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但是仍然存在产学研主体发展不平衡以及中小企业缺乏产学研中介和项目支持等问题。通过找准我市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整合我市产学研资源,打造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推进我市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 平台 医药 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医药产业已具备研究、开发和生产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医药包装材料等多种门类产品的能力。已初步形成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麻醉镇痛药物、新型中成药、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医用消毒灭菌设备等6大生产基地。产学研合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由于校企间价值取向差异、教育发展的地域局限性等,导致我市校企之间的协作配合较少,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和范围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只有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才能推进我市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主要形式
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在政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和协同下,以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机制和规则进行合作,形成某种联盟乃至独立的实体,合作开展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仪器设备共享、信息获取等活动,以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产学研合作一般以政府为主要支持者,合作的目的和中介不同,合作形式多样。企业、政府、学校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也不同,合作关系和管理方式也日趋多元化。
1.1 驱动中介不同,合作形式多样化 目前产学研合作的驱动中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科研项目为中介,以科技攻关为目的产学研合作。就是通过设立科学基金或科技工业园,以科研项目和成果为媒介, 把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双方优势互补,开展科技攻关,进而促进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种是以人才培养项目为中介,以实习、实训和继续教育为目的的产学研合作。学校的招生就业或者实训部门与企业联系,確立合作教育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安排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在企业和学校之间交替开展教学活动,而企业和学校之间相互派出教师和员工交叉进行相关指导,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就业,满足企业员工知识、技能的更新和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合作形式有高校技术创新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创业园、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示范性实训基地等。
1.2 主导作用不同,合作关系多元化 企业和学校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在组织方式上,已经由原先学校或者企业之间单方主导和推动,逐步发展为以政府为先导的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综合性合作,产学研合作的关系也日趋多元化。从管理方式上, 也由原先的单方分散管理发展为政府监督下的校企双方多边管理,管理目标和责任更加明确,管理效率明显提升。从技术供给方面看, 由原先的单项技术发展为多角度、多方面的综合研究转变。从人才的培养方面看,由原来的单向培养和输出,发展为双向培养,相互输出。[2]
2 我市医药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2.1 产学研主体发展不平衡 我市医药教育落后于医药产业的发展。我市仅有6所高校,设置医药专业的学校仅有三所,从人才培养层次上看也仅限于专科及以下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从医药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师资水平上来看,跟不上各大医药企业的发展需求。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也仅限于岗位技术工人的联合培养和输送上。医药企业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只能到南京、上海等地建设科研机构,与其他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医药企业在走出去获得发展的同时却没有通过产学研项目对本地医药教育进行回馈和补充。于此同时,省内南京、泰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医药产业和教育的发展加速,无形中对我市医药产学研合作形成竞争和冲击,导致我市医药产学研合作无法形成产学研联动,校企互促的局面。
2.2 中小企业缺乏产学研中介和项目支持 我市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61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2家,仅占企业总数的19.7%;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23家,占到企业总数的37.7%。医药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现有骨干企业支撑。新兴企业、新建项目拉动作用尚未形成,中小企业缺乏配套的产学研中介和项目支持,而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又较少,资源不能有效共享,难以形成合力。校企的价值取向差异、地域局限性等,也使合作的规模和范围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3 缺乏对产学研资源的有效整合 有了一定数量的医药企业,就有了产学研合作的基础。然而从我市三所办有医药类专业的高校来看,产学研合作还处于单方面零散合作的局面。从科研实验室条件、科技人员配备、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看,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从主导作用的发挥来看,尚没有政府部门出面对三所高校和连云港市医药企业的合作进行立项和支持。三所高校的科研成果是否适应企业的产业发展需求,仍缺乏有效的对接。
3 打造产学研合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发生主要不是受科研开发投入能力的直接影响,而是与企业科研开发吸收能力和外部政策环境支持程度直接相关。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普遍受产学研合作程度和政策环境支持程度的显著影响。企业规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无显著影响。[3]因此要找准连云港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的切入点,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影响面,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优势,重视对中小企业和本市医药教育的扶持,打造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我市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投入和政策扶持 整合我市中小企业和医药教育资源,由政府牵头,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的搭建医药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高层协调机制。强化对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独特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医药产学研论坛,定期组织广大医药中小企业和医药高校的互访。借助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医药产业各种形式的技术洽谈会,推动产学研间的合作,促进企业与高校的交流和沟通。广泛调研各医药企业的需求,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用于关键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攻关以及关键性人才的培养。出台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让和人才培养的各项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在中小企业中设置专项课题,筛选一批切合我市实际,能够促进校企双方互惠发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予以扶持。制定和实施产学研资助专项等政策,提高企业参与产学研项目的积极性。
3.2 开放公共服务平台增进人才与科技交流 设置开放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医药产业人才的交流与互动。建立高校教师定期到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到高校从事教学的制度,实现校企人才对流。对在产学研合作当中成果显著的个人在职称评定、荣誉、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本地高校和企业邀请其他高校人员参与本市的产学研项目,对外地到我市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科技人员,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在中小企业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吸引高校的研究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技术研发,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建立中小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大型企业博士后工作的交流机制,加强企业间的协同与沟通,引领中小企业成长。
3.3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业回补医药教育 在医药产业园区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产研合作信息、人才信息、投融资信息和法律等中介服务。鼓励中小企业和高校科技人员以自有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入股或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合伙制实体,以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等方式进行资金投入和收益分配,逐步建立多样化的、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向高层次发展。[4]出台制度建立医药教育发展基金,将产学研成果的部分资金用于对本市医药教育的投入,促进我市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快摆脱医药教育与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王益玲,黄合婷.高等医药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39-40.
[3]谢园园,梅姝娥,仲伟俊.产学研合作行为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3):35-42.
[4]薛合庸,谭鑫,肖培,田祖光.石家庄市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0):163-164.
关键词:产学研 平台 医药 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医药产业已具备研究、开发和生产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医药包装材料等多种门类产品的能力。已初步形成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麻醉镇痛药物、新型中成药、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医用消毒灭菌设备等6大生产基地。产学研合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由于校企间价值取向差异、教育发展的地域局限性等,导致我市校企之间的协作配合较少,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和范围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只有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才能推进我市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主要形式
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在政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和协同下,以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机制和规则进行合作,形成某种联盟乃至独立的实体,合作开展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仪器设备共享、信息获取等活动,以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产学研合作一般以政府为主要支持者,合作的目的和中介不同,合作形式多样。企业、政府、学校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也不同,合作关系和管理方式也日趋多元化。
1.1 驱动中介不同,合作形式多样化 目前产学研合作的驱动中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科研项目为中介,以科技攻关为目的产学研合作。就是通过设立科学基金或科技工业园,以科研项目和成果为媒介, 把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双方优势互补,开展科技攻关,进而促进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种是以人才培养项目为中介,以实习、实训和继续教育为目的的产学研合作。学校的招生就业或者实训部门与企业联系,確立合作教育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安排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在企业和学校之间交替开展教学活动,而企业和学校之间相互派出教师和员工交叉进行相关指导,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就业,满足企业员工知识、技能的更新和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合作形式有高校技术创新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创业园、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示范性实训基地等。
1.2 主导作用不同,合作关系多元化 企业和学校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在组织方式上,已经由原先学校或者企业之间单方主导和推动,逐步发展为以政府为先导的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综合性合作,产学研合作的关系也日趋多元化。从管理方式上, 也由原先的单方分散管理发展为政府监督下的校企双方多边管理,管理目标和责任更加明确,管理效率明显提升。从技术供给方面看, 由原先的单项技术发展为多角度、多方面的综合研究转变。从人才的培养方面看,由原来的单向培养和输出,发展为双向培养,相互输出。[2]
2 我市医药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2.1 产学研主体发展不平衡 我市医药教育落后于医药产业的发展。我市仅有6所高校,设置医药专业的学校仅有三所,从人才培养层次上看也仅限于专科及以下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从医药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师资水平上来看,跟不上各大医药企业的发展需求。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也仅限于岗位技术工人的联合培养和输送上。医药企业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只能到南京、上海等地建设科研机构,与其他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医药企业在走出去获得发展的同时却没有通过产学研项目对本地医药教育进行回馈和补充。于此同时,省内南京、泰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医药产业和教育的发展加速,无形中对我市医药产学研合作形成竞争和冲击,导致我市医药产学研合作无法形成产学研联动,校企互促的局面。
2.2 中小企业缺乏产学研中介和项目支持 我市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61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12家,仅占企业总数的19.7%;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23家,占到企业总数的37.7%。医药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现有骨干企业支撑。新兴企业、新建项目拉动作用尚未形成,中小企业缺乏配套的产学研中介和项目支持,而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又较少,资源不能有效共享,难以形成合力。校企的价值取向差异、地域局限性等,也使合作的规模和范围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3 缺乏对产学研资源的有效整合 有了一定数量的医药企业,就有了产学研合作的基础。然而从我市三所办有医药类专业的高校来看,产学研合作还处于单方面零散合作的局面。从科研实验室条件、科技人员配备、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看,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从主导作用的发挥来看,尚没有政府部门出面对三所高校和连云港市医药企业的合作进行立项和支持。三所高校的科研成果是否适应企业的产业发展需求,仍缺乏有效的对接。
3 打造产学研合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发生主要不是受科研开发投入能力的直接影响,而是与企业科研开发吸收能力和外部政策环境支持程度直接相关。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普遍受产学研合作程度和政策环境支持程度的显著影响。企业规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无显著影响。[3]因此要找准连云港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的切入点,扩大产学研合作的影响面,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优势,重视对中小企业和本市医药教育的扶持,打造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我市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投入和政策扶持 整合我市中小企业和医药教育资源,由政府牵头,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的搭建医药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高层协调机制。强化对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独特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医药产学研论坛,定期组织广大医药中小企业和医药高校的互访。借助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医药产业各种形式的技术洽谈会,推动产学研间的合作,促进企业与高校的交流和沟通。广泛调研各医药企业的需求,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用于关键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攻关以及关键性人才的培养。出台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让和人才培养的各项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在中小企业中设置专项课题,筛选一批切合我市实际,能够促进校企双方互惠发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予以扶持。制定和实施产学研资助专项等政策,提高企业参与产学研项目的积极性。
3.2 开放公共服务平台增进人才与科技交流 设置开放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医药产业人才的交流与互动。建立高校教师定期到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到高校从事教学的制度,实现校企人才对流。对在产学研合作当中成果显著的个人在职称评定、荣誉、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本地高校和企业邀请其他高校人员参与本市的产学研项目,对外地到我市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科技人员,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在中小企业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吸引高校的研究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技术研发,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建立中小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大型企业博士后工作的交流机制,加强企业间的协同与沟通,引领中小企业成长。
3.3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业回补医药教育 在医药产业园区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产研合作信息、人才信息、投融资信息和法律等中介服务。鼓励中小企业和高校科技人员以自有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入股或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合伙制实体,以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等方式进行资金投入和收益分配,逐步建立多样化的、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向高层次发展。[4]出台制度建立医药教育发展基金,将产学研成果的部分资金用于对本市医药教育的投入,促进我市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快摆脱医药教育与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王益玲,黄合婷.高等医药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39-40.
[3]谢园园,梅姝娥,仲伟俊.产学研合作行为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3):35-42.
[4]薛合庸,谭鑫,肖培,田祖光.石家庄市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0):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