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5月25、26两日对于我来讲,很重要;“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颁奖典礼暨观摩课活动”,对我来讲,很重要;贾志敏老师的一个短片,对我来讲,很重要;吴忠豪教授的报告,对我来讲,很重要;那10节语文课,对我来讲,很重要;甚至那两日弥漫在会场的气氛,对我来讲,也很重要。因为,在这两日我又一次寻到了幸福的气息——幸福,来自专业。你,也可以!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在台下听课时,一直在揣摩这句话:贾志敏老师手里高高举起一把勺子,用勺子把儿形象地指导学生写好“走之底”,那一刻,贾老师就是语文;史春妍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包子”一词,再巧妙地出示“包包子”一词,紧接着提出问题“这两个‘包’意思一样吗?”,那一刻,史春妍老师就是语文……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掷地有声的10个字,对一名语文老师来讲,首先意味着“目中有人”。这人,是学生,是学生的生命成长。时下,太多的课堂上,老师“目中有课却无人”,老师在意的是自己的课堂呈现效果,忽视的是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当贾志敏老师捧出40年前的学生作业本时,他捧出的哪里是作业本,分明是一个孩童的生命成长;当贾志敏老师一次次叫孩子们走上讲台读书时,当他一遍遍真诚而明确地告诉孩子们“你读得不好”时,即便没有绚丽的课件,没有巧妙的设计,没有高明的评价,这课堂却充满着孩童的生趣,充满着课堂的本真。我想,这大约就是“目中有人”吧!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掷地有声的10个字,对一名语文老师来讲,还意味着“深入浅出”。深,是自己的底子夠深,语言基本功够深,文学修养够深,教育教学理念够深;浅,是课堂呈现够浅,能把自己对教育、对教学、对教材深入骨髓的理解以儿童的形式、儿童的语言、儿童的认知浅显地、生动地、有趣地呈现出来。贾志敏老师一遍遍领着学生读课题,读到不拖腔、不顿读,读得有节奏、有韵味,他把“语感”二字藏在最简单的读课题里;赵昭老师用两幅图呈现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把词语意思的细微差别用“图”形象地呈现出来;史春妍老师出示象形文字“包”,让孩子们猜一猜,这一猜把知识、趣味、文化、情感都猜出来了。我想,这大约就是“深入浅出”吧!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掷地有声的10个字,对一名语文老师来讲,还意味着“勇敢地退,适时地进”。杨再隋教授说:一节好课是这样的,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只看见学生在阅读、思考、表达,或者争论。这一退一进,尽显的是教师的功底。
记得王崧舟老师执教《荷花》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呢?”这一问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台下听课的我们分明能看到学生的思维在流动、思考在文本中游走。我想,这大约就是“勇敢地退”吧,可这一退只伴随老师对语言奥妙的了悟行走!
记得薛法根老师上《匆匆》一课时的情景,老师请同学们仿照《匆匆》一课的语言描写,说一说自己的时间是怎样匆匆而过的,一个男孩站起来说“读书时,日子从翻动的书页中过去”,薛法根老师指导“改变一下翻动的位置”,男孩略一思索道“日子从书页中翻动过去”,语序一调整,意境完全不一样了。台下听课的我,不觉击掌叫好。我想,这大约就是“适时地进”吧,可这一进只伴随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发生。
返程的列车上,眼前浮现的是贾志敏老师倾情课堂的赤诚,吴忠豪教授侃侃而谈的潇洒……一颗心,也一直放不下:有惶恐,有自省,有不安,有急迫。惶恐的是,语文教师、语文课堂对于孩子的一生太重要;自省的是自己对于语文教学认识还太粗浅;不安的是过往的那些课文解读、课堂呈现还有太多缺憾;急迫的是——我得赶紧赶回去,和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美好相遇。
因为,幸福,来自专业!
因为,我,也可以!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在台下听课时,一直在揣摩这句话:贾志敏老师手里高高举起一把勺子,用勺子把儿形象地指导学生写好“走之底”,那一刻,贾老师就是语文;史春妍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包子”一词,再巧妙地出示“包包子”一词,紧接着提出问题“这两个‘包’意思一样吗?”,那一刻,史春妍老师就是语文……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掷地有声的10个字,对一名语文老师来讲,首先意味着“目中有人”。这人,是学生,是学生的生命成长。时下,太多的课堂上,老师“目中有课却无人”,老师在意的是自己的课堂呈现效果,忽视的是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当贾志敏老师捧出40年前的学生作业本时,他捧出的哪里是作业本,分明是一个孩童的生命成长;当贾志敏老师一次次叫孩子们走上讲台读书时,当他一遍遍真诚而明确地告诉孩子们“你读得不好”时,即便没有绚丽的课件,没有巧妙的设计,没有高明的评价,这课堂却充满着孩童的生趣,充满着课堂的本真。我想,这大约就是“目中有人”吧!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掷地有声的10个字,对一名语文老师来讲,还意味着“深入浅出”。深,是自己的底子夠深,语言基本功够深,文学修养够深,教育教学理念够深;浅,是课堂呈现够浅,能把自己对教育、对教学、对教材深入骨髓的理解以儿童的形式、儿童的语言、儿童的认知浅显地、生动地、有趣地呈现出来。贾志敏老师一遍遍领着学生读课题,读到不拖腔、不顿读,读得有节奏、有韵味,他把“语感”二字藏在最简单的读课题里;赵昭老师用两幅图呈现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把词语意思的细微差别用“图”形象地呈现出来;史春妍老师出示象形文字“包”,让孩子们猜一猜,这一猜把知识、趣味、文化、情感都猜出来了。我想,这大约就是“深入浅出”吧!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掷地有声的10个字,对一名语文老师来讲,还意味着“勇敢地退,适时地进”。杨再隋教授说:一节好课是这样的,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只看见学生在阅读、思考、表达,或者争论。这一退一进,尽显的是教师的功底。
记得王崧舟老师执教《荷花》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呢?”这一问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台下听课的我们分明能看到学生的思维在流动、思考在文本中游走。我想,这大约就是“勇敢地退”吧,可这一退只伴随老师对语言奥妙的了悟行走!
记得薛法根老师上《匆匆》一课时的情景,老师请同学们仿照《匆匆》一课的语言描写,说一说自己的时间是怎样匆匆而过的,一个男孩站起来说“读书时,日子从翻动的书页中过去”,薛法根老师指导“改变一下翻动的位置”,男孩略一思索道“日子从书页中翻动过去”,语序一调整,意境完全不一样了。台下听课的我,不觉击掌叫好。我想,这大约就是“适时地进”吧,可这一进只伴随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发生。
返程的列车上,眼前浮现的是贾志敏老师倾情课堂的赤诚,吴忠豪教授侃侃而谈的潇洒……一颗心,也一直放不下:有惶恐,有自省,有不安,有急迫。惶恐的是,语文教师、语文课堂对于孩子的一生太重要;自省的是自己对于语文教学认识还太粗浅;不安的是过往的那些课文解读、课堂呈现还有太多缺憾;急迫的是——我得赶紧赶回去,和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美好相遇。
因为,幸福,来自专业!
因为,我,也可以!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