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孩子出现失常行为,如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伤害小动物等,说明他有事想不开,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排解负面情绪,心理学称之为“正常思维受阻”。这时,父母的倾听会给孩子发泄不良情绪的机会,让孩子释放出负面情绪,恢复常态。
倾听,才能了解
尚女士下班回到家,刚进门就看到4岁的儿子气哼哼地坐在地板上,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刚哭过。儿子的脚边是拼了一半的拼图和散乱的拼图块。奶奶站在一边,心疼地望着孙子,看到尚女士进门,马上投来求助的目光。
尚女士心里猜出了八九分。拼图是昨天刚买的,对4岁的孩子来说,把1000块的拼图完整地拼出来或许太难了,小家伙这是遇到了挫折,正发脾气呢。
她不动声色地换鞋,然后微笑着走到儿子身边,蹲下,轻轻地问:“怎么了宝贝?好像有点不高兴。”
“我不喜欢拼图,快拿走!”儿子一边喊一边用脚蹬,把好不容易拼好的一半拼图也弄乱了。
尚女士没有生气,边收拾拼图边说:“这盒拼图适合7~10岁的孩子玩,对你来说太难了,你能拼出一半已经相当不错了。”
“就是太难了!”儿子委屈地说,“好多拼块都很像,我看不出区别,有的我试了十次二十次也不行,硬是拼到一起,后面的又出错,还得弄乱了重来。烦死了!我一个下午才拼了这么一点,电视没看,画也没画,还没出门玩儿!”
尚女士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儿子。等儿子说完了,她试探着提议:“妈妈知道你最喜欢玩拼图了,因为你是拼图能手。要不,等吃完晚饭,妈妈陪你一起拼,我们一起克服困难,怎么样?”
儿子看看妈妈诚恳的脸,又看看脚边花花绿绿的拼图,点了点头,还露出了笑容。
当孩子行为失常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采取措施纠正,而是走到孩子的身旁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情况。要领是:蹲下身子,靠近孩子,平视孩子的眼睛,询问孩子有什么问题。
倾听孩子说话时,父母要思考三个问题,并用这三个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是否失常,选择你的对策:
第一,孩子是不是需要帮助?有时候,孩子是因为做事遇到了困难而心烦,以失常的行为来发泄。比如拼不好拼图、搭不好积木、画不好画、系不好鞋带等。这时,父母可以提供帮助,让孩子顺利完成手头的事。通常情况下,孩子会乐意接受父母的帮助。
第二,我对孩子的期待是否恰当?有时候,父母觉得孩子不对劲,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因为你对孩子的期待不适合孩子的年龄或能力。孩子的发展、需求是多方面的,父母可能不清楚孩子在不同的年龄会做什么,需要什么,所以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当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孩子往往会有挫败感,从而做出不合理的事情来。比如,有的父母逼着孩子学弹钢琴,但孩子对弹钢琴并没有兴趣,如果父母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学,孩子可能就会产生抵制情绪,做出不合理的举动。
第三,是孩子不理智吗?如果孩子确实处于不理智的状态,比如故意把杯子里的水倒在地上,此时父母要反省,你是不是冷落了孩子,有时孩子的故意破坏行为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
倾听,但不姑息
一天下午,5岁的苗苗正在画画,眼看一幅美丽的图画就要完成了,却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水杯,洒出来的水弄湿了画纸。那杯水是妈妈刚才放在桌子上的,苗苗画得入神,没顾上喝。两个小时的努力前功尽弃,苗苗急了,冲着妈妈大喊道:“你赔我的画!你赔我的画!”还用脚使劲踢妈妈。
妈妈抱住苗苗,温和而坚定地说:“不许踢人!”
但妈妈没有命令苗苗住嘴,而是耐心地听苗苗哭诉自己的愤怒、抱怨、沮丧、惋惜。苗苗小嘴不停地说了半个小时,慢慢地不那么生气了。最后,苗苗像个小大人儿似的说:“唉,毁了就毁了吧,只当是练习,明天再画一幅,一定比这一幅更好。”
妈妈笑了,暗忖:“倾听,果然有神奇的力量。”
当孩子出现过激行为,比如打人、骂人、摔东西,父母要及时制止。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不能这样做!”“不许骂人!”“不许破坏东西!”但语气要平和,不要斥责或打骂孩子,因为斥责和打骂会加重孩子的不良情绪,会让孩子感到被遗弃、不知所措,从而使孩子丧失正常的自我感觉和判断力。如果孩子此时已失去思考能力,无法控制自己,父母可以采取行动,阻止孩子的非理性行为,可以搂住他,温和但坚定地制止他。此时,孩子需要具体而实在的帮助,当孩子无法正常思维时,父母温和但坚定的行为远比口头劝告有效。
父母温和但坚定地干涉,并且懂得倾听,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当你靠近孩子阻止他的非理性行为时,你的关切能触动他内心的负面情绪。他可能会号啕大哭,或拼命挣脱你,你要坚持靠近并给予关注,这样他会继续表达和宣泄内心的不快。当孩子渐渐平静下来,可以让孩子抬头看你,或温柔地捕捉孩子的目光。如果孩子还有一些情绪未宣泄出来,这种目光接触会提醒他,他的心情还未恢复到足以能接受你关爱的程度,他还需要继续宣泄。
当孩子心情变好,要留机会让孩子主动向你倾诉,不要因为心急就去试探,比如问孩子“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等类似的问题。如果孩子愿意主动告诉你原因,那很好,但不要试探,那只会增加孩子的顾虑,妨碍他以后顺畅地在你面前宣泄。
游戏,也是倾听
倾听,是一种观察的姿态,也是鼓励孩子的姿态,更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除了倾听孩子说话,还可以倾听孩子的笑声,甚至可以“倾听”孩子做游戏。爱笑的孩子往往更富有朝气,另外,孩子都渴望父母的关注,喜欢父母陪他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父母和孩子一起欢笑,可以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开朗性格。这是倾听孩子的好机会,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满足孩子身体接触的需求。
壮壮正在和妈妈在客厅里玩瞎子摸人的游戏。妈妈用一块丝巾蒙住眼睛,隐隐约约能看到壮壮。有时,壮壮会笑着故意跑到妈妈前边,让妈妈一伸手就能抱住他,然后在妈妈的怀里笑作一团。有时壮壮又远远地躲开妈妈,或从妈妈的怀抱中笑着跑掉。游戏中,壮壮和妈妈都很开心。 感受到父母的爱最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当父母充满爱意地追逐孩子时,孩子常常会笑得很开心。在这种有身体接触的游戏中,只要父母留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会故意寻找与父母身体接触的机会,这时要满足孩子。
第二,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
明明有一把心爱的玩具枪。玩游戏时,他站在沙发上,手里端着枪,对着爸爸扫射,嘴里发出“嘟嘟嘟,砰砰砰”的声音。这时,如果爸爸假装中弹倒地,明明会开心得要命。
与孩子一起游戏,父母要扮演相对弱小的角色,显得无能一点不会有损父母形象,孩子知道那只是游戏。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喜欢激烈的、连滚带爬式的游戏,除非他们胆小怯懦。在游戏和欢笑中,孩子会逐渐建立起勇气和信心。父母在游戏中的角色要随着孩子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从而使孩子不断受到挑战,激发他的兴趣,让他笑出声来。
第三,尊重孩子制订的游戏规则。
京京正在和爸爸玩警察抓坏人的游戏,京京当警察,爸爸做坏人。爸爸在前面慢慢跑,京京在后面边喊边追,每次京京快追到爸爸时,爸爸一闪身又逃脱掉了。京京非常开心。忽然,在京京快抓到爸爸的衣角时,爸爸一转身把京京抱在怀里,大叫:“我抓到你了!我抓到你了!”京京不干了,叫道:“不对,不对,是警察抓坏人,我是警察,你是坏人,你不能抓我,只能我抓你!”京京急哭了。爸爸这时才意识到,尽管京京只有3岁,但游戏也要有固定的规则,除非孩子要求更改规则。
在游戏中,父母要服从孩子的领导,尽管这并不容易。父母有自己的喜好,而且孩子玩的游戏有时会让成人为难。如果孩子选择的游戏使你为难,而游戏并没有危险性,那就忍耐一下,毕竟是你陪孩子玩,孩子才是游戏的主角。另外,既然制订了规则,就应该遵守,这是培养孩子秩序感和安全感的好机会。
第四,倾情投入游戏。
虎子最喜欢和爸爸玩游戏,因为爸爸玩游戏时非常投入,仿佛回到了童年。有时,虎子和爸爸一起在地板上爬,玩猫抓老鼠的游戏;有时,爸爸刚打开门,虎子突然从门后闪出来,大叫着吓爸爸,而爸爸居然会被吓哭——当然,是假装的。虎子爸从来不会累,要求停止游戏歇一会的一定是虎子。每次,虎子都会玩得很尽兴。虎子哪里不舒服,心里有什么烦恼,爸爸总能比妈妈发现得早,所以,虎子好像更喜欢爸爸。
孩子会把父母的积极态度视为对自己的肯定。游戏中,孩子总会要求父母完全投入。你玩得越投入,孩子就会越自然、放松,在笑声中增强自信。如果父母敷衍孩子,孩子很快就能察觉到,并感到扫兴。
【编辑:陈彤】
倾听,才能了解
尚女士下班回到家,刚进门就看到4岁的儿子气哼哼地坐在地板上,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刚哭过。儿子的脚边是拼了一半的拼图和散乱的拼图块。奶奶站在一边,心疼地望着孙子,看到尚女士进门,马上投来求助的目光。
尚女士心里猜出了八九分。拼图是昨天刚买的,对4岁的孩子来说,把1000块的拼图完整地拼出来或许太难了,小家伙这是遇到了挫折,正发脾气呢。
她不动声色地换鞋,然后微笑着走到儿子身边,蹲下,轻轻地问:“怎么了宝贝?好像有点不高兴。”
“我不喜欢拼图,快拿走!”儿子一边喊一边用脚蹬,把好不容易拼好的一半拼图也弄乱了。
尚女士没有生气,边收拾拼图边说:“这盒拼图适合7~10岁的孩子玩,对你来说太难了,你能拼出一半已经相当不错了。”
“就是太难了!”儿子委屈地说,“好多拼块都很像,我看不出区别,有的我试了十次二十次也不行,硬是拼到一起,后面的又出错,还得弄乱了重来。烦死了!我一个下午才拼了这么一点,电视没看,画也没画,还没出门玩儿!”
尚女士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儿子。等儿子说完了,她试探着提议:“妈妈知道你最喜欢玩拼图了,因为你是拼图能手。要不,等吃完晚饭,妈妈陪你一起拼,我们一起克服困难,怎么样?”
儿子看看妈妈诚恳的脸,又看看脚边花花绿绿的拼图,点了点头,还露出了笑容。
当孩子行为失常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采取措施纠正,而是走到孩子的身旁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情况。要领是:蹲下身子,靠近孩子,平视孩子的眼睛,询问孩子有什么问题。
倾听孩子说话时,父母要思考三个问题,并用这三个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是否失常,选择你的对策:
第一,孩子是不是需要帮助?有时候,孩子是因为做事遇到了困难而心烦,以失常的行为来发泄。比如拼不好拼图、搭不好积木、画不好画、系不好鞋带等。这时,父母可以提供帮助,让孩子顺利完成手头的事。通常情况下,孩子会乐意接受父母的帮助。
第二,我对孩子的期待是否恰当?有时候,父母觉得孩子不对劲,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因为你对孩子的期待不适合孩子的年龄或能力。孩子的发展、需求是多方面的,父母可能不清楚孩子在不同的年龄会做什么,需要什么,所以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当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孩子往往会有挫败感,从而做出不合理的事情来。比如,有的父母逼着孩子学弹钢琴,但孩子对弹钢琴并没有兴趣,如果父母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学,孩子可能就会产生抵制情绪,做出不合理的举动。
第三,是孩子不理智吗?如果孩子确实处于不理智的状态,比如故意把杯子里的水倒在地上,此时父母要反省,你是不是冷落了孩子,有时孩子的故意破坏行为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
倾听,但不姑息
一天下午,5岁的苗苗正在画画,眼看一幅美丽的图画就要完成了,却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水杯,洒出来的水弄湿了画纸。那杯水是妈妈刚才放在桌子上的,苗苗画得入神,没顾上喝。两个小时的努力前功尽弃,苗苗急了,冲着妈妈大喊道:“你赔我的画!你赔我的画!”还用脚使劲踢妈妈。
妈妈抱住苗苗,温和而坚定地说:“不许踢人!”
但妈妈没有命令苗苗住嘴,而是耐心地听苗苗哭诉自己的愤怒、抱怨、沮丧、惋惜。苗苗小嘴不停地说了半个小时,慢慢地不那么生气了。最后,苗苗像个小大人儿似的说:“唉,毁了就毁了吧,只当是练习,明天再画一幅,一定比这一幅更好。”
妈妈笑了,暗忖:“倾听,果然有神奇的力量。”
当孩子出现过激行为,比如打人、骂人、摔东西,父母要及时制止。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不能这样做!”“不许骂人!”“不许破坏东西!”但语气要平和,不要斥责或打骂孩子,因为斥责和打骂会加重孩子的不良情绪,会让孩子感到被遗弃、不知所措,从而使孩子丧失正常的自我感觉和判断力。如果孩子此时已失去思考能力,无法控制自己,父母可以采取行动,阻止孩子的非理性行为,可以搂住他,温和但坚定地制止他。此时,孩子需要具体而实在的帮助,当孩子无法正常思维时,父母温和但坚定的行为远比口头劝告有效。
父母温和但坚定地干涉,并且懂得倾听,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当你靠近孩子阻止他的非理性行为时,你的关切能触动他内心的负面情绪。他可能会号啕大哭,或拼命挣脱你,你要坚持靠近并给予关注,这样他会继续表达和宣泄内心的不快。当孩子渐渐平静下来,可以让孩子抬头看你,或温柔地捕捉孩子的目光。如果孩子还有一些情绪未宣泄出来,这种目光接触会提醒他,他的心情还未恢复到足以能接受你关爱的程度,他还需要继续宣泄。
当孩子心情变好,要留机会让孩子主动向你倾诉,不要因为心急就去试探,比如问孩子“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等类似的问题。如果孩子愿意主动告诉你原因,那很好,但不要试探,那只会增加孩子的顾虑,妨碍他以后顺畅地在你面前宣泄。
游戏,也是倾听
倾听,是一种观察的姿态,也是鼓励孩子的姿态,更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除了倾听孩子说话,还可以倾听孩子的笑声,甚至可以“倾听”孩子做游戏。爱笑的孩子往往更富有朝气,另外,孩子都渴望父母的关注,喜欢父母陪他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父母和孩子一起欢笑,可以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开朗性格。这是倾听孩子的好机会,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满足孩子身体接触的需求。
壮壮正在和妈妈在客厅里玩瞎子摸人的游戏。妈妈用一块丝巾蒙住眼睛,隐隐约约能看到壮壮。有时,壮壮会笑着故意跑到妈妈前边,让妈妈一伸手就能抱住他,然后在妈妈的怀里笑作一团。有时壮壮又远远地躲开妈妈,或从妈妈的怀抱中笑着跑掉。游戏中,壮壮和妈妈都很开心。 感受到父母的爱最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当父母充满爱意地追逐孩子时,孩子常常会笑得很开心。在这种有身体接触的游戏中,只要父母留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会故意寻找与父母身体接触的机会,这时要满足孩子。
第二,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
明明有一把心爱的玩具枪。玩游戏时,他站在沙发上,手里端着枪,对着爸爸扫射,嘴里发出“嘟嘟嘟,砰砰砰”的声音。这时,如果爸爸假装中弹倒地,明明会开心得要命。
与孩子一起游戏,父母要扮演相对弱小的角色,显得无能一点不会有损父母形象,孩子知道那只是游戏。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喜欢激烈的、连滚带爬式的游戏,除非他们胆小怯懦。在游戏和欢笑中,孩子会逐渐建立起勇气和信心。父母在游戏中的角色要随着孩子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从而使孩子不断受到挑战,激发他的兴趣,让他笑出声来。
第三,尊重孩子制订的游戏规则。
京京正在和爸爸玩警察抓坏人的游戏,京京当警察,爸爸做坏人。爸爸在前面慢慢跑,京京在后面边喊边追,每次京京快追到爸爸时,爸爸一闪身又逃脱掉了。京京非常开心。忽然,在京京快抓到爸爸的衣角时,爸爸一转身把京京抱在怀里,大叫:“我抓到你了!我抓到你了!”京京不干了,叫道:“不对,不对,是警察抓坏人,我是警察,你是坏人,你不能抓我,只能我抓你!”京京急哭了。爸爸这时才意识到,尽管京京只有3岁,但游戏也要有固定的规则,除非孩子要求更改规则。
在游戏中,父母要服从孩子的领导,尽管这并不容易。父母有自己的喜好,而且孩子玩的游戏有时会让成人为难。如果孩子选择的游戏使你为难,而游戏并没有危险性,那就忍耐一下,毕竟是你陪孩子玩,孩子才是游戏的主角。另外,既然制订了规则,就应该遵守,这是培养孩子秩序感和安全感的好机会。
第四,倾情投入游戏。
虎子最喜欢和爸爸玩游戏,因为爸爸玩游戏时非常投入,仿佛回到了童年。有时,虎子和爸爸一起在地板上爬,玩猫抓老鼠的游戏;有时,爸爸刚打开门,虎子突然从门后闪出来,大叫着吓爸爸,而爸爸居然会被吓哭——当然,是假装的。虎子爸从来不会累,要求停止游戏歇一会的一定是虎子。每次,虎子都会玩得很尽兴。虎子哪里不舒服,心里有什么烦恼,爸爸总能比妈妈发现得早,所以,虎子好像更喜欢爸爸。
孩子会把父母的积极态度视为对自己的肯定。游戏中,孩子总会要求父母完全投入。你玩得越投入,孩子就会越自然、放松,在笑声中增强自信。如果父母敷衍孩子,孩子很快就能察觉到,并感到扫兴。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