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引导考生关注生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试题直面现实生活,鲜活的时事题材跃然纸上,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彰显思想政治学科在学生成长中的学科价值和重要使命,尤其2017年第37题社区“共治”和2018年第37题“走向海洋”演讲活动,再次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的高度关注,笔者已连续关注近五年第37题第(3)问评论型试题(2014年时事评论,2015年论证报告,2016年辩论,2017年评析,2018年演讲)的考查,每年第37题第(3)问考查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求创新,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称赞,现就近五年评论型试题作一纵向分析,以期对今后复习备考有所启示。
一、试题感悟,体现课程标准
1. 试题突出一个“稳”字。第37题第(3)问无论情境材料、问题设计还是答题要求,近五年较为平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材料都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载体创设情境,如2016年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设置问题,2017年以社区生活如何共享共治为探究材料,2018年则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情境材料,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发展,关心社会现实生活;问题设计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答题要求考生观点紧扣主题,运用学科知识,深入叙述,规范使用学科术语对材料进行分析、论证。
2. 试题突出一个“新”字。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问不同。从2014年时事评论,2015年论证报告,2016年辩论型试题,2017年评析观点到2018年演讲稿,近五年第37题第(3)问虽然同属于评论型试题,但设问方式更灵活,要求考生根据情境材料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学科方法探究问题,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提供思考空间,让考生既有“似曾相识”之感,又有“耳目一新”之感,在保持历年风格的基础上有所新意,使学生不感到有陌生之感,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于平凡中显智慧,于平稳中见创新,可见,适度创新正成为近五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的新常态。
3. 试题突出一个“活”字。探究题的考查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2016年的政治试题第37题第(3)问要求围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2017年对“共享是一种向传统的回归”的观点运用一个最恰当的哲学道理进行评析。2018年以“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为题写一篇演讲稿,此类题探究材料更鲜活,设问方式更灵活,试题以社会现实生活为情境展开评论,在问题评论中拓展思维,在思维拓展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的思维品质。
二、复习启示,培育学科素养
1. 夯实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基础知识须深化理解,透彻把握,以基础知识点构建主干知识体系。2017年探究题应理解的哲学知识点: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2018年运用的知识点为国家利益、公民政治义务和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目突出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组织、加工、筑建起学科主干知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的逻辑系统,對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实现学习知识的整合。复习时通过基础知识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散到聚,便于知识盘活,领悟内涵,起到纲举目张,厚积薄发的效果。
2. 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实际。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近五年的高考试卷不回避热点话题,鲜活的时事题材跃然纸上,凸显了政治学科的学科特质。作为当代高中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放眼天下,关注时代发展的脉搏,关注社会发展,关心现实生活,例如近几年来的一带一路、经济新常态、依法治国、中美贸易、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朝核问题、食品安全等热点话题往往成为考试很好的素材选择,在复习备考时应引导学生关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现实生活,学会在社会中求知,在求知中理解生活,使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是高中政治课堂应有的教学追求。
3. 注重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探究性意味着一定的开放性,但这开放性并不是无限制的,答题紧扣知识范围,观点围绕主题,用有力论据支撑论点,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日常教学以设计校园生活化的情境探究问题,在问题探究中拓展思维,在思维拓展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论证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前5分钟,我们可以开设“新闻联播”“时事天天读”“今日头条”,选择社会热点时事材料,组织2-3名学生进行微评论,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政治和哲学多角度分析社会现实生活、解决具体问题,深化学科知识的理解,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增强责任,开阔思维,获得真知,锻炼口头表达、综合思维的能力,做到理论逻辑、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 李平安
一、试题感悟,体现课程标准
1. 试题突出一个“稳”字。第37题第(3)问无论情境材料、问题设计还是答题要求,近五年较为平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材料都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载体创设情境,如2016年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设置问题,2017年以社区生活如何共享共治为探究材料,2018年则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情境材料,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发展,关心社会现实生活;问题设计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答题要求考生观点紧扣主题,运用学科知识,深入叙述,规范使用学科术语对材料进行分析、论证。
2. 试题突出一个“新”字。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问不同。从2014年时事评论,2015年论证报告,2016年辩论型试题,2017年评析观点到2018年演讲稿,近五年第37题第(3)问虽然同属于评论型试题,但设问方式更灵活,要求考生根据情境材料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学科方法探究问题,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提供思考空间,让考生既有“似曾相识”之感,又有“耳目一新”之感,在保持历年风格的基础上有所新意,使学生不感到有陌生之感,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于平凡中显智慧,于平稳中见创新,可见,适度创新正成为近五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的新常态。
3. 试题突出一个“活”字。探究题的考查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2016年的政治试题第37题第(3)问要求围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2017年对“共享是一种向传统的回归”的观点运用一个最恰当的哲学道理进行评析。2018年以“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为题写一篇演讲稿,此类题探究材料更鲜活,设问方式更灵活,试题以社会现实生活为情境展开评论,在问题评论中拓展思维,在思维拓展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的思维品质。
二、复习启示,培育学科素养
1. 夯实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基础知识须深化理解,透彻把握,以基础知识点构建主干知识体系。2017年探究题应理解的哲学知识点: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2018年运用的知识点为国家利益、公民政治义务和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目突出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组织、加工、筑建起学科主干知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的逻辑系统,對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实现学习知识的整合。复习时通过基础知识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散到聚,便于知识盘活,领悟内涵,起到纲举目张,厚积薄发的效果。
2. 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实际。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近五年的高考试卷不回避热点话题,鲜活的时事题材跃然纸上,凸显了政治学科的学科特质。作为当代高中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放眼天下,关注时代发展的脉搏,关注社会发展,关心现实生活,例如近几年来的一带一路、经济新常态、依法治国、中美贸易、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朝核问题、食品安全等热点话题往往成为考试很好的素材选择,在复习备考时应引导学生关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现实生活,学会在社会中求知,在求知中理解生活,使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是高中政治课堂应有的教学追求。
3. 注重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探究性意味着一定的开放性,但这开放性并不是无限制的,答题紧扣知识范围,观点围绕主题,用有力论据支撑论点,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日常教学以设计校园生活化的情境探究问题,在问题探究中拓展思维,在思维拓展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论证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前5分钟,我们可以开设“新闻联播”“时事天天读”“今日头条”,选择社会热点时事材料,组织2-3名学生进行微评论,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政治和哲学多角度分析社会现实生活、解决具体问题,深化学科知识的理解,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帮助学生坚定信念,增强责任,开阔思维,获得真知,锻炼口头表达、综合思维的能力,做到理论逻辑、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