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窑匠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824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寒假了,离过年还有二十多天。父亲早收拾好了铁钎、镐子、担担筐,等着我。回到家的第二天,我脱下校服换上母亲准备好的破衣服,和邻居林山哥跟父亲去挖煤。
  父亲是山村中赫赫有名的“窑匠”。父亲出身大地主家庭,少时做过少爷读过私塾,青年时命运多舛,因这出身,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打得一手好算盘的父亲,被踏入社会最低層,战战兢兢中隐忍偷生,他和“四类分子”们从事村中最低贱最苦脏的“窑匠”行业。他在小煤窑里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对煤窑的熟稔如自家的院落,自家的炕头。包产到户,集体的小煤窑散了,没有人再去干这又脏又累又危险的营生。父亲从煤窑出来,挥起了羊鞭,伺候牛羊。牛羊不多,收入不多,很难维持家中的开销、大儿和二儿娶媳妇的花费、幺儿上学的费用,家中拮据窘迫。我在县城师范读书,林山哥在县城高中上学,家中情况和我家差不多。夏天我们做伴去深山挖药材、拾蘑菇,冬天跟父亲下煤窑挖煤,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
  冬日湛蓝的天空像一泓深邃的湖泊,太阳干净明亮照着半山腰的窑口,那黑洞洞的窑口像是山神大张开的饥饿的嘴,让人后背发凉,心中发怵。我们一手端着用油漆罐作的煤油灯,一手扶着肩上的担担筐,佝偻着腰像只虾钻进了阴森森的窑口。担担筐是背煤的专用工具,放羊的闲暇里,父亲拔沟渠旁的芨芨,剥皮、浸泡、编织,家中的扫帚、驮筐、背筐、草绳等全是父亲编织的。生活让父亲成为无所不能的“匠人”,父亲是泥水匠、木匠、皮匠、编筐匠、窑匠……多一份手艺,就多一分与生活抗争的筹码。背煤的担担筐成一大一小,中间穿六十厘米长手掌宽的小扁担,扁担搭在肩上,小筐挂在胸前,大筐吊在屁股下,在低矮的煤窑里灵便、适用。煤窑漆黑狭仄,四围的洞壁露出狰狞的面目,压抑窒息,闪烁的油灯把人影拉得时大时小,阴森恐怖。我不由想起前几年砸死在这煤窑里的两个年青人,他俩露出白生生的牙,忽儿窜到前面,站立成两个黑桩,忽儿溜到后面,身后传来簌簌的脚步声,我的头发直竖起来,浑身鸡皮疙瘩,冷汗涔涔。我紧紧牵住林山哥的后襟,全身颤抖。父亲大声咳嗽,高声跟我们讲话,窑壁发出回声,似有许多人说话,语言含糊不清。父亲领着我们沿斜坡向窑下走,似乎是要走进大山的肚子里。
  到“煤窝子”里,父亲脱下衣服,用力挥动煤镐挖起煤。煤块硬,镐子猛击煤块,溅起点点火星,父亲手臂发麻,有节奏地狠命挖,我和林山哥忙着把煤块往筐里拾。筐满了,我们挑起担担筐,身躯前扑,双腿蹬地,一步步从五六十米的窑里爬上来。七八十斤重的煤筐沉沉地压在肩头,腰要垮了,肩要折了,气喘不上来,汗如泉涌,和着煤灰糊住了眼睛,酸涩疼痛。那段路黑暗漫长似乎没有尽头,终于看到了窑口的亮光,心头豁然开亮,有种重生的感觉。把煤倒在煤台上,我们挺直僵硬的腰,仰起脸,贪婪地享受亮晃晃刺眼的阳光,大口大口吸吐清新甜甜的空气,豁然发现眼前的山、树、草、空气……阳光下的一切是那样的亲切、美好、温馨!头、脸沾满了煤沫,鼻孔是两孔“小煤窑”,人成了一块黑炭,转动的眼睛和泛白的牙齿能看清这“黑炭”是个活物。我们相互取笑,哈哈大笑。稍息一会,我们匆匆钻进窑口,去背窑下那沉沉的希望。
  幽深的煤窑里,我们是失去方向感的无头苍蝇。煤窑里岔洞多,我们常走错路。听着父亲“咚咚”煤镐的声音,我们找寻下去,走了很长时间,响声越来越近,煤巷越来越难走,却看不到父亲那盏如星星样闪烁的灯,我们走进了与父亲相邻的“煤窝子”。“咣当”走在前面的林山哥摔倒在地,灯灭了,“唉哟”他叫唤着滚落下去,前面漆黑一片,黑暗扑压过来。我吓得高举煤油灯,惊慌呼叫,林山哥在地底下答应,大喊我没事,不要怕!一会儿,窸窸窣窣,林山哥拖着担担筐爬上来,他的膝盖破了,手流血了,血和煤掺在一起,黑乎乎的吓人。他从贴身的衣服上撕下一块布,缠在手上,咧开嘴笑说,不碍事,快背煤吧!我们原路返回,大声喊叫父亲,父亲在另一个煤洞中听到了动静,赶过来接应。
  每天迎着朝阳下窑,踏着星星回家。繁重的劳动,把我们累成了一摊泥。肩头肿成了馒头,双手血迹斑斑,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疼得火烧火燎。母亲叹着气拿温热的毛巾敷伤口,疼痛如针扎般钻入心中。母亲做了我最爱吃的糁子煮饭,酸菜炖猪肉,这可是家里很少做的奢侈佳肴。累垮了的我吃了几口,就一头栽倒在火炕上沉沉入睡,瞌睡比吃肉香甜!父亲说,当窑匠最难挨的是头三天,不当逃兵,不当从尸包,后面的苦就能受住。我和林山哥咬牙坚持,慢慢地,我们适应了“两层石板夹层肉”的生活,背的煤越来越多。
  我们每天能背两马车煤,每车三十元,每人二十元。父亲平均分摊,林山哥父母过意不去,父亲说:“邻里邻舍的,帮衬着过!”山民来拉煤,戏谑我们:“把书生当窑匠使唤,可惜呀!”我们冲着他们做鬼脸,心里偷着乐,那黑黑的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钱,苦干二十多天,学费就不愁肠了,这苦吃得划算、吃得值!
  天下雪了,冬天的土塔河朔风凛冽,冻死个人哩,我们心中窃喜,天愈冷煤愈供不应求,不然,当天的煤卖不完,晚上我们还要住到煤窑旁的地铺里看煤。地铺不严实,四处漏风,晚上冻得人牙把骨打战。我真正彻悟了卖炭翁的内心:“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那几年寒假,我都跟父亲去背煤,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换来了上学的费用。
  把苦难踩在脚下,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其他文献
东经112°58′,北纬28°28′。  坚实的花岗岩顶起一层薄薄的黄泥或者沙土,延绵数十里,界定三县市区。九峰傲岸,俯视脚下的丘、谷、廊、川。  老高沿着当年求学归家的小路,依次推开竹木山门,老槐树嶙峋的疏影橫过那口狗刨过几个来回、捉过愣头鱼、摸过滑泥鳅的山塘,掩不住任家大屋茕茕独立的两堵泥墙。  咀上坳七叔的小别院内,莴笋、卷心菜翠绿,三两树橘柚金黄,扁豆蔓、福寿果藤各盘一篷,爬满院落的篱笆,
期刊
水上人家的荷塘是白洋淀里众多赏荷的好去处之一。  “赏荷楼”是建在淀上深水处的水榭,约有二三十间房子阔,边有立柱,上遮屋盖,四围的淀里是用木头架起的荷池。远望南岸,杨柳轻摇,芦苇倒影;回首北岸,近屋舍的大大的荷塘边,有游人闲雅地在荷花的尽头架杆,镶成了一幅荷花垂钓图。这里的荷花品种珍贵,与“荷花大观园”里“荷花别墅”中的一百多种荷花合起来,几乎涵盖了所有名贵荷花品种。我原以为这里的荷花只生在淀中,
期刊
说是石城,其实是一座由条石砌就城墙的城厢。  这座石城就是蒲圻石城,也有人称之为赤壁石城,那是因为我的家乡在十多年前由“蒲圻”更名为“赤壁”,我认为还是称它为蒲圻石城更为适合,因为“蒲圻”更名“赤壁”是对原蒲圻行政区的一个更名,并不是对原蒲圻所有街道以及这些街道上所有物象的一个集体更名。史料记载,古时的蒲圻无城郭,以山为屏,在明万历三年(1575年),有一个叫胡其高的知县倡修城墙,历经223年,于
期刊
我漫步在花市大街上,只见街道两旁商店林立,那一个个精心布置的橱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展现在人们面前。柏油马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样式繁多的汽车穿梭来往像一条彩色的河在流动。五彩缤纷的街灯构成一幅美好无比的图画。路边这些樓房色彩不一,有淡绿色的,有淡黄色的,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显得那么淡雅、庄重。  我走着走着,望着那条笔直宽阔的马路想起了在这条大街上铁轱辘把儿的故事。据传说:花市大街铁轱辘把儿修不了
期刊
29岁的美女记者因为接受不了未婚夫的出轨,选择从11楼纵身一跃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只留下大家的叹息:“这个姑娘真的太傻。”  记得朋友跟我说过他有个表姐,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乖巧听话成绩优异,高考的时候也不负众望考上了名牌大学,但是表姐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她和弟弟同时考上大学,可家里只能供得起一個,弟弟笑着说:“姐,你去念吧,我是个男孩子,实在不行我还可以卖劳力,而你一个女孩子,除了念书肩不能扛
期刊
天空阴沉沉的,仿佛在下雨。  我的身边没有伞。毛毛雨越下越大,我骑着自行车不得不加快速度。噼里啪啦的雨滴,一片又一片打在我的镜片上,不知流的是汗水還是雨水。总之,我以从未有过的高速度骑回了家。  母亲对我说:“没伞的孩子才会奔跑。”有时我也很讨厌伞,我总是丢三落四,我看到人山人海中成千上万的伞时会很心烦。有时淋个雨也不是什么坏事,但雨下得太久了,我都无法忍受之时,我会牵挂起一把伞,能挡一下风雨。 
期刊
在晚霞铺满天际时,我们抵达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自然风景旅游区温德米尔小镇。小镇静谧安详,华灯初上,天边的浓云间偶有碧空透出些许光亮,小镇星星点点的橘黄灯晕温柔飘逸,给远方来客以安稳、温暖的感觉。  我们的旅店,就在湖边一座白色的小楼里,浓浓的英国乡村客舍的装饰,还是那样的注重细节。旅店前面的空地上,有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与花床;小楼外墙表面布满了青苔和蔓藤,和周围的森林融为一体;每层楼的窗户上都装
期刊
为了繁荣中国散文創作,培养和发展一支本刊的作者队伍,发现散文新人新家,特举办《散文选刊下半月》2017年第一期作家班。  一、名额:35位(本刊已发表散文的作者优先)  二、开班时间:2017年3月、4月(各一期)  三、培训时间:3天。培训期间,本刊将择优发表学员的散文作品。  四、报名方式:请你将本人作品、地址、邮编、电话号码、作者简介,发送电子邮件或者邮寄的方式至本刊编辑部,并注明“作家班”
期刊
走进铜钹山,不由得想起儿时看戏时,台上文武场里的那两片圆圆的叫“铜钹”的东西。铜钹山,因山形如同“铜钹”而得名。  铜钹山,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南38公里处,海拔1534.6米。清代诗人徐兆伦曾登临铜钹山并赋诗:“兀傲东南第一峰,半开灵境白云中。”从此,铜钹山便获“东南第一峰”之美誉。唐末铜钹山开始封禁,直至清末才被解禁。千年后,撕下神秘面纱,终于露出了原始野性的美。而当年红军二十一名战士与敌人鏖
期刊
12月17日下午,《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主办的“尹武平散文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王蒙、梁晓声、刘庆邦、蒋建伟、王宗仁、巴根、韩静霆、温亚军、艾克拜尔·米吉提、王涘海等80余位作家,就軍旅作家尹武平的散文新书《人生记忆》进行了研讨,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发来贺信。  如何把个人情感置于当下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去?什么才是好的军旅散文?著名作家王蒙认为:“中国有个古老的说法,修辞立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