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新课标《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说明,在知识应用方面指出“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对于解答高考试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现以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新课标,第12题为例,谈谈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理解。
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C】
A.8084B.8480C8464D.84100
首先,应该从信息说起。从高考的角度出发来说,。准确理解试题信息,需要做到三点:第一,获取试题信息。考生面对某一道试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阅读考题材料。第二,明确试题要求。所谓试题要求,就是设问要求。明确设问要求,需要注意三点:一是“看对”。二是“看清”。一定要通过关键词看清设问限定的条件或范围,一定要看懂设问的指向。第三,琢磨考查意图。所谓考查意图,就是该题考查哪些知识和哪几种能力,它确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所谓琢磨考查意图,就是通过审题,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综合,弄清试题的准确考查意图。只有明确了考查意图才能确定答题的思路。通过阅读12题的题目,我们不难看出本题所反映出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包括,“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25%”、“则一件M商品”、“实行零关税之前”、“实行零关税之后”、“出口到N国”、“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等二十多条信息。
其次,谈谈“有效信息”。有效信息实质指的是信息的适用性,也就是说有效信息是指对我们解题来说有用的信息。12题反映的二十条信息,对我们有用的是有效信息,对我们没有用的是无效信息。此题有效信息有:“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实行零关税之前”、“实行零关税之后”、“出口到N国”、“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等十多条。
再次,谈谈“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考场上,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把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获取出来,再经过抽象思维,加工制作,为解题提供有利条件。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那么,如何判断有效信息呢?一是和课本原理相一致的信息是有效信息;二是和时事政治相关的信息是有效信息;三是和试题关键词一致的信息是有效信息。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对于我们高考解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第一,“众里寻她千百度”。确定材料的可靠性、典型性、包容性和局限性。通过认真阅读材料与题目,在无穷多的信息中,和课本原理一一对照,寻找和课本原理一致的信息。本题反映的所有信息“自由贸易”、“关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影响价格的因素”、“出口”、“劳动生产率和价格”、“汇率”都是和课本原理相一致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可靠、典型的,都是课本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都属于有效信息。
第二,“蓦然回首”。揭示材料与时事政治的关系,也就是材料与社会问题、自然现象的关系。通过对比发现,越是具体的、和课本联系紧密的信息越是有效信息。“以前”和“2010年”两个都是时间信息,它们在进行相互的比较,比较情况任何,这就是问题设置的时间条件,它们都是有效时间信息;“90%”、“5%”、“25%”、“1:8”都是比率信息,通过比较发现“90%”属于无效信息,只是表明了应该零关税的比例,它属于无效信息,其他三个均为有效信息。
第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到材料与问题要相互印证。找到本题关键词,然后用关键词和所有信息进行对比,提炼获取有效信息。运用的课本原理包括:①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②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汇率与本币成正比,与外币成反比。这是一道跨度大,涉及知识点多的综合性考题,除了这些政治知识点外,涉及数学知识点包括:①正比是原数乘积关系;②反比是原数除法关系;③增加为(1+a%);④减小为(1-a%)。具体的计算过程为: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价格为:8×10÷(1+5%)=84(N国货币单位);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时,该商品的价格在中国是:10÷(1+25%)=8(人民币元);2010年该件8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价格为:8×8=64(N国货币单位);通过这个计算过程可以得出该题答案是C。
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C】
A.8084B.8480C8464D.84100
首先,应该从信息说起。从高考的角度出发来说,。准确理解试题信息,需要做到三点:第一,获取试题信息。考生面对某一道试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阅读考题材料。第二,明确试题要求。所谓试题要求,就是设问要求。明确设问要求,需要注意三点:一是“看对”。二是“看清”。一定要通过关键词看清设问限定的条件或范围,一定要看懂设问的指向。第三,琢磨考查意图。所谓考查意图,就是该题考查哪些知识和哪几种能力,它确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所谓琢磨考查意图,就是通过审题,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综合,弄清试题的准确考查意图。只有明确了考查意图才能确定答题的思路。通过阅读12题的题目,我们不难看出本题所反映出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包括,“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25%”、“则一件M商品”、“实行零关税之前”、“实行零关税之后”、“出口到N国”、“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等二十多条信息。
其次,谈谈“有效信息”。有效信息实质指的是信息的适用性,也就是说有效信息是指对我们解题来说有用的信息。12题反映的二十条信息,对我们有用的是有效信息,对我们没有用的是无效信息。此题有效信息有:“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实行零关税之前”、“实行零关税之后”、“出口到N国”、“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等十多条。
再次,谈谈“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考场上,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把对我们有用的信息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获取出来,再经过抽象思维,加工制作,为解题提供有利条件。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那么,如何判断有效信息呢?一是和课本原理相一致的信息是有效信息;二是和时事政治相关的信息是有效信息;三是和试题关键词一致的信息是有效信息。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对于我们高考解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第一,“众里寻她千百度”。确定材料的可靠性、典型性、包容性和局限性。通过认真阅读材料与题目,在无穷多的信息中,和课本原理一一对照,寻找和课本原理一致的信息。本题反映的所有信息“自由贸易”、“关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影响价格的因素”、“出口”、“劳动生产率和价格”、“汇率”都是和课本原理相一致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可靠、典型的,都是课本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都属于有效信息。
第二,“蓦然回首”。揭示材料与时事政治的关系,也就是材料与社会问题、自然现象的关系。通过对比发现,越是具体的、和课本联系紧密的信息越是有效信息。“以前”和“2010年”两个都是时间信息,它们在进行相互的比较,比较情况任何,这就是问题设置的时间条件,它们都是有效时间信息;“90%”、“5%”、“25%”、“1:8”都是比率信息,通过比较发现“90%”属于无效信息,只是表明了应该零关税的比例,它属于无效信息,其他三个均为有效信息。
第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到材料与问题要相互印证。找到本题关键词,然后用关键词和所有信息进行对比,提炼获取有效信息。运用的课本原理包括:①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②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汇率与本币成正比,与外币成反比。这是一道跨度大,涉及知识点多的综合性考题,除了这些政治知识点外,涉及数学知识点包括:①正比是原数乘积关系;②反比是原数除法关系;③增加为(1+a%);④减小为(1-a%)。具体的计算过程为: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价格为:8×10÷(1+5%)=84(N国货币单位);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时,该商品的价格在中国是:10÷(1+25%)=8(人民币元);2010年该件8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价格为:8×8=64(N国货币单位);通过这个计算过程可以得出该题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