普相关的脱口秀节目,截至8月,YouTube上相关片段有6539934次观看。
另外,The Ellen DeGeneres Show(《艾伦·德杰尼勒斯秀》), The Tonight Show(《今夜秀》)等脱口秀节目,在就职典礼过后,均在其播出的节目中有与特朗普相关的评论。
在这些脱口秀节目中,对特朗普的点评主要从其形象及言行的娱乐化两方面入手。就特朗普来说,多从其发型为切入点;其次是从其穿着打扮入手,比如其在就职典礼中过长的领带;言行方面,对特朗普就职演讲中的言论进行了娱乐化的解读和恶搞式的再创作。这两点,也是对政治人物进行娱乐化解读中的主要切入点。
(二)融媒背景下被放大的政治娱乐化
政治娱乐化作为民众对政治情绪反馈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情绪化及个人话等特点。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这些特点被充分的放大。
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传统媒体均处于弱势状态,诸多报纸已将重点放到其电子版以及其网络影响力的拓展上。媒体以其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及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的能力作为其优劣的评判标准,所以,在融媒环境下,知名传统媒体如何利用其原有优势,扩大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成为了当务之急。而互联网受众多为年轻一代,所以传播内容满足趣味性、新鲜性等更为吸引年轻人的特性,才能更好的扩大传播内容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政治也不能免俗。
媒体融合大背景,使得政治的娱乐化趋势被放大,如上文提到的诸多脱口秀,借助新媒体平台,才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吸引了美国包括全世界的受众观看,我国新浪微博上The Daily Show(《每日秀》)及The Late Show(《深夜秀》)中关于特朗普的相关片段,均得到了广泛的观看及转发。
二、政治权威消解与政治娱乐化
(一)政治权威消解的原因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后现代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解构现代性所建立起来的理性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与现代性推崇的理性主义、稳定性、权威性相比,后現代多表现为片段性、游戏性、不确定性。 后现代政治文化作为后现代社会中的组成部分。也具有如上特点,表现为对差异性的强调,以及对绝对权威的消解。
后现代大师波德里亚在媒介、信息充斥的背景下阐述道:后现代政治处于这样一个“类象时代”。符号不光有自己的意义,还在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并且这些“虚拟”的模型正在超越“真实”。后现代政治由此落入了这样一个“符号政治”的时代。他以美國总统竞选为例指出,形象比实质更重要,“政治竞选成了形象的竞争和符号的斗争”[[]]。
伴随着西方竞争性民主、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及全民娱乐化这一大背景。政治的深度和严肃性逐渐被消解,使政治也成为了娱乐的对象。对政治的娱乐化呈现,即为突出表现之一。
(二)政治权威消解与政治娱乐化影响
从一方面来说,政治的娱乐化对于公众的政治参与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更加轻松的形式,改善了部分人心中对于政治过于严肃与古板的刻板印象,也促进了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在YouTube上,与政治相关的娱乐节目的留言中,呈现出对政治的讨论与参与,从这一角度来说,是有积极影响的。 但政治权威的消解无疑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政治权威可以被理解为政府权威,政府权威指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公众所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作为执行政策的必要条件,政府权威是不可或缺的,是确保各项政策执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而政治娱乐化伴随着政治权威的消解,无疑不利于政府权威的维持,从而引发认同危机。
三、政治娱乐化在中国
(一)表现形式
政治娱乐化在中国,也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积极方面的,如政府部门主动利用娱乐化的形式与民众进行沟通,比如新华社发布的十三五之歌,就是政府对娱乐化传播的积极尝试。但负面的也有一些,比如利用微博对政府或政府官员绯闻轶事的不客观传播,会对政府的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
事实上,如果将政治娱乐化的消极影响化解,政治的娱乐化传播是可以产生积极影响的。
(二)正确应对政治娱乐化
要化解政治娱乐化的消极影响,首先,应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并形成有效的参与与反馈机制。就我国来说,许多政府部门都已经开通了微博、微信平台,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如环保部,在雾霾成为公众议题的今冬,就开通了“双微平台”,及时公布治理措施等,增进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其次,要提升民众的政治素养,使公众具有政治理性,构建良性政治文化;
最后,应给政治娱乐化制定底线,尤其是网络平台上,可以制定相关法规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避免舆论或过度娱乐化的产生。
消除政治娱乐化的消极影响,政治娱乐化也可以是促进公众政治参与的手段当严肃的政治话题成为网民娱乐消遣的对象,其背后也许是公民热情参与现实政治的体现。
注释:
[1]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 张志斌,译. 后现代理论.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56
参考文献:
[1]洪志雄. 網络中的政治娱乐化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5.
[2]李丽娜,梁立峰. 浅谈政治娱乐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新视野,2010,(06):62-64.
[3]米若羲. 臺湾电视综艺节目中政治娱乐化现象之动因分析[D].中国传媒大学,2009.
作者简介:张明月(1994-),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报道以内容为王,于是能够引起民众注意的报道,其传播渠道已不仅仅局限在首播的平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再次传播,才是能够最大化的扩大其影响力的途径。
如果说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电视辩论,开启了美国大选的电视机政治时代,那么从奥巴马开始,西方选举已经逐渐步入新媒体时代。此次选举,竞选者与新媒体更是呈现出近乎合作的关系。
一方面,特朗普与希拉里在竞选过程中主动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软件与民众进行互动,利用新媒体,拉近与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系;另一方面,受众或传统媒体也利用新媒体平台,以两位竞选者为出发点,为吸引关注,衍生出一系列节目。其中,尤以娱乐化节目最为突出。
传媒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地市场化,逐渐由为公众利益服务转向为商业利益服务,为争取受众注意力而努力。在娱乐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 娱乐节目当仁不让,成为媒体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娱乐节目也逐渐涉及到多个领域,在此次美国大选中,媒介融合背景、特朗普个人经历的趣味性与娱乐产业大发展等因素互相配合,形成政治娱乐化的典型案例。
一、西方政治娱乐化现象
(一)两种表现形式
西方政治娱乐化,首先体现在政治人物自身通过娱乐方式,向民众传达自身的政治观点及立场;其次,是指民众通过网络作为载体,对一些政治人物及事件等进行调侃和娱乐,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在西方,脱口秀节目是实现这两点的主要途径。
政治人物通过做脱口秀节目的嘉宾,来实现传达其政治观点及立场的目的,脱口秀主持人对政治人物进行点评,通过戏谑的方式,将大众对政治人物的一些看法讲出来,表达其个人及其节目受众的政治观点和立场。
以特朗普宣誓就职至今这一阶段为例,诸多脱口秀节目均发布了与总统特朗普相关的节目。
1月21日,The Daily Show(《每日秀》)在其播出的节目中,主持人Trevor Noah就对特朗普的宣誓就职典礼进行了点评,其发布到 YouTube上的片段,当日即有过百万次点击,截至8月,有4168785次观看。同样是在1月21日,The Late Show(《深夜秀》)也发布了与特朗普相关的脱口秀节目,截至8月,YouTube上相关片段有6539934次观看。
另外,The Ellen DeGeneres Show(《艾伦·德杰尼勒斯秀》), The Tonight Show(《今夜秀》)等脱口秀节目,在就职典礼过后,均在其播出的节目中有与特朗普相关的评论。
在这些脱口秀节目中,对特朗普的点评主要从其形象及言行的娱乐化两方面入手。就特朗普来说,多从其发型为切入点;其次是从其穿着打扮入手,比如其在就职典礼中过长的领带;言行方面,对特朗普就职演讲中的言论进行了娱乐化的解读和恶搞式的再创作。这两点,也是对政治人物进行娱乐化解读中的主要切入点。
(二)融媒背景下被放大的政治娱乐化
政治娱乐化作为民众对政治情绪反馈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情绪化及个人话等特点。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这些特点被充分的放大。
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传统媒体均处于弱势状态,诸多报纸已将重点放到其电子版以及其网络影响力的拓展上。媒体以其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及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的能力作为其优劣的评判标准,所以,在融媒环境下,知名传统媒体如何利用其原有优势,扩大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成为了当务之急。而互联网受众多为年轻一代,所以传播内容满足趣味性、新鲜性等更为吸引年轻人的特性,才能更好的扩大传播内容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政治也不能免俗。
媒体融合大背景,使得政治的娱乐化趋势被放大,如上文提到的诸多脱口秀,借助新媒体平台,才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吸引了美国包括全世界的受众观看,我国新浪微博上The Daily Show(《每日秀》)及The Late Show(《深夜秀》)中关于特朗普的相关片段,均得到了广泛的观看及转发。
二、政治权威消解与政治娱乐化
(一)政治权威消解的原因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后现代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解构现代性所建立起来的理性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与现代性推崇的理性主义、稳定性、权威性相比,后現代多表现为片段性、游戏性、不确定性。 后现代政治文化作为后现代社会中的组成部分。也具有如上特点,表现为对差异性的强调,以及对绝对权威的消解。
后现代大师波德里亚在媒介、信息充斥的背景下阐述道:后现代政治处于这样一个“类象时代”。符号不光有自己的意义,还在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并且这些“虚拟”的模型正在超越“真实”。后现代政治由此落入了这样一个“符号政治”的时代。他以美國总统竞选为例指出,形象比实质更重要,“政治竞选成了形象的竞争和符号的斗争”[[]]。
伴随着西方竞争性民主、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及全民娱乐化这一大背景。政治的深度和严肃性逐渐被消解,使政治也成为了娱乐的对象。对政治的娱乐化呈现,即为突出表现之一。
(二)政治权威消解与政治娱乐化影响
从一方面来说,政治的娱乐化对于公众的政治参与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更加轻松的形式,改善了部分人心中对于政治过于严肃与古板的刻板印象,也促进了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在YouTube上,与政治相关的娱乐节目的留言中,呈现出对政治的讨论与参与,从这一角度来说,是有积极影响的。 但政治权威的消解无疑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政治权威可以被理解为政府权威,政府权威指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公众所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作为执行政策的必要条件,政府权威是不可或缺的,是确保各项政策执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而政治娱乐化伴随着政治权威的消解,无疑不利于政府权威的维持,从而引发认同危机。
三、政治娱乐化在中国
(一)表现形式
政治娱乐化在中国,也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积极方面的,如政府部门主动利用娱乐化的形式与民众进行沟通,比如新华社发布的十三五之歌,就是政府对娱乐化传播的积极尝试。但负面的也有一些,比如利用微博对政府或政府官员绯闻轶事的不客观传播,会对政府的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
事实上,如果将政治娱乐化的消极影响化解,政治的娱乐化传播是可以产生积极影响的。
(二)正确应对政治娱乐化
要化解政治娱乐化的消极影响,首先,应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并形成有效的参与与反馈机制。就我国来说,许多政府部门都已经开通了微博、微信平台,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如环保部,在雾霾成为公众议题的今冬,就开通了“双微平台”,及时公布治理措施等,增进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其次,要提升民众的政治素养,使公众具有政治理性,构建良性政治文化;
最后,应给政治娱乐化制定底线,尤其是网络平台上,可以制定相关法规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避免舆论或过度娱乐化的产生。
消除政治娱乐化的消极影响,政治娱乐化也可以是促进公众政治参与的手段当严肃的政治话题成为网民娱乐消遣的对象,其背后也许是公民热情参与现实政治的体现。
注释:
[1]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 张志斌,译. 后现代理论.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56
参考文献:
[1]洪志雄. 網络中的政治娱乐化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5.
[2]李丽娜,梁立峰. 浅谈政治娱乐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新视野,2010,(06):62-64.
[3]米若羲. 臺湾电视综艺节目中政治娱乐化现象之动因分析[D].中国传媒大学,2009.
作者简介:张明月(1994-),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