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超声在食管黏膜下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jjjjj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被发现并进行内镜下的微创治疗。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29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资料,探讨EUS在食管黏膜下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在选择下一步治疗方案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患者男,72岁,7个月前体检发现右肾肿物,CT示:右肾肾癌肺转移,其他脏器均未见异常。逐行右肾癌全切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未经其他特殊治疗。术后2个月出现食欲不振,反复间断性黑便,于胃管抽出咖啡样物,行止血治疗后好转。10d前又因出现黑便入院,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SRUS)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正式命名以来,英国及日本文献报道较多,国内仅个别报告。我院收治一例该病患者,回顾其临床特点,并结合复习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胃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以As2O3、rsTRAIL及两者联用处理;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用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TRAIL R1/DR4和TRAIL R2/DR5分子表达;RT—PCR方法检测TRAIL R1/DR4
随着胃镜检查广泛开展,时有心脏并发症的报道,1976年Palmer提出胃镜检查引起的心脏意外可能由于迷走一迷走反射异常引起,而使用阿托品后心脏并发症反而增加,似乎并不支持迷走.迷走反射异常的解释,因此本文以心率变异性(HRV)和心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BRS)来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动,观察胃镜检查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为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心血管并发症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胆道结石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通过十二指肠镜取石成功。但是有消化道梗阻、十二指肠乳头在憩室内、部分胃毕Ⅱ式术后、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巨大结石时,可能行ERCP取石难以成功。近几年来我科共有18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hary drainage,PTBD)、探条扩张、胆道镜下液电碎石取石术获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科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应用于肝脏还比较局限。手助腹腔镜外科(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作为一种新型腹腔镜手术方法,在保留腹腔镜微创优点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手术操作灵巧的特点,可降低腹腔镜手术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自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我科完成7例手助腹腔镜肝切除术,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992年至2005年间656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其中97例食管病变内镜超声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肌层,有43例经知情同意后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EUS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的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病变,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内镜超声检
患者女,66岁,主因“进食胸骨后不适2年,加重4月”于2007年2月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进食胸骨后不适,无伴随症状。近4个月自觉进食后胸骨后不适症状加重,伴有反酸、烧心,有时恶心、呕吐,偶有进食哽噎及异物感,无纳差及消瘦,二便正常。曾两次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息肉”,
患者男.72岁,因上腹不适1个月,加重伴呕吐1d入院,既在于1982年诊断为胃黏液腺癌,行胃毕Ⅱ式手术治疗,并全程化疗后定期随访无复发现象。查体:除上腹压之不适外无其它异常。胃镜检查示:距门齿28~32cm可见不规则隆起新生物,边界不清,表面溃烂,质地硬,活检易出血(图1);残胃吻合口黏膜充血水肿,前壁可见片状平坦糜烂,边界不清,质地略硬,活检易出血(图2)。病理诊断为:食管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残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