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之服饰色彩,植根于几千年远古时代,它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之产物,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审美观念的艺术表现。历代中国服饰之色彩是一座巨大的文化艺术宝库,认真探索、研究,对发掘历史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服饰元素;民族;色彩;文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服飾色彩之视觉诱惑
服饰因色彩而美丽,美丽在色彩中绽放,作为服装外观第一印象的色彩,她可以唤醒人的知觉,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色彩是因为光的作用而丰富,用色彩来装饰自己,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本能;在人体视觉诸元素中,对色彩的注意力占人的视觉的80%左右;服饰色彩因为色相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规律和视觉错觉。
自然色彩是中国服饰色彩文化的雏形,他给了我们祖先灵感与启示。据说人类使用颜色是在20万年前的冰河世纪,这在涂了颜色的出土器物上可以得到证实,原始人用红土黄土涂抹在身体上,我们虽无法去考证原始人类的目的,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自身的崇拜,那种征服自然的狂野之心。
当树叶、兽皮等披在人的身上时,那是大自然的动植物的色彩,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和加工的色彩,天然去雕饰的美丽蕴着原始的单纯和野性;当纺织业出现并越来愈发达之时,人们开始用人为的色彩,利用三原色,调制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因色彩的多样性而产生了不同的气质,予人以多样的情感效应,比如说:红色象征着活跃与热情;橙色象征着庄严与尊贵;黄色象征着富贵与辉煌;绿色象征自然与和平;紫色象征权威与高雅;黑象征神秘与黑暗;白色象征神圣与纯洁。
二、服饰色彩之等级诱惑
中国服饰的历史还因礼仪、道德而对服饰色彩有着严格的划分,衣色正尊贵,贵一色而贱贰采。无论是冠服、蔽膝还是束带,颜色代表着穿衣者的身份。
服饰色彩的的等级化源于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华民族的祖先对色彩的要求也逐渐在改变,从几万年前对红色的崇拜到夏商时期崇尚黑白色,以黑白色为尊贵。周以后的色彩逐渐丰富起来,看似朴素的审美意识里,色彩的精神内涵和象征意识被重视起来。这在《礼记·檀弓》里都有着明确记载:“夏后氏尚黑。服色娱目,衣饰见德。”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都很森严,服饰色彩都被赋予了特定意义。《考工记》里记载:“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黻,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可见当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是很尊贵的色彩,除了奴隶主贵族,其他人不得使用。到了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占了主导地位,对服饰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儒家思想以“礼”、“仪”为中心,将服装的实用功能为社会功能所取代,服饰色彩直接成了统治阶级权利等级差别的标识。从西周开始,历代都制定了不同的舆服制度,皇帝和百官的服饰色彩各不相同。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舆服制度中的规定更加明确详细。
隋炀帝时期的服色制度里规定:“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因印染工艺的进步,服饰色彩丰富多样,民众服装颜色绚丽多彩,丝绸之路的开通,异域服饰文化及色彩也影响了人们的穿着,这个时期的服饰色彩色相单一,艳丽明快,特色鲜明,赏心悦目,给人以豪放大气之感。官服按品级决定服色种类,唐高祖时规定三品以上常服为紫色,五品以上朱色,六品以下黄色,确立赤黄即赭色为皇帝独特的服色。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国泰民安,提倡文治,对百官常服的色彩作了更祥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三品以上着紫色袍衫;四品袍衫深绯色;五品袍衫浅绯色;六品袍衫深绿色 。七品袍衫浅绿色。八品袍衫深青色,九品袍衫浅青色。唐高宗时八品袍衫服深青乱紫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从齐桓公穿紫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到宋元时期一直不曾改变。直至明朝被大红色取代。《宋·舆服志》文武百官服饰色彩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
清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顺治九年(1652),《服色肩舆条例》颁行,废除了明朝的冠冕和礼服,服饰制度更加固化、沉淀,清之前汉族占统治地位,一直推行的是汉族的服饰制度,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阶级,满族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上和汉族服饰有着很大的差别。康熙年间贵族妇女着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侍女着黑领绿袍。乾隆年间妇女着浅黄色衫,外着黑色背心。足穿红色弓鞋。同治年间流行蓝缎地绸裤带。光绪中期妇女服色以湖蓝、桃红为多,也有宝石蓝和大红等色彩。
在中国封建社会,一方面因封建等级制度高压,一方面儒家礼教思想的深入,服饰色彩的运用完全脱离了自然的物质属性以及色彩的本身意义,被赋予了皇权神授、社会地位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等政治伦理意义,对服饰色彩的使用方向与范围有了特定的规范。
现代服饰色彩丰富多样,中国服饰已经开始走向世界,许多服饰色彩已经不存在什么地位差异,只是还承袭、保留着中华民族服饰的传统特色。历代各民族服饰依然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服饰文化的瑰宝,历代服饰也成了我们服装设计工作者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在一些重大国际性的会议和一些比较隆重的场合,我们的领导人依然会着唐装,那沉静色调,是中华民族服饰色彩文化精华的积累和展示,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参考文献:
[1]《中国服装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黄士龙,编著,2007年
[2]《现代服装文化概论》东华大学出版社,黄士龙,编著,2009年
[3]《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华梅著,1989年
[4]《服饰美学》团结出版社,黄赞雄著,2005年
[5]《服饰的历史》山东画报出版社,臧长风著,2006年
关键词:服饰元素;民族;色彩;文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服飾色彩之视觉诱惑
服饰因色彩而美丽,美丽在色彩中绽放,作为服装外观第一印象的色彩,她可以唤醒人的知觉,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色彩是因为光的作用而丰富,用色彩来装饰自己,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本能;在人体视觉诸元素中,对色彩的注意力占人的视觉的80%左右;服饰色彩因为色相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规律和视觉错觉。
自然色彩是中国服饰色彩文化的雏形,他给了我们祖先灵感与启示。据说人类使用颜色是在20万年前的冰河世纪,这在涂了颜色的出土器物上可以得到证实,原始人用红土黄土涂抹在身体上,我们虽无法去考证原始人类的目的,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自身的崇拜,那种征服自然的狂野之心。
当树叶、兽皮等披在人的身上时,那是大自然的动植物的色彩,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和加工的色彩,天然去雕饰的美丽蕴着原始的单纯和野性;当纺织业出现并越来愈发达之时,人们开始用人为的色彩,利用三原色,调制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因色彩的多样性而产生了不同的气质,予人以多样的情感效应,比如说:红色象征着活跃与热情;橙色象征着庄严与尊贵;黄色象征着富贵与辉煌;绿色象征自然与和平;紫色象征权威与高雅;黑象征神秘与黑暗;白色象征神圣与纯洁。
二、服饰色彩之等级诱惑
中国服饰的历史还因礼仪、道德而对服饰色彩有着严格的划分,衣色正尊贵,贵一色而贱贰采。无论是冠服、蔽膝还是束带,颜色代表着穿衣者的身份。
服饰色彩的的等级化源于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华民族的祖先对色彩的要求也逐渐在改变,从几万年前对红色的崇拜到夏商时期崇尚黑白色,以黑白色为尊贵。周以后的色彩逐渐丰富起来,看似朴素的审美意识里,色彩的精神内涵和象征意识被重视起来。这在《礼记·檀弓》里都有着明确记载:“夏后氏尚黑。服色娱目,衣饰见德。”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都很森严,服饰色彩都被赋予了特定意义。《考工记》里记载:“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黻,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可见当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是很尊贵的色彩,除了奴隶主贵族,其他人不得使用。到了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占了主导地位,对服饰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儒家思想以“礼”、“仪”为中心,将服装的实用功能为社会功能所取代,服饰色彩直接成了统治阶级权利等级差别的标识。从西周开始,历代都制定了不同的舆服制度,皇帝和百官的服饰色彩各不相同。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舆服制度中的规定更加明确详细。
隋炀帝时期的服色制度里规定:“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因印染工艺的进步,服饰色彩丰富多样,民众服装颜色绚丽多彩,丝绸之路的开通,异域服饰文化及色彩也影响了人们的穿着,这个时期的服饰色彩色相单一,艳丽明快,特色鲜明,赏心悦目,给人以豪放大气之感。官服按品级决定服色种类,唐高祖时规定三品以上常服为紫色,五品以上朱色,六品以下黄色,确立赤黄即赭色为皇帝独特的服色。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国泰民安,提倡文治,对百官常服的色彩作了更祥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三品以上着紫色袍衫;四品袍衫深绯色;五品袍衫浅绯色;六品袍衫深绿色 。七品袍衫浅绿色。八品袍衫深青色,九品袍衫浅青色。唐高宗时八品袍衫服深青乱紫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从齐桓公穿紫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到宋元时期一直不曾改变。直至明朝被大红色取代。《宋·舆服志》文武百官服饰色彩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
清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顺治九年(1652),《服色肩舆条例》颁行,废除了明朝的冠冕和礼服,服饰制度更加固化、沉淀,清之前汉族占统治地位,一直推行的是汉族的服饰制度,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阶级,满族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上和汉族服饰有着很大的差别。康熙年间贵族妇女着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侍女着黑领绿袍。乾隆年间妇女着浅黄色衫,外着黑色背心。足穿红色弓鞋。同治年间流行蓝缎地绸裤带。光绪中期妇女服色以湖蓝、桃红为多,也有宝石蓝和大红等色彩。
在中国封建社会,一方面因封建等级制度高压,一方面儒家礼教思想的深入,服饰色彩的运用完全脱离了自然的物质属性以及色彩的本身意义,被赋予了皇权神授、社会地位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等政治伦理意义,对服饰色彩的使用方向与范围有了特定的规范。
现代服饰色彩丰富多样,中国服饰已经开始走向世界,许多服饰色彩已经不存在什么地位差异,只是还承袭、保留着中华民族服饰的传统特色。历代各民族服饰依然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服饰文化的瑰宝,历代服饰也成了我们服装设计工作者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在一些重大国际性的会议和一些比较隆重的场合,我们的领导人依然会着唐装,那沉静色调,是中华民族服饰色彩文化精华的积累和展示,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参考文献:
[1]《中国服装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黄士龙,编著,2007年
[2]《现代服装文化概论》东华大学出版社,黄士龙,编著,2009年
[3]《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华梅著,1989年
[4]《服饰美学》团结出版社,黄赞雄著,2005年
[5]《服饰的历史》山东画报出版社,臧长风著,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