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是临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瓣膜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加趋势.BAV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难以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晚期易伴发瓣膜功能障碍及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准确评估BAV形态及功能从而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干预是临床诊治BAV疾病的重点.近年来,多模态影像技术在BAV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将重点论述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心脏磁共振技术在BAV瓣膜形态学及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湖北省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2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是临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瓣膜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加趋势.BAV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难以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晚期易伴发瓣膜功能障碍及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准确评估BAV形态及功能从而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干预是临床诊治BAV疾病的重点.近年来,多模态影像技术在BAV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将重点论述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心脏磁共振技术在BAV瓣膜形态学及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在X线引导下行颈4、5脊神经后支松解治疗颈脊神经后支源性慢性颈肩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收治的颈脊神经后支源性慢性颈肩痛患者81例.所纳入研究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松解组(n=40)和阻滞组(n=41).松解组在X线透视下采用一次性硬膜外穿刺针钝性分离颈4、5脊神经后支,并注射镇痛混合液(倍他米松4 mg+利多卡因40 mg,以盐水稀释至6~12 mL,各点约3 mL).阻滞组单纯采用颈4、5脊神经后支注射镇痛混合液治疗方法(药物同松解组
目的 探讨盐酸石蒜碱(lycoline hydrochloride,LH)对人结直肠癌细胞SW620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不同剂量的L H处理SW620细胞(L H-L组、L H-M组、L H-H组),同时将正常培养的SW620细胞记为Con组;实验分组:si-NC组、si-circSEPT9组、LH+pcDNA-circSEPT9组、LH+anti-miR-654-5p组;利用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
目的 利用Oncomine、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等公共数据库,分析UL16结合蛋白2(ULBP2)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Oncomine数据库检索关于ULBP2基因转录组mRNA信息,分析ULBP2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表达情况;TCGA数据库分析ULBP2基因与结直肠癌的预后关系;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ULBP2与上下游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Oncomine数据库中共有352项关于ULBP2基因的研究结果,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有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期患者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与肺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疫情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COVID-19患者进行追踪随访调查.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使用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和肺功能异常的关系.结果 43例COVID-19康复期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45.0(P25~P75:336.0~352.0)d.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EV1/FVC预计值<92%)、弥散性功能异常
瘙痒是一种引起抓挠欲望或反射的不愉快、刺激性感觉,可由机械、温度、电、内/外源性化学刺激引起.瘙痒的形成需要致痒剂、瘙痒相关受体和离子通道的参与,但以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为代表的众多瘙痒离子通道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因此,研究瘙痒,尤其是慢性瘙痒产生的机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从而找到有效抑制瘙痒的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该文就目前已知的参与瘙痒信号产生和传递的各型离子通道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瘙痒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
补体系统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骨骼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骨骼发育、维持骨重塑平衡以及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骨偶联是成骨细胞介导骨形成与破骨细胞介导骨吸收的精确调节过程,也是骨骼发育、骨重塑、骨折愈合的必要过程.该文综述了补体系统与骨偶联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揭示补体系统对骨偶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骨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目的 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临床样本检测,探究人血浆白细胞分化抗原(CD8)、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embrane type 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T1-MMP,又名MMP-14)
近年来,眼部淋巴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即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是眼附属器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在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得益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因而一些创新性的治疗方法也被提出.本文主要从遗传、免疫以及分子信号通路入手,讨论近年来的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研究及其局限性,为其治疗方法的完善和精准治疗的建立提供参考.
1 病例资料rn患者男性,52岁,因主诉“头晕4 d ,再发加重6 h”于2019年11月入院.入院前4 d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发热,无言语不清,无饮水呛咳,无肢体乏力,发病当天外院颅脑及颈椎磁共振提示颈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颅脑未见缺血灶.入院前6h再次突发头晕并加重,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2次,行走不稳定,无吞咽困难,无声音嘶哑,无四肢力量减退,无四肢麻木.急诊平车推送我科进一步诊治.
经支气管镜介入激光治疗气道内病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快速而有效的疗效得到了众多呼吸科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肯定.但是,激光治疗气道内病变仍存在一定的意外和并发症风险,如气道内失火导致气道狭窄[1 ]或患者死亡[2-4 ]、管壁急性或迟发性穿孔[5-6 ]引起大出血或支气管瘘[7 ]、迟发性低氧血症或烟雾过敏致支气管哮喘[8 ]等仍时有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约2. 3%,死亡率小于1%[9 ].如何预防这些并发症以及发生并发症后如何正确处理、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的损伤甚至挽救患者的生命,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现报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