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台湾食品业的塑化剂风波的扩大,食物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报道,除食品行业外,塑料制品、化妆品、清洁剂、衣服、玩具、地板等,塑化剂几乎无所不在。既然它无处不在,我们该怎样避免摄入它?它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塑化剂是什么?
此次事件的“元凶”——塑化剂(也叫增塑剂)原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助剂,多年来不仅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广泛使用,也会添加在橡胶、粘合剂、纤维素、树脂、电缆、混凝土、水泥与石膏等材料中,借此增加材料的柔软性,特别能增加塑料产品的韧性、弹性,使其更耐用。
塑化剂种类很多,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这种无味的液体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这次台湾曝光的塑化剂DEHP、DBP、DINP、DIBP均属于这一类。自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使用,邻苯二甲酸酯不久便取代了当时用作塑化剂、气味很大且易挥发的樟脑。1935年,随着聚氯乙烯生产工业化,邻苯二甲酸酯作为塑化剂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塑化剂的主体,约占塑化剂总产量的80%左右。目前,DEHP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例如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等。很多医用塑料用品,例如导管、输液袋等,也都含有这种物质。但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内的所有塑化剂都是石油化工产品,只能在工业上使用,根本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因此禁止添加进任何食物、药品和保健品中。
对人体有危害?
塑化剂DEHP有类雌激素作用,大量摄人可能干扰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塑化剂如果在体内长期累积,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最重要的是影响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包括男童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诱发女童性早熟。特别是尚在母亲体内的男婴通过孕妇血液摄入DEHP,产生的危害更大。此外,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受伤”,而且受损后,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目前虽无法证实塑化剂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明确会产生癌变反应,因此也要当心。
随着塑化剂风波的扩散,人们对儿童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塑化剂之所以对儿童的侵害更大,与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有关。这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对于药物、食品、营养素等刺激特别敏感,因而危害也就更大,使得生理发育的地基打不牢,从而影响生理功能。
而成人发育已经完善,如果外面环境影响精子水平的干扰因素消失,那么很有可能促使或人生殖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可是儿童就不然,没等发育到正常的成人水平,就已经受到损害,想要靠自身内分泌进行调整,已经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完成正常的生长指标。
塑化剂又被称为“环境荷尔蒙”,荷尔蒙就是激素的意思,而环境荷尔蒙,就是指外在因素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我们身边的环境干扰素并非只有塑化剂一种,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从而干扰人体内分泌化学物质与人类接触的几率也在逐渐增大。所以,即便是没有塑化剂的风波,我们也应该开始警惕其他环境荷尔蒙的侵害。
一项关于世界十大城市男性精子质量的调查反映,近50年来,男性精子质量已经大不如前,精子数量也大大减小,这已经为全世界公认。不能不说,男性精子质量的下降,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如何避免摄入?
除了被曝光产品外,塑化剂还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媒体已相继曝出以下物品中也可能含有塑化剂:食品包装袋、保鲜膜等食品包装;发胶、口红、指甲油、乳液等化妆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鞋类、皮革类仿制品、浴室窗帘等日用品;以及方便面、浓汤类食品、粉末清洁用品、医疗仪器(注射针筒、血袋和医疗用塑胶软管)、儿童玩具等。
那么,几乎无处不在的塑化剂,我们躲得开吗?专家表示,按照我们已经形成的现代生活方式,完全躲开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并不会伤害人体。微量摄人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欧盟都表示,以每人每天的公斤体重为标准,长期摄入1.5、2.4和3.0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摄入9.0毫克,也是安全的。因此,偶然食用少量的受DEHP或DINP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塑化剂可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因此不必对其过分恐慌。
当然,趋利避害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准则。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行动,以降低身体被毒物侵袭的几率。
1
有人会觉得无添加的食品代表着味道淡、颜色丑、保质期短、价格高。但其实,无添加的“真”食品是最新鲜天然的,具有最朴实的味道,也更安全。《到底要吃什么》的作者波伦建议,如果食品配料表中有很陌生的添加物名称或者含有5种以上添加物,那就不要吃了。
2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作者安部司曾任职于食品添加物公司,他提出,如果某些食品的价格大幅低于同类产品时,往往有可能是商家在暗中玩“猫腻”,利用添加物来降低材料质量,节约成本。
3
许多有毒化学物质以脂肪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所以少吃动物性脂肪,如奶油、牛肉、羊肉等,可以大幅降低人体受到环境荷尔蒙影响的几率。
4
台湾成功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教授李俊璋的研究发现,因受环境荷尔蒙影响而导致性早熟的女孩,如果在饭前坚持经常洗手,那么摄入的塑化剂DEHP量就会大为降低。
5
生活中避免用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盛放食物。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动物学博士柯尔朋建议,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最好使用玻璃制品或瓷器。即使有些塑料产品号称适用于微波炉,但某些化学物质还是有可能会渗透出,特别是儿童、孕妇更要避免使用。
6
在生活中,除了要预防接触到毒物外,也应学会排毒的小方法。台北医学大学公共卫生系教授韩柏柽提倡,饮食中要坚持“二少二多去三毒”的原则,即食品少加工、少放添加物;多天然、多蔬果;去除防腐剂、色素和香料。在烹调食品前,可先将食材过水或用热水烫T,能有效减少食品中的添加物含量。另外,坚持多运动多流汗,也可排出体内毒素。
7
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选择健康的食物,例如不买、不喝含糖的饮料,或者让孩子参与到选择食物、烹调食物以及饭后收拾的过程中,从小培养起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
塑化剂是什么?
此次事件的“元凶”——塑化剂(也叫增塑剂)原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助剂,多年来不仅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广泛使用,也会添加在橡胶、粘合剂、纤维素、树脂、电缆、混凝土、水泥与石膏等材料中,借此增加材料的柔软性,特别能增加塑料产品的韧性、弹性,使其更耐用。
塑化剂种类很多,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这种无味的液体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这次台湾曝光的塑化剂DEHP、DBP、DINP、DIBP均属于这一类。自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使用,邻苯二甲酸酯不久便取代了当时用作塑化剂、气味很大且易挥发的樟脑。1935年,随着聚氯乙烯生产工业化,邻苯二甲酸酯作为塑化剂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塑化剂的主体,约占塑化剂总产量的80%左右。目前,DEHP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例如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等。很多医用塑料用品,例如导管、输液袋等,也都含有这种物质。但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内的所有塑化剂都是石油化工产品,只能在工业上使用,根本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因此禁止添加进任何食物、药品和保健品中。
对人体有危害?
塑化剂DEHP有类雌激素作用,大量摄人可能干扰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塑化剂如果在体内长期累积,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最重要的是影响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包括男童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诱发女童性早熟。特别是尚在母亲体内的男婴通过孕妇血液摄入DEHP,产生的危害更大。此外,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受伤”,而且受损后,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目前虽无法证实塑化剂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明确会产生癌变反应,因此也要当心。
随着塑化剂风波的扩散,人们对儿童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塑化剂之所以对儿童的侵害更大,与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有关。这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对于药物、食品、营养素等刺激特别敏感,因而危害也就更大,使得生理发育的地基打不牢,从而影响生理功能。
而成人发育已经完善,如果外面环境影响精子水平的干扰因素消失,那么很有可能促使或人生殖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可是儿童就不然,没等发育到正常的成人水平,就已经受到损害,想要靠自身内分泌进行调整,已经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完成正常的生长指标。
塑化剂又被称为“环境荷尔蒙”,荷尔蒙就是激素的意思,而环境荷尔蒙,就是指外在因素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我们身边的环境干扰素并非只有塑化剂一种,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从而干扰人体内分泌化学物质与人类接触的几率也在逐渐增大。所以,即便是没有塑化剂的风波,我们也应该开始警惕其他环境荷尔蒙的侵害。
一项关于世界十大城市男性精子质量的调查反映,近50年来,男性精子质量已经大不如前,精子数量也大大减小,这已经为全世界公认。不能不说,男性精子质量的下降,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如何避免摄入?
除了被曝光产品外,塑化剂还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媒体已相继曝出以下物品中也可能含有塑化剂:食品包装袋、保鲜膜等食品包装;发胶、口红、指甲油、乳液等化妆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鞋类、皮革类仿制品、浴室窗帘等日用品;以及方便面、浓汤类食品、粉末清洁用品、医疗仪器(注射针筒、血袋和医疗用塑胶软管)、儿童玩具等。
那么,几乎无处不在的塑化剂,我们躲得开吗?专家表示,按照我们已经形成的现代生活方式,完全躲开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并不会伤害人体。微量摄人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欧盟都表示,以每人每天的公斤体重为标准,长期摄入1.5、2.4和3.0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摄入9.0毫克,也是安全的。因此,偶然食用少量的受DEHP或DINP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塑化剂可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因此不必对其过分恐慌。
当然,趋利避害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准则。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行动,以降低身体被毒物侵袭的几率。
1
有人会觉得无添加的食品代表着味道淡、颜色丑、保质期短、价格高。但其实,无添加的“真”食品是最新鲜天然的,具有最朴实的味道,也更安全。《到底要吃什么》的作者波伦建议,如果食品配料表中有很陌生的添加物名称或者含有5种以上添加物,那就不要吃了。
2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作者安部司曾任职于食品添加物公司,他提出,如果某些食品的价格大幅低于同类产品时,往往有可能是商家在暗中玩“猫腻”,利用添加物来降低材料质量,节约成本。
3
许多有毒化学物质以脂肪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所以少吃动物性脂肪,如奶油、牛肉、羊肉等,可以大幅降低人体受到环境荷尔蒙影响的几率。
4
台湾成功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教授李俊璋的研究发现,因受环境荷尔蒙影响而导致性早熟的女孩,如果在饭前坚持经常洗手,那么摄入的塑化剂DEHP量就会大为降低。
5
生活中避免用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盛放食物。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动物学博士柯尔朋建议,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最好使用玻璃制品或瓷器。即使有些塑料产品号称适用于微波炉,但某些化学物质还是有可能会渗透出,特别是儿童、孕妇更要避免使用。
6
在生活中,除了要预防接触到毒物外,也应学会排毒的小方法。台北医学大学公共卫生系教授韩柏柽提倡,饮食中要坚持“二少二多去三毒”的原则,即食品少加工、少放添加物;多天然、多蔬果;去除防腐剂、色素和香料。在烹调食品前,可先将食材过水或用热水烫T,能有效减少食品中的添加物含量。另外,坚持多运动多流汗,也可排出体内毒素。
7
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选择健康的食物,例如不买、不喝含糖的饮料,或者让孩子参与到选择食物、烹调食物以及饭后收拾的过程中,从小培养起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