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江苏省教育新政推行之后,学生在校学习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学校、家庭对学生的管理方式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本文就我校在这个关键转型期所做的学生管理、班级合力管理、家校联动管理等方面的新举措作简要介绍,并对其所产生的效果作预期性展望。
[关键词] 规范办学;学生有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10)08-0041-04
一、问题的提出
江苏省教育新政推行之后,学生在校学习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学校、家庭对学生的管理方式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这种转变牵涉到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学生的学习质态,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自我诊断和阶段性诊断的方式,学校课程设置,学生的课外活动,周末学习安排,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等诸多方面。
这个转型期对学校来说,意味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新“洗牌”,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作息时间的调整;对学生来说,意味着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从“搀着走”、“被动学”向“自己走”、“主动学”转变;对教师来说,意味着要尽快实现从只关注分数向更关注生命教育转变;对家长来说,意味着由学校包办孩子学习、成长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家庭必须承担对孩子教育的应有责任;对社会来说,意味着纯粹以分数、升学率评价教育的观念应该转变,代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幸福为价值取向。面对基础教育的转型,如何迅速调整教学管理策略,真正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主动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我们只有主动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突破。
二、学生有效管理的几个思考
1.家校管理的联动方式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校联手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家长的心愿是一致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相信合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好。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它不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1)学生管理的常态性,把权力还给家长
过去学生的在校时间被无限制延长,家长几乎没有对孩子的管理时间。父母对孩子管理权利丧失,就无法尽责,久而久之,不免会推卸责任。只有当学生在学校发生突发性事件,需要家长配合解决,家长才从幕后来到台前,与老师一同解决问题。然而父母即使推卸了教育的责任,却仍不得不承担教育的后果。
因此,学校一定要把教育子女的权利还给父母,父母帮助子女的热情带来的力量会使之远远超过老师。只有当父母习惯于承担责任,他们才不会感觉到教育无能,才不会向学校推卸教育责任,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家家自立、人人自强。要让家长由“被呼叫”状态转变为“常态管理”状态。
我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家校联系的需要,精心设计了《家校联系簿》,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学生在家的主动学习、孝顺父母等情况反馈及一周反思、家长评价、班主任意见等诸多栏目。家校联系簿的使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责任心,促进了他们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而且架起了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我校将《家校联系簿》作为抓手,首先教会家长如何与学生一起系统规划自己的在家自习时间,教导学生主动请家长配合自己共同监督学习效率和检查学习效果。我们的《家校联系簿》还设置有“周末反思栏”,让学生在和家长的交流中进行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参与学校活动等方面的反思。在学生反思的同时,家长也对自己一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梳理,查明得失,调整策略。每周反思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由“结果承担”型转化为“过程疏导”型。
(2)学生管理的时效性,把情况传达家长
过去家长管理时间的无限缩短无形上也导致了家长管理时效性的缺失。学生在校行为必须及时告知家长,才能提高家长管理的时效性。时效性的强弱是由教育的方式方法决定的,也取决于学生自觉性。家长对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当在时效范围之内,如果过了这个时效,再来教育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了。我们不需要家长的重复说教式教育,那样只会使学生形成“被教育神经衰弱”。因此,学校要通过家校通等快捷的网络平台及时向家长告知孩子的在校表现,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应该学会在得知情况后尽快思考最佳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成长是每一个家长的家庭职责。
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善“捕”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在校行为中的闪光点。教师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向家长提供准确有效的行为信息。教师必须从爱护学生的心态出发,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表现,向家长提供表扬学生进步的正面信息和带有规劝性质的负面信息。家长也必须是一个善“捕”者,家长应于信息中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用各具特点却又最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手段对孩子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使教育具有时效性。
(3)学生管理的主动性,把能力授予学生
过去的学校管理过多地强调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应由校内拓展至家庭,要让学生的“被管理”转变为“自管自育”。
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础。班干部是一个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一个班级管理、建设的好坏,往往与班级干部力量的强弱、发挥作用的大小有很大关系。因此,精心选拔和培养班干部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班干部选拔出来以后,要对班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使班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作用、地位以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对班干部的培养,重要的是培养班干部懂得怎样管理班级、如何开展工作。指导班干部坚持按照班级工作计划的要求,认真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在工作方法上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另外还要帮助班干部正确处理好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班干部与教师之间以及工作和学业之间的关系。总之,要培养班干部独立思考、大胆工作的能力和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他们从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同学为同学服务的精神。
有效发挥班级制度的管理职能,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搭建平台,根据班级实际,科学地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要使班级管理工作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就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符合政策、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班级管理的准则。在检查督促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督促。班主任主要是当好“参谋”,抓住并解决主要问题,日常工作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去管理,让学生真正成为管理自己的主人。
要在校内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家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督促的习惯。只有让学生有了主动管理的意识,才能使家长、学校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共管共育的氛围。
2.学校管理功能的突显
(1)学生管理的团队性,培育团队求合力
举措一,建立班级学生学习小组。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合作学习便是其中的最好方法之一。我校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助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说合作学习能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与学习小组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尤其是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举措二,建立班级管理团队。传统的班主任“一统天下”的班级管理模式,显然已不适应、不利于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构建有效的班级管理团队模式,必须提到议程中来。就目前来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多面手”的角色,往往或顾此失彼,或碌碌无为,真能有所建树又游刃有余的班主任实在不多。改变现状的办法之一就是重新构建班级管理团队,对班级的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安排和分工,将班级管理分工具体化、责任化。推进课堂组织管理、课后跟踪管理、阶段性评价渗透和临界生的提升,实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责任的独立性与互利性。
举措三,教师团队管理谋合力。我校在学生放假之前发放《告家长书》,明确假期家校双方应做的计划、学习等相关工作。班主任定期电话联系学生家长,获取学生假期第一手学习生活的情况,了解学生假期生活。组织班主任个别走访“问题学生”、“贫困学生”等重点学生群体,切实负起假期监管责任;组织各科教师假期集中家访,走进家庭与学生以及家长恳谈,并征求家长的建设性意见。家校间的假期无缝衔接,拓展了学生管理空间,填补了管理空档,密切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家校间互动环境。
(2)学生管理的活动性,合理评价求创新
读书升学意识的无限强化,让我们的教学只为“升学”打基础,忽视了夯实“成人”的基础。在促进人的发展这方面,目前很多教育活动也仅仅是围绕着升学而开展的,可以说是“在教育中求分数,在分数中开展教育”。教育中“人”该由一种概念化的存在转变为一种“生长性”的发展。原来开展活动的类型基本是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由于没有创新和扩展,教师学生都感到缺乏新鲜感,吸引力也逐渐削弱。我校研究拓宽活动育人的界限,把社会实践、心理辅导、校本研究课程等活动都纳入了活动育人的范畴。
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就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我校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成长档案夹》就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了有效探索。设置的评价栏目渗透在每一门学科的校本研修课程评价中。这些评价栏目遵循的原则有三点。
①参与原则。探究性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对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觉参与评价。
②过程原则。探究性活动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③综合性原则。教学目标包含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是综合而全面的。
家校教育方式已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和多元重组,这一变化既加快了我校教育改革的步伐,又对学校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扬大附中作为一所四星级高中,对这一新课题率先进行了探索与研讨,并研究出了一条符合重点中学实际的家校联系的管理模式,构建了以学校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家长为对象、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目标的家庭教育指导新格局,有效促进了我校办学效益的提升。
我校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应该既是严谨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制度的,又是人文的。只有这样,学生对学校才会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而这样的学校才会有浓郁的学习氛围,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规范有序的管理,以及对每一个学子成长的真诚呵护。
参考文献
[1]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杨颖秀.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范国睿.学校管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甘 璐)
[关键词] 规范办学;学生有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10)08-0041-04
一、问题的提出
江苏省教育新政推行之后,学生在校学习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学校、家庭对学生的管理方式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这种转变牵涉到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学生的学习质态,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自我诊断和阶段性诊断的方式,学校课程设置,学生的课外活动,周末学习安排,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等诸多方面。
这个转型期对学校来说,意味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新“洗牌”,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作息时间的调整;对学生来说,意味着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从“搀着走”、“被动学”向“自己走”、“主动学”转变;对教师来说,意味着要尽快实现从只关注分数向更关注生命教育转变;对家长来说,意味着由学校包办孩子学习、成长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家庭必须承担对孩子教育的应有责任;对社会来说,意味着纯粹以分数、升学率评价教育的观念应该转变,代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幸福为价值取向。面对基础教育的转型,如何迅速调整教学管理策略,真正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主动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我们只有主动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突破。
二、学生有效管理的几个思考
1.家校管理的联动方式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校联手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家长的心愿是一致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相信合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好。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它不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1)学生管理的常态性,把权力还给家长
过去学生的在校时间被无限制延长,家长几乎没有对孩子的管理时间。父母对孩子管理权利丧失,就无法尽责,久而久之,不免会推卸责任。只有当学生在学校发生突发性事件,需要家长配合解决,家长才从幕后来到台前,与老师一同解决问题。然而父母即使推卸了教育的责任,却仍不得不承担教育的后果。
因此,学校一定要把教育子女的权利还给父母,父母帮助子女的热情带来的力量会使之远远超过老师。只有当父母习惯于承担责任,他们才不会感觉到教育无能,才不会向学校推卸教育责任,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家家自立、人人自强。要让家长由“被呼叫”状态转变为“常态管理”状态。
我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家校联系的需要,精心设计了《家校联系簿》,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学生在家的主动学习、孝顺父母等情况反馈及一周反思、家长评价、班主任意见等诸多栏目。家校联系簿的使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责任心,促进了他们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而且架起了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我校将《家校联系簿》作为抓手,首先教会家长如何与学生一起系统规划自己的在家自习时间,教导学生主动请家长配合自己共同监督学习效率和检查学习效果。我们的《家校联系簿》还设置有“周末反思栏”,让学生在和家长的交流中进行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参与学校活动等方面的反思。在学生反思的同时,家长也对自己一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梳理,查明得失,调整策略。每周反思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由“结果承担”型转化为“过程疏导”型。
(2)学生管理的时效性,把情况传达家长
过去家长管理时间的无限缩短无形上也导致了家长管理时效性的缺失。学生在校行为必须及时告知家长,才能提高家长管理的时效性。时效性的强弱是由教育的方式方法决定的,也取决于学生自觉性。家长对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当在时效范围之内,如果过了这个时效,再来教育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了。我们不需要家长的重复说教式教育,那样只会使学生形成“被教育神经衰弱”。因此,学校要通过家校通等快捷的网络平台及时向家长告知孩子的在校表现,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应该学会在得知情况后尽快思考最佳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成长是每一个家长的家庭职责。
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善“捕”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在校行为中的闪光点。教师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向家长提供准确有效的行为信息。教师必须从爱护学生的心态出发,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表现,向家长提供表扬学生进步的正面信息和带有规劝性质的负面信息。家长也必须是一个善“捕”者,家长应于信息中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用各具特点却又最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手段对孩子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使教育具有时效性。
(3)学生管理的主动性,把能力授予学生
过去的学校管理过多地强调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应由校内拓展至家庭,要让学生的“被管理”转变为“自管自育”。
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础。班干部是一个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一个班级管理、建设的好坏,往往与班级干部力量的强弱、发挥作用的大小有很大关系。因此,精心选拔和培养班干部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班干部选拔出来以后,要对班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使班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作用、地位以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对班干部的培养,重要的是培养班干部懂得怎样管理班级、如何开展工作。指导班干部坚持按照班级工作计划的要求,认真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在工作方法上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另外还要帮助班干部正确处理好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班干部与教师之间以及工作和学业之间的关系。总之,要培养班干部独立思考、大胆工作的能力和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他们从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同学为同学服务的精神。
有效发挥班级制度的管理职能,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搭建平台,根据班级实际,科学地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要使班级管理工作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就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符合政策、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班级管理的准则。在检查督促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督促。班主任主要是当好“参谋”,抓住并解决主要问题,日常工作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去管理,让学生真正成为管理自己的主人。
要在校内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家庭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督促的习惯。只有让学生有了主动管理的意识,才能使家长、学校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共管共育的氛围。
2.学校管理功能的突显
(1)学生管理的团队性,培育团队求合力
举措一,建立班级学生学习小组。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合作学习便是其中的最好方法之一。我校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助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说合作学习能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与学习小组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尤其是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举措二,建立班级管理团队。传统的班主任“一统天下”的班级管理模式,显然已不适应、不利于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构建有效的班级管理团队模式,必须提到议程中来。就目前来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多面手”的角色,往往或顾此失彼,或碌碌无为,真能有所建树又游刃有余的班主任实在不多。改变现状的办法之一就是重新构建班级管理团队,对班级的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安排和分工,将班级管理分工具体化、责任化。推进课堂组织管理、课后跟踪管理、阶段性评价渗透和临界生的提升,实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责任的独立性与互利性。
举措三,教师团队管理谋合力。我校在学生放假之前发放《告家长书》,明确假期家校双方应做的计划、学习等相关工作。班主任定期电话联系学生家长,获取学生假期第一手学习生活的情况,了解学生假期生活。组织班主任个别走访“问题学生”、“贫困学生”等重点学生群体,切实负起假期监管责任;组织各科教师假期集中家访,走进家庭与学生以及家长恳谈,并征求家长的建设性意见。家校间的假期无缝衔接,拓展了学生管理空间,填补了管理空档,密切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家校间互动环境。
(2)学生管理的活动性,合理评价求创新
读书升学意识的无限强化,让我们的教学只为“升学”打基础,忽视了夯实“成人”的基础。在促进人的发展这方面,目前很多教育活动也仅仅是围绕着升学而开展的,可以说是“在教育中求分数,在分数中开展教育”。教育中“人”该由一种概念化的存在转变为一种“生长性”的发展。原来开展活动的类型基本是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由于没有创新和扩展,教师学生都感到缺乏新鲜感,吸引力也逐渐削弱。我校研究拓宽活动育人的界限,把社会实践、心理辅导、校本研究课程等活动都纳入了活动育人的范畴。
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就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我校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成长档案夹》就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了有效探索。设置的评价栏目渗透在每一门学科的校本研修课程评价中。这些评价栏目遵循的原则有三点。
①参与原则。探究性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对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觉参与评价。
②过程原则。探究性活动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③综合性原则。教学目标包含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是综合而全面的。
家校教育方式已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和多元重组,这一变化既加快了我校教育改革的步伐,又对学校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扬大附中作为一所四星级高中,对这一新课题率先进行了探索与研讨,并研究出了一条符合重点中学实际的家校联系的管理模式,构建了以学校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家长为对象、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目标的家庭教育指导新格局,有效促进了我校办学效益的提升。
我校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应该既是严谨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制度的,又是人文的。只有这样,学生对学校才会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而这样的学校才会有浓郁的学习氛围,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规范有序的管理,以及对每一个学子成长的真诚呵护。
参考文献
[1]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杨颖秀.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范国睿.学校管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