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媒介化社会中,人们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平台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越来越强。青少年作为主动、积极的受众,他们与成年人交流、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也很强烈。然而,青少年很难有机会参与到公共、政治事务中去,主流媒体营造出来的青少年刻板形象更多的是受害者、罪犯、网络痴迷者、天才或竞赛获奖者,我们很难看到青少年在主流媒体上评论政治、社会事务,多元化的青少年形象只出现在青少年专门的刊物上。
青少年研究者在《媒介化的青少年文化(Mediated Youth Cultures)》中谈到,诸如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媒介的使用以及音乐、文本和图像等多渠道的表达方式,已经融入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了。尤其是在青少年最喜欢的网络媒体中,他们可以通过制作媒介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因此,媒介产品的制作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将媒介由娱乐工具转化为公民参与的渠道,还可以通过传媒教育扩展青少年的公民参与渠道,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公民素养与公民意识。
但是,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参与在青少年文化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重视,现有的培训多关注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能力,而不是青少年使用媒介制作的内容和用途。芬兰赫尔辛基青少年部门与青少年媒体中心(Youth Media Centre)合作建立了“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Youth Voice Editorial Board)”,培养30余名13到18岁的青少年在专家的指导下制作文字、视频和图片新闻,为芬兰各主流媒体提供他们的新闻作品。结果显示青少年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民意识与公民参与能力,继而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该项目丰富了青少年在主流媒体中的多元化形象,培养了青少年积极有序的网络参与以及传统的公民参与,增加了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跨代交流。
一、芬兰的青少年公民参与和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欧洲委员会的青少年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芬兰当局自此开始关注公民素养,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相继支持几项提高公民参与行为的方案。国家和地方的青少年政策制定者及专家经过一系列的项目试验,发现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提高公民素养和公民参与能力。在“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的案例中,媒介不再只是专家与青少年交流讨论的工具,这一项目主要关注如何在主流媒介产品中加入青少年的视角。
在芬兰,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来自于各种领域:学校、青少年机构、图书馆、文化组织如媒介和电影中心,以及地方和国家政府的管理者。1958年,芬兰建立了第一个传媒教育机构“电影和电视教育中心(Film and Television Education Centre)”(现在叫Metka媒体中心)。2005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者和其他专家建立了国家中心来推动各领域专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合作,因而,芬兰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05年法律和司法部门的一项国家级调查显示,芬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持续的项目定位和稳定的资金。也就是说,实施媒介素养的项目一结束,其所得成果就有可能就付诸东流。此外,媒介素养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当前这一领域的发展主要来自各个领域的个人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和媒体教学很难在繁琐的正规学校体系中有所建树,主要在社会其他领域发展。
二、“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的项目案例
2005年,为了改变主流媒体营造的青少年刻板印象,“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在芬兰赫尔辛基的青少年之声运动的呼声中建立,强调培养公共层面的公民意识和集体行为,是一项青少年专业化工作的业余志愿活动。该项目由一群青少年在媒介专家、青少年专家和工作者的指导下,制作新闻和采访素材,为赫尔辛基的主要国家报纸、YLE广播公司旗下的国家电视频道和最受欢迎的芬兰青少年在线图片库IRC—Gallery提供自己的媒介作品。[1]
“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的志愿参与学生约有30人,年龄从13到18岁不等,并配有3名青少年工作者。该研究对参与的青少年、工作者与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文档分析、活动记录和定期访谈,搜集的资料包括访谈、项目备忘、研究员对青少年的咨询备忘以及制作者和青少年之间的在线联络。
参与的青少年可以按照兴趣,选择不同的工作组。如电视组、报纸编辑组以及负责策划和实施在线“盖洛普民意测验”的IRC—Gallery组。青少年专家为青少年的媒介产品制作搭建了项目框架,每周组织头脑风暴、面对面会议和创意工作坊。从一开始,青少年参与者就民主选举了自己的委员会董事会,由青少年董事会决定自己的项目方向。此外,董事会的青年成员也会与主流媒体的代表商议他们制作产品的空间与形式。
而此项目最具创新的一点在于委员会从实施之初就把主流媒体出版物与青少年的编辑和媒体实践教学联系在一起。因为以前此类的项目很少结合新闻实践,就算结合新闻,也只是把重心放在青少年媒体出版物上,还没有尝试让青少年在主流媒体中发出声音。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因为它推动的不仅是青少年的媒介制作,更是他们在公共事务上的公民参与意识以及跨代交际的能力,对青少年公民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委员会的青少年工作者认为,“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是高于其他青少年项目的,他们不仅关注使用媒介的能力,更加关注媒介内容和如何改变媒介。
三、通过媒介制作推进青少年公民参与
青少年一出生就迈入了数字媒体时代,但是当代的青少年更多的是把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媒介作为娱乐工具,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瘾、游戏迷、手机控等青少年问题,让家长和青少年专家把媒介当做洪水猛兽。但是,在当今社会,离开媒介是难以生存的,我们不能逼迫青少年放弃使用媒介,因为这是他们的权利,但是我们可以让青少年把网络当做公民参与的工具,而不是娱乐工具,将网络媒体融入到公民教育当中。
在“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的个案中,青少年作为活泼、积极参与的受众,与公众分享和交流信息与想法,作为消费者来体验媒介。因此我们可以把媒介参与行为定义为积极的、个人与媒体之间的内部互动,例如在看真人秀的时候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是通过提供的各种沟通方式,如投票来参与节目。
青少年如何培养他们的公民身份?Peter Dahlgren认为,不能在单独政治社会中谈公民能力,公民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公民全面的发展。因此,“公民社会中非政治的情况可以影响人们参与和处理政治问题”。公民如何自我建构,如何掌握媒介话语权,这些问题已经提上了芬兰政府的议程。Dahlgren(2006)在讨论“公民文化”的概念时,认为可以在媒介化社会形成公民意识。这一观点并没有注重政治意义中的公民意识,而是突出了公民在沟通行为中的意义、做法和身份。[2]
在推动青少年公民参与中什么是重要的呢?最重要的似乎是为青少年营造一种社会影响力的感觉,在互联网和媒介化社会中构建青少年的公民身份。Hannah Arendt认为媒体的宣传应该是多元化的。[3]根据这一观点,诸如青少年之类的边缘群体需要公共平台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很难参与到跨代的公共媒体中,然而让成年人聆听他们的想法,让青少年感受到自己对社会能作出贡献,能有影响力,这对于激发青少年公民意识与公民参与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通过制作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媒介产品,继而产生对社会事务有话语权、有影响力、有贡献的体验。
研究员Peter Levine提出“建立受众策略”:这似乎是当今公民媒介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为青少年受众提供自己的媒介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有成年的受众,需要与成年人讨论,需要在公共事务上具有话语权。[4]举个例子,现在的青少年都比较乐于使用、分享和参与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等社区在线,而青少年在其中的参与行为都对他们的公民参与行为和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芬兰“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为青少年提供了主流媒体的平台,让他们不仅参与到与他们利益切身相关的当地事务中,更参加到国家层面的社会、政治事务中。因此,此次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为青少年公民文化的发展、公民素养的培养和互动、多元化的媒介出版物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项目运行中,当地的教育者和青少年专家开始重新学习、利用媒介,提高了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同时,教育人士与媒体人士通力合作,让媒介专家和教育专家真正融合在一起,为媒介素养教育贡献更多的力量,让学校和青少年机构能够在青少年媒介产品制作的项目中合作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Kotilainen,S. Promoting Youth Civic Participation with Media Production: The Case of Youth Voice Editorial Board[A]. Mapping Media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World:Visions,Programmes and Challenges[C]. New York:United Nations Alliance of Civilizations,UNESCO, European Commission Grupo Comunicar,2009.
[2]Dahlgren,P.
青少年研究者在《媒介化的青少年文化(Mediated Youth Cultures)》中谈到,诸如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媒介的使用以及音乐、文本和图像等多渠道的表达方式,已经融入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了。尤其是在青少年最喜欢的网络媒体中,他们可以通过制作媒介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因此,媒介产品的制作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将媒介由娱乐工具转化为公民参与的渠道,还可以通过传媒教育扩展青少年的公民参与渠道,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公民素养与公民意识。
但是,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参与在青少年文化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重视,现有的培训多关注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能力,而不是青少年使用媒介制作的内容和用途。芬兰赫尔辛基青少年部门与青少年媒体中心(Youth Media Centre)合作建立了“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Youth Voice Editorial Board)”,培养30余名13到18岁的青少年在专家的指导下制作文字、视频和图片新闻,为芬兰各主流媒体提供他们的新闻作品。结果显示青少年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民意识与公民参与能力,继而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该项目丰富了青少年在主流媒体中的多元化形象,培养了青少年积极有序的网络参与以及传统的公民参与,增加了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跨代交流。
一、芬兰的青少年公民参与和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欧洲委员会的青少年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芬兰当局自此开始关注公民素养,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相继支持几项提高公民参与行为的方案。国家和地方的青少年政策制定者及专家经过一系列的项目试验,发现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提高公民素养和公民参与能力。在“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的案例中,媒介不再只是专家与青少年交流讨论的工具,这一项目主要关注如何在主流媒介产品中加入青少年的视角。
在芬兰,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来自于各种领域:学校、青少年机构、图书馆、文化组织如媒介和电影中心,以及地方和国家政府的管理者。1958年,芬兰建立了第一个传媒教育机构“电影和电视教育中心(Film and Television Education Centre)”(现在叫Metka媒体中心)。2005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者和其他专家建立了国家中心来推动各领域专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合作,因而,芬兰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05年法律和司法部门的一项国家级调查显示,芬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持续的项目定位和稳定的资金。也就是说,实施媒介素养的项目一结束,其所得成果就有可能就付诸东流。此外,媒介素养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当前这一领域的发展主要来自各个领域的个人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和媒体教学很难在繁琐的正规学校体系中有所建树,主要在社会其他领域发展。
二、“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的项目案例
2005年,为了改变主流媒体营造的青少年刻板印象,“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在芬兰赫尔辛基的青少年之声运动的呼声中建立,强调培养公共层面的公民意识和集体行为,是一项青少年专业化工作的业余志愿活动。该项目由一群青少年在媒介专家、青少年专家和工作者的指导下,制作新闻和采访素材,为赫尔辛基的主要国家报纸、YLE广播公司旗下的国家电视频道和最受欢迎的芬兰青少年在线图片库IRC—Gallery提供自己的媒介作品。[1]
“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的志愿参与学生约有30人,年龄从13到18岁不等,并配有3名青少年工作者。该研究对参与的青少年、工作者与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文档分析、活动记录和定期访谈,搜集的资料包括访谈、项目备忘、研究员对青少年的咨询备忘以及制作者和青少年之间的在线联络。
参与的青少年可以按照兴趣,选择不同的工作组。如电视组、报纸编辑组以及负责策划和实施在线“盖洛普民意测验”的IRC—Gallery组。青少年专家为青少年的媒介产品制作搭建了项目框架,每周组织头脑风暴、面对面会议和创意工作坊。从一开始,青少年参与者就民主选举了自己的委员会董事会,由青少年董事会决定自己的项目方向。此外,董事会的青年成员也会与主流媒体的代表商议他们制作产品的空间与形式。
而此项目最具创新的一点在于委员会从实施之初就把主流媒体出版物与青少年的编辑和媒体实践教学联系在一起。因为以前此类的项目很少结合新闻实践,就算结合新闻,也只是把重心放在青少年媒体出版物上,还没有尝试让青少年在主流媒体中发出声音。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因为它推动的不仅是青少年的媒介制作,更是他们在公共事务上的公民参与意识以及跨代交际的能力,对青少年公民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委员会的青少年工作者认为,“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是高于其他青少年项目的,他们不仅关注使用媒介的能力,更加关注媒介内容和如何改变媒介。
三、通过媒介制作推进青少年公民参与
青少年一出生就迈入了数字媒体时代,但是当代的青少年更多的是把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媒介作为娱乐工具,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瘾、游戏迷、手机控等青少年问题,让家长和青少年专家把媒介当做洪水猛兽。但是,在当今社会,离开媒介是难以生存的,我们不能逼迫青少年放弃使用媒介,因为这是他们的权利,但是我们可以让青少年把网络当做公民参与的工具,而不是娱乐工具,将网络媒体融入到公民教育当中。
在“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的个案中,青少年作为活泼、积极参与的受众,与公众分享和交流信息与想法,作为消费者来体验媒介。因此我们可以把媒介参与行为定义为积极的、个人与媒体之间的内部互动,例如在看真人秀的时候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是通过提供的各种沟通方式,如投票来参与节目。
青少年如何培养他们的公民身份?Peter Dahlgren认为,不能在单独政治社会中谈公民能力,公民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公民全面的发展。因此,“公民社会中非政治的情况可以影响人们参与和处理政治问题”。公民如何自我建构,如何掌握媒介话语权,这些问题已经提上了芬兰政府的议程。Dahlgren(2006)在讨论“公民文化”的概念时,认为可以在媒介化社会形成公民意识。这一观点并没有注重政治意义中的公民意识,而是突出了公民在沟通行为中的意义、做法和身份。[2]
在推动青少年公民参与中什么是重要的呢?最重要的似乎是为青少年营造一种社会影响力的感觉,在互联网和媒介化社会中构建青少年的公民身份。Hannah Arendt认为媒体的宣传应该是多元化的。[3]根据这一观点,诸如青少年之类的边缘群体需要公共平台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很难参与到跨代的公共媒体中,然而让成年人聆听他们的想法,让青少年感受到自己对社会能作出贡献,能有影响力,这对于激发青少年公民意识与公民参与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通过制作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媒介产品,继而产生对社会事务有话语权、有影响力、有贡献的体验。
研究员Peter Levine提出“建立受众策略”:这似乎是当今公民媒介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为青少年受众提供自己的媒介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有成年的受众,需要与成年人讨论,需要在公共事务上具有话语权。[4]举个例子,现在的青少年都比较乐于使用、分享和参与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等社区在线,而青少年在其中的参与行为都对他们的公民参与行为和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芬兰“青少年之声编辑委员会”为青少年提供了主流媒体的平台,让他们不仅参与到与他们利益切身相关的当地事务中,更参加到国家层面的社会、政治事务中。因此,此次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为青少年公民文化的发展、公民素养的培养和互动、多元化的媒介出版物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项目运行中,当地的教育者和青少年专家开始重新学习、利用媒介,提高了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同时,教育人士与媒体人士通力合作,让媒介专家和教育专家真正融合在一起,为媒介素养教育贡献更多的力量,让学校和青少年机构能够在青少年媒介产品制作的项目中合作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Kotilainen,S. Promoting Youth Civic Participation with Media Production: The Case of Youth Voice Editorial Board[A]. Mapping Media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World:Visions,Programmes and Challenges[C]. New York:United Nations Alliance of Civilizations,UNESCO, European Commission Grupo Comunicar,2009.
[2]Dahlgre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