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方法探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ixi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所以阅读能力直接影响语文成绩。但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坚持以教授教材内容为主,教师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材展开,过度注重分析文章,而阅读教学却长期被忽视、边缘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针对如何加强阅读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1.教学过程僵化。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坚持传统教学方式,过度重视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教师教学时,要求学生划分自然段、找出段落大意、归纳总结段落中心思想、找出好词好句,最后对文章进行情感升华。当前语文教师把此类分析文章方法几乎应用于所有的课文教学,从应试角度出发,此类讲授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答题技巧,但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运用单一的分析方法分析大部分课文,致使学生难以体悟作者独具匠心的布局和营造的情感。
  2.教学程序形式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为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提供了较好的辅助工具。教师通过教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应用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学技术,将文章的讲述内容全部搬到课件中,板书由多媒体课件代替,课文朗诵由音频代替,学生只能从声音中感受文章意境。运用教育技术上,教师没有明确课件地位,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最新的科技手段束缚了鲜活的思想。
  3.过程艺术化。教师在备课阶段,将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全部加入教案,甚至有教师为了做到完美,将学生的总结内容也以极为艺术的语言书写在教案上。从教学实际出发,初中学生受限于知识和方法,对文章的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但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案讲述,对于学生正确或错误的回答不闻不问,使教师的备课内容脱离了教学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教师在讲述哪些具体内容,学生出现精彩回答,教师往往稍加点评就按照教案继续开展教学,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课堂教学:创设情景。文章的美来源于字词间感情的流露,文章作者通过词句间的关系表达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作者情感,让学生感受有血有肉的文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作者的思想,使学生首先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写这篇文章,学生如果掌握和了解了作者的意图,在下一阶段的学习则会从作者角度去真正感受文章的写作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鲁迅先生文章《孔乙己》时,教师就可在多媒体上展示中国古代文人追求入仕的期望,并且展示科举前后人们身份的变化,并且为学生讲授古代文人成为举人后的种种好处,帮助学生理解孔乙己对于入仕的渴望。同时,教师介绍鲁迅生活的年代,使学生直观地面对封建文化是束缚中国人思想的源泉,学生理解后将会真正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2.课堂教学:課型创新。文章类型众多,要求教师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阅读教学。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划分为以下课型:朗读课型、学法指导课型、文学欣赏课型、活动课型、积累课型、探究课型等等。教师开创多种多样的课型,从不同的角度教授学生如何阅读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本文作者在七年级时听到一位国家名师的阅读课,这位教师开设的课程题目为《感受阅读之美,品味文章内涵》,教师从导入开始就以讲授阅读方法为授课目的,通过本堂课,教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如何自己进行积累,如何听教师分析阅读等等内容。教师没有僵化的遵循教材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开设课程,通过此类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课下阅读:积累素材,培养习惯。语文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就可成功的,而是建立在日积月累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如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能抛弃课下积累这一主阵地。首先,教师要在教课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通过课堂教授阅读方法,学生通过课下自己阅读书目进行巩固复习,长时间的坚持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次,教师要规定学生阅读书目,通过渐进式指导,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入繁,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是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的阅读教学,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卫国,浙江象山丹城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科普文指的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科普文的特点,除了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从中了解各种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部分学生认为科普文较难,学习的时候也比较枯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各种丰富的教学策略,促使科普文变得更有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科普文的兴趣。  一、学词品句,吮吸“语文味儿”  在教授科普文的时候首先要注重语言,要让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而《高中語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再次明确了诗歌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语文老师在讲授诗歌时不应以讲解为主,而应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  一、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那么就会像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专注于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这对于培养理解诗歌能力有很大帮助。如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专家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文章中用知人论世解读法,但这种解读法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主题挖掘或嫌深奥与牵强。
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蕴含着我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通过解读诗歌文本,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化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解读诗歌文本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深化诗歌文本意义,挖掘诗歌文本内涵  诗歌文本解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难点。如果诗歌
期刊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五下的一篇课文,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神话故事。根据文本特点,笔者在字词教学时注重细节,学用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应该使学生“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构建自我包容的文化胸襟。这是语文教材的时代使命和文化责任。本文试图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凸显的传统文化、文化视野
面对古诗,审题、释字、译句、赏析是老师们教学的老套路。但是,如果所有的古诗教学都套用这样的模式,意蕴悠远的古典诗词将变得淡而无味,势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那么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成长阶段,培养学生创造力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正确认识创造力,并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教学,营造创造力培养氛围  情境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深入推行下产生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学习气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动力。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对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要求中把兴趣的培养排在了头版头条:“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因此,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需求,精心设计一个个有趣的场景,充分调动学生说话写话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阐述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低段写话只有从“趣”入手,以“趣”为径,才能获得写话的动力,打通写话的通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对于学生的习作而言更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让学生描绘出真实感人的场景,就需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触摸,用充满好奇的双眼去审视一草一木一花,探下身子主动和草儿、花儿、蚂蚁对话,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触,这样,他们定会有不能不说的“千言万语”。  一、捕捉细节,丰富素材  朱自清先生最不能忘记自己的父亲在浦口车站给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并以此为素材写出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