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白湖农场东大圩蓄洪后当年小麦种植业实践探析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w275245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6年,东大圩蓄洪后,不等不靠,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高质量的内水外排,灾后重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当年种植1季小麦,获得了成功经验,总结了教训,为今后发生类似情况积累了技术与依据。
  关键词 小麦种植业;蓄洪;历史突破;现状;对策;白湖农场;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2-0044-03
  小麦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根据现有资料考证,我国的小麦种植由西亚传入,在黄河中游逐渐扩展的基础上,发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播到朝鲜、日本。白湖农场小麦种植历史悠久,自1975年起,便承担了省农科院、省种子公司统一组织的小麦区域试验和试种示范工作。目前,东西大圩大面积种植的冬小麦技术已相当成熟,秋季10—11月播种,第2年5—6月成熟,生育期180~200 d,已实现全程机械化。本文就白湖区域小麦种植进行实践探析。
  1 历史突破
  2016年,东大圩蓄洪后,不等不靠,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高质量的内水外排、灾后重建实现了3个历史性突破。一是水毁工程损坏率最低。水泥场基、道路、沟渠涵洞、桥梁等均因排水及时,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农业耕作收益最大。当年种植就是净增加1季的收成,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三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出现农闲闲人,无缝对接,广大农业生产人员士气鼓舞,精神振奋。
  1.1 快速应对
  与以往不同的是,2016年9月7日,白湖农场果断决策,关闸排水;9月26日抽水结束,所有田块露出水面,田块浸泡时间87 d,退水后水稻植株全部腐烂,化为泥土,土壤表层普遍淤积5~10 cm厚的泥层。自退水后一直持续到11月下旬,过程性降水不断,极不利于墒情的创造,且表层淤泥很难失水。适宜播期内雨水频繁,11月月降雨天数长达20 d,降雨量累计达298 mm,10月降雨达19 d,降雨量达244 mm,创历史极值,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多3.1倍。对此,集团公司谋划在先,认真研判,发动基层,献计献策,及早制订栽培技术方案。尤其是针对不利墒情、不利天气,引进一种对墒情要求不严的挤压式开沟播种机具,采取一体化作业,机械条播和人工撒播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完成了3 466.67 hm2小麦的播种任务,播期自10月30日始播至11月12日基本结束,后期苗情整体长势较好。
  1.2 成功经验
  1.2.1 早谋划,早研判,早实施。2016年东大圩蓄洪的方式不同于前5次破坝挖缺蓄洪,首次实行开闸进水方式。当外河处在安全水位时,即可关闸排水。实际上,蓄洪后,分局当即考虑秋种小麦的可能性,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的人员到江浙沿海进行考察,咨询相关农业方面的专家,论证种植1季小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根据专家的建议结合白湖的实际,及早制定小麦栽培技术方案,突出体现动作快、成效好。
  1.2.2 齐上阵,齐动手,齐发力。各农场根据田块露出水面的先后,及时组织劳动力排干田水,抢进度排水晒田,争取适宜的墒情。一是抢时间,出来一块田即排一块田;二是多方法,有的人工开沟,有的小机械开沟;三是讲效果,不少田块50 m开一道腰沟,同时,积水的地段加开沟数,尽可能做到田内无积水,由于开沟及时,为控水造墒创造了条件,同时,疏通毛沟、灌溉沟,理顺沟系。集团公司把这项工作作为关键举措,多次召开工作会、现场会进行推进,力求做到雨止田干,为秋种创造更好的墒情条件。
  1.2.3 多途径,多手段,多良策。由于耕作层有淤泥、整体墒情差、播种期间雨水偏多,不适宜传统的机械下田作业,为此,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及时引进新型开沟播种一体式机械,利用能适應较差墒情的墒沟挤压式的播种机械整墒,采用机械整墒条播盖一次成功型方式播种或先机械整墒,后采用人工撒播相结合的方式播种。开沟整畦要求畦面要平整,不能有大坷垃,沟要做到直、深、沟沿不塌,力争创造好的整田质量。做到了墒面无暗沟;选用大功率牵引机作业,作业速度宜慢不宜快,确保了好的整田质量和播种质量。
  1.2.4 讲科学,讲效益,讲质量。白湖秋种首次做到了适期播种结束。最早10月30日播种,最迟11月12日结束,树立了适期播种播种质量最大的意识。播种方式和适时抢播,为提高播种质量打下基础。一播全苗、均苗、齐苗,整地质量是前提。开沟整墒播种一体化的方式或先整墒后人工撒种都有成功的例子,但整体看,第1种方式出苗成苗要优于后一种方式。关键要看一次成功,沟是否成形,墒面是否平整。总之,一体化方式播种墒情要求更高一些。据调查,最低播量为217.5 kg/hm2,基本苗330万株/hm2,最高播量为330 kg/hm2,基本苗424.5万株/hm2。
  1.2.5 施好肥,化好除,收好效。根据小麦的目标产量及土壤的供肥量,以及专家的建议,氮肥总量较正常情况减少1/4,磷、钾肥适当减少,总氮量为187.5 kg/hm2,磷肥量75~90 kg/hm2,运筹比例为基苗肥∶穗肥=5∶5。后期穗肥根据苗情酌情增减。东大圩退水后,长时间多次反复晾田,加之夏收麦田草害重,草情复杂,草量很大。不少田块播种前杂草丛生,为此各单位在旋田做墒开沟播种前,用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杀灭大草。在化除的时间节点上抓住时机,除早、除小、除了;在药剂的选择上,选用新型有针对性除草剂;在化除方式选择上,采用土壤封闭,茎叶处理双管齐下,在施药质量上,强调兑足水量,均匀施药。化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3 工作启发
  1.3.1 预案有不周全的地方。先前未考虑到退水后田块表层下会普遍形成5~10 cm厚的淤泥层,给晒田造墒造成了困难,同时,晒田期间出现逾20 d过程性降水不断的状况,未充分预见。应争取更多的时间晾晒,获得好的整地质量。
  1.3.2 田块露出水面后,有开沟排水的力度不够、不到位的现象。在机械整墒时,田块中因局部含水量过大,墒情过差,造成成片、成点、成块播后成苗率不足甚至不出苗的现象。   1.3.3 整地墒情没有掌握好。挤压式开沟播种一体机对墒情要求虽不如传统机械严格,但墒情也不能太差,有些单位为抢播种进度,勉强开沟播种,导致整地质量过差、成苗率低。
  1.3.4 齐苗后,苗情大小不一。主要是先开沟后人工撒种,墒面墒情不一致,小麦品种发芽势不一致;有的未及时出苗,后续补播麦籽,造成多次出苗、出苗期拉长。大小苗情况严重,有的田块相差达3个叶龄期以上。
  1.3.5 不少田块墒面不平整,暗沟多。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机械未调整好,机身不平衡,少数机型选择不对;土壤墒情较差且不均衡。作业过程中行进速度偏快;还有牵引机的动力不足等。最终导致整田质量差、播种质量差、出苗质量差。
  1.3.6 人工撒种方式给生产管理带来困难。人工撒种导致麦苗根系外露,主要越冬期易遭受冻害,同时,喷洒除草剂药液直接接触根系,易造成药害,导致麦苗畸形,甚至死苗。
  1.3.7 基本苗普遍偏多。由于首次以这种方式种植小麦,担心成苗率不高,用种量偏大,平均用种量为270 kg/hm2,基本苗平均为366万株/hm2,成苗率为87.8%。从多年的经验看,白湖适播期内基本苗以225万~270万株/hm2为宜,基本苗平均247.5万株/hm2,播种量应为183 kg/hm2左右,实际播种量超近1/3。
  1.3.8 化除工作存在问题。首先,播种前未按要求落实播前草甘膦灭除大草工作。其次,除草剂选择不当,除草急于求成,前面药剂效果还未显现,又进行多次追加,造成小麦苗普遍受到抑制甚至药害,甚至死苗。此外,化除器械不适应要求,雾化效果差,施药不均匀。麦播前未使用种衣剂,麦蚜有一定量的发生。
  1.3.9 耕作层淤泥内有毒素。在土壤含水量大的前期,毒素溶解于水中,小麦出苗和生长不受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土壤墒情变好,毒素不断释放,造成麦苗僵化不分蘖,甚至死苗。实际上,小麦落籽深达6 cm左右,即使出苗,也难生长,不能成穗。
  2 现状
  2.1 西大圩小麦生产形势
  2017年西大圩播种面积3 693 hm2,总产15 272.4 t,平均产量为3 892.5 kg/hm2,与2016年总产16 214.1 t相比,减少941.7 t,减幅5.8%,单产减幅为12.2%,从产量三要素来看,2016年穗数421.5万穗/hm2,穗粒数36.2粒,千粒重35.5 g;2017年穗数408万穗/hm2,穗粒数37.1粒,千粒重38.3 g。表现为“一减两增”,穗数减,穗粒数和千粒重增。
  2.2 小麦减产原因
  2.2.1 降雨影响。小麦播种关键时期,降水不断,仅11月降雨20 d,降水量298 mm,创历史极值,较常年同时偏多3倍以上,虽然白湖通过多年摸索,引进一种一体化开沟播种的抗灾机械,做到适期内播种结束,但由于土壤墒情较大,土质黏重,小麦根系不能扩展,为后期小麦早衰埋下隐患,且局部或部分单位,前茬“丰产沟”不到位,墒情过差,造成成苗率下降,麦苗分布不匀不足,同时雨水多、光照不足,加之除草剂的使用,四叶期普遍未带分蘖、苗不壮,表现为穗粒数无法增加。雨水主要在前中期,导致杂草发生量大,发生不断,化除难度加大,草害严重。2016年10月21日至2017年5月15日总降水量为565.3 mm,较上年度多157.2 mm,较历年平均多255 mm,雨量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前中期,扬花灌浆期少。
  2.2.2 温度影响。2016年10月21日至2017年5月15日,平均温度为10.4 ℃,较历年平均高1 ℃,较上一年度高0.5 ℃,整个生长季节积温2 124.3 ℃,较上年度多78.1 ℃,较历年平均多207.1 ℃,是个明显的暖冬年份,尤其是越冬期平均温度高,小麦穗分化进程加快,不利于大穗的形成。从调查的穗粒数情况来看,虽然在适期内播种结束,但穗实粒数为37.1粒,未达到各品种特性应有的穗实粒数,其中苗不壮,也是未能形成大穗的一个重要原因。
  2.2.3 光照影响。2016年10月21日至2017年5月15日,日照时数876.1 h。较上年度多60 h,较历年平均多73.6 h。其中扬花灌浆期(4月11日至5月20日)日照时数为277.3 h。较上年度多53.7 h,较历年平均多60.9 h。说明2017年小麦生产日照时数多主要表现在小麦扬花灌浆期,日照有利于小麦灌浆,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实际上,2017年的小麦千粒重较平均年份高,平均千粒重为38.3 g。
  2.2.4 草害影响。小麦成熟季,田间调查有效穗数达414万穗/hm2,是较高的年份之一,但实际上田间大多数田块杂草发生严重,表现成块状、成片状、成点状、成窝状。从收获的产量来看,根据理论产量倒推,实际田间小麦有效穗数不足300万穗/hm2。草害严重是2017年小麦减产的主要因子。造成杂草重发的原因:一是自2014年后以菵草为主的杂草抗性逐年增强,现有的除草剂防效越来越差;二是杂草基数逐年加大,由于防效不好,自2014年杂草日趋复杂,尤其单子叶杂草量巨大;三是药剂不对路,杂草对使用的药剂已产生严重的抗性,防效不理想;四是2016年秋种期间及冬前降雨频繁,造成药效差,杂草层出不穷;五是药械不适应化除的要求,主要是现有药械为单孔枪头,用水量不足,雾化效果差,施药不均匀,最终导致化除效果很差,杂草危害严重;六是播种期雨天多,有的田块有的地段墒情太差,导致成苗少或缺苗,从而杂草重发。
  2.2.5 锈病影响。2017年5月1日前后,小麦条锈病发生较普遍,主要是气候因素,菌源随西北气流传到当地,虽然及时用药防治,但仍有一定程度和面积的发生,且白湖农场种植的全部为宁麦系统,易感病。由于叶片感病早衰,造成千粒重一定程度下降。
  2.2.6 化除影响。一是药剂不对路造成僵苗、死苗;二是药效期内,担心杂草不能除掉,再次施用除草剂,雪上加霜;三是气候变化,造成药害僵苗、死苗。
  2.2.7 其他影响。抗灾播种是直接旋耕播种,耕层浅,相当部分稻草裹成团状在畦面,造成畦面不平,麦籽落到草团上难出苗,即使出苗,小麦根系难下扎,生长后期遇旱小麦苗瘦弱、叶片发黄、分蘖缺位,严重的还会死苗,主要表现为冬前总茎蘖数不足。
  3 预防对策
  3.1 秸秆还田
  一是机械动力要大,以提高整地质量,做到畦面平整暗沟少;二是秸秆还田量大的田块用打捆机清理后播种或132.3 kW机械牵引,力求秸秆深埋到土層里,提高整地质量[1]。
  3.2 落实化除
  一是引进以技除为主的针对抗性杂草的除草剂,全面推广使用,彻底淘汰已产生抗性的、效果差的麦极、骠马和异丙隆,力争一次性除草成功。关键是抓好足墒使用,播后30 d以内,杂草三叶期左右,趁雨后及时化除。二是引进新型气球施药机械,该药械可以做到喷雾均匀,水量兑足,雾化效果好[2]。
  3.3 搭配品种
  小麦品种应搭配种植,不应单一化,引进一些抗锈病的品种[3]。
  3.4 其他措施
  一是全面推广小麦病虫防治包衣剂技术;二是及时追施苗肥,为秸秆还田腐熟提供养分;三是按精确定量栽培的要求落实好播期、播量、肥料的运筹等;四是及时开展“一喷三防”为主的病虫综合防治;五是推广绿色模式化栽培[4]。
  4 参考文献
  [1] 贾杰杰.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潜力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5.
  [2] 朱利群.淮安市淮阴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及结构调整策略[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3] 胡志全,褚庆全,吴永常.黄淮海区耕作制度演变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6):23-27.
  [4] 马兴林,李征,邓坤枚.西藏中部地区种植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1):40-43.
其他文献
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与结果。雷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树立的,最成功的榜样人物之一。他的形象作为人们的集体记忆,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在分析建筑节能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建筑规划布局、建筑平面组合方式、建筑围护结构及建筑遮阳等措施,以期增强建筑节能效果。
2016年年末,《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一词选为年度词汇,颇具深意。近年来"后真相"也成为一些不良媒介现象的真实写照。当下时代,随着新兴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技术的
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设置氮磷钾肥相互配施及单施处理,研究施肥对强筋小麦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对小麦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其中,NPK〉NP〉NK
摘要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中江玉99是由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而成的。本文介绍了中江玉99玉米品种的选育过程,阐述了该品种及其亲本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中江玉99;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0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039-01  江苏淮南地区和蒜套地区春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