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重配及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创新日益成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经过近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速度及质量虽稳健上升,但也暴露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创新方式不持续及支撑体系不配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倡导自主创新和培育支撑体系的方式,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以发挥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新机制;发展
1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研究现状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一系列要素配置和机制问题。刘峰指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主要体现在要素资源优势、知识基础优势和区域优势;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挑战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体制。青海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分析了青藏两省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劣势,他发现科学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难度较大和重点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够等严重制约青藏两省区的创新发展。宁波工程学院王志新教授以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为例,对科技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支撑进行研究,他发现核心区人才队伍结构过于单一和拓展区对人才吸引力较低导致科技城创新人才支撑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刘俊杰指出,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引领中南西南地区长期发展的极化增长空间,由于行政区壁垒,导致广东、广西、贵州等流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受阻。
创新驱动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衡量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西安交通大学王育宝教授基于创新系统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创新要素集成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优化的根本动力。中央财经大学张晓涛教授认为,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研发投入转化成实际成果的能力不足,研发成果产生作用的时间长;盲目加大研发费用,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与研发成果商业化质量不高等问题。河北工业大学孙丽文教授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合理的和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能够促使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各产业得到协调发展,从而保障区域经济长期持续增长。
从专利保护视角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张海丰认为,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存在着密切关系,传统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反向工程”等技术追赶路径受到TRIPS协议等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严重制约,即后发国家的技术追赶变得越来越困难。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周灵认为,从地方财政视角来看,成都科技金融发展中面临财政科技投入有待形成合力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缺乏等问题。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刘超勇认为,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诸多困难,突出表现为成本问题,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内因。为此,企业应把重心放在提升创新能力上面。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机制分析
2.1优化管理机制。
打破区域内及区域间的管理壁垒,创新区域内或区域间的管理体系,加快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或区域内的流通。当然,创新目的在于使管理制度更加契合区域经济发展,以降低区域内或区域间的交易成本,提升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比如,构建区域经济创新活动的网络组织以及建设区域网络共享平台,将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形式资源要素纳入到同一创新网络之中,从而不断加强区域间生产要素和创新产品之间的勾连。此外,为加快区域内或区域间创新成果的转化速率,可以制定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奖励对区域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主体,让其创新成果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对于创新薄弱的经济区域,则可以依靠激励制度,引进创新人才或资源,或者扩大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
2.2新思路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共享与长效的合作机制
当前,区域经济合作包括总部经济、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合作共建、园区合作共建、飞地经济、企业迁建、招商引资等多种合作形式。要根据不同合作模式,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促进区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以区域合作共建项目为例,这类项目往往跨越两个以上的省或市,一般为交通、能源、矿产、旅游、环境保护等大型基础项目,由于针对跨区域项目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很多跨省市项目难以落地或进展缓慢,亟需建立长效的共享机制。
2.3强化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及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新的发现、新的产品或新的品牌。就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各经济区域内的产业和投资项目已经基本饱和,加之一些传统产业项目也逐渐被淘汰,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尤其是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 +”的提出,更是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各经济区域应抓住宏观政策的利好空间,根据区域的比较优势和核心能力,提高技术、流程、产品、原料及品牌等产业方面的创新能力,打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当然,区域经济发展不但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对制度而言,各经济区域应健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商事、税务、质检及审计等方面制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而有效的制度环境。而在组织创新方面,各经济区域则要优化组织结构,合理分配组织权利,清楚界定组织责任,提高组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倡导的“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竞争、促进联合”的区域间合作机制并未完全形成。“十三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区域合作也面临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两重开放”的挑战。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在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下加快区域合作与相关制度创新,必将成为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范恒山.关于深化区域合作的若干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04) .
[2] 宁越敏. 中国城市化特点、问题及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2(10) .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新机制;发展
1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研究现状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一系列要素配置和机制问题。刘峰指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主要体现在要素资源优势、知识基础优势和区域优势;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挑战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体制。青海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分析了青藏两省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劣势,他发现科学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难度较大和重点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够等严重制约青藏两省区的创新发展。宁波工程学院王志新教授以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为例,对科技城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支撑进行研究,他发现核心区人才队伍结构过于单一和拓展区对人才吸引力较低导致科技城创新人才支撑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刘俊杰指出,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引领中南西南地区长期发展的极化增长空间,由于行政区壁垒,导致广东、广西、贵州等流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受阻。
创新驱动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衡量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西安交通大学王育宝教授基于创新系统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创新要素集成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优化的根本动力。中央财经大学张晓涛教授认为,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研发投入转化成实际成果的能力不足,研发成果产生作用的时间长;盲目加大研发费用,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与研发成果商业化质量不高等问题。河北工业大学孙丽文教授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合理的和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能够促使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各产业得到协调发展,从而保障区域经济长期持续增长。
从专利保护视角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张海丰认为,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存在着密切关系,传统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反向工程”等技术追赶路径受到TRIPS协议等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严重制约,即后发国家的技术追赶变得越来越困难。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周灵认为,从地方财政视角来看,成都科技金融发展中面临财政科技投入有待形成合力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缺乏等问题。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刘超勇认为,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诸多困难,突出表现为成本问题,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内因。为此,企业应把重心放在提升创新能力上面。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机制分析
2.1优化管理机制。
打破区域内及区域间的管理壁垒,创新区域内或区域间的管理体系,加快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或区域内的流通。当然,创新目的在于使管理制度更加契合区域经济发展,以降低区域内或区域间的交易成本,提升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比如,构建区域经济创新活动的网络组织以及建设区域网络共享平台,将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形式资源要素纳入到同一创新网络之中,从而不断加强区域间生产要素和创新产品之间的勾连。此外,为加快区域内或区域间创新成果的转化速率,可以制定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奖励对区域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主体,让其创新成果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对于创新薄弱的经济区域,则可以依靠激励制度,引进创新人才或资源,或者扩大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
2.2新思路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共享与长效的合作机制
当前,区域经济合作包括总部经济、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合作共建、园区合作共建、飞地经济、企业迁建、招商引资等多种合作形式。要根据不同合作模式,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促进区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以区域合作共建项目为例,这类项目往往跨越两个以上的省或市,一般为交通、能源、矿产、旅游、环境保护等大型基础项目,由于针对跨区域项目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很多跨省市项目难以落地或进展缓慢,亟需建立长效的共享机制。
2.3强化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及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新的发现、新的产品或新的品牌。就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各经济区域内的产业和投资项目已经基本饱和,加之一些传统产业项目也逐渐被淘汰,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尤其是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 +”的提出,更是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各经济区域应抓住宏观政策的利好空间,根据区域的比较优势和核心能力,提高技术、流程、产品、原料及品牌等产业方面的创新能力,打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当然,区域经济发展不但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对制度而言,各经济区域应健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商事、税务、质检及审计等方面制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而有效的制度环境。而在组织创新方面,各经济区域则要优化组织结构,合理分配组织权利,清楚界定组织责任,提高组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倡导的“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竞争、促进联合”的区域间合作机制并未完全形成。“十三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区域合作也面临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两重开放”的挑战。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在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下加快区域合作与相关制度创新,必将成为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范恒山.关于深化区域合作的若干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04) .
[2] 宁越敏. 中国城市化特点、问题及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