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精神病院里的诗人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s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当“非非主义”诗派以叛逆的姿态召唤诗歌的独立与自由时,小安在安静地写诗。彼时,与“非非主义”发起人杨黎的爱情为她的诗歌带来新鲜的血液,此后的生命里,生活就是诗,诗就是生活。
  八十年代,小安从军医大学毕业,进入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做护士。四医院是众所周知的精神病院,却是小安眼中一所普通的医院。此后三十年,她与精神病人打交道,参与孤独世界里的悲欢离合,也记录他们的精神印记。
  在小安的诗中,精神病人是关照的主体,因为太熟悉了,自然而然就写出来了。诗人在安静地叙述,精神病人在自由地宣泄,于是,真实、单纯、温暖成为小安精神病人题材作品的主线,也成就了小安独立、自由的存在。
  安护士的生活
  诗人小安是一名护士,她的一天不是伴随着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而起,不是沉醉于晨读爱伦·坡,而是从护理精神病人开始。每天给疯子量体温,喂他们吃药,带他们放风,舒缓他们的情绪,甚至在打架时要挺身而出,保护疯子的安全。
  精神病人的世界是多样的,在痛苦背后迸发着生命的激情。疯子们来自不同维度的界域,有国家安全局特工、基督徒、犹太人、玉皇大帝……与疯子的对话也成为小安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些不被认可的孤独、无以名状的苦闷、无处归宿的失落,都在每一天重复上演,演绎着人性世界的真实。
  王大立端着一团空气,邀请小安踢足球,问球在哪里,答曰踢地球。有一个女人喜欢在春天的时候坐在阳台上没日没夜地唱歌,没完没了地吃药。有一天她睡醒了,很苦恼地对小安说:“安安,你看啊,这个药,它不要我唱歌,却让我长乳房,这样,疯了一般地长,我的乳房可怎么办啊?”有一个胖妹说:“安安,孤儿院的孩子姓什么?”小安答:“姓中。”胖妹说:“错!他们姓天,因为他们正从天生下来呢,你看,他们成群结队从天生下来了,他们好幸福。”
  精神病人通常在某个精神角落里走不出去,因此是孤独地存在、封闭式沟通。对小安来说,组织疯子参加集体活动是另一种生命体验,疯子们因期待和喜悦而自觉有序地遵守纪律,甚至团结互助,达成共同的目标。比如出门看电影,疯子们在护士的带领下,抽着烟,牵着手,表现出无法抑制的兴奋和躁动,而后依旧排着队乖乖回到医院去。甚至在汶川地震中,疯子们居然表现出惊人的冷静和镇定,严格遵守着秩序,与外界的恐慌失措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四医院里,小安带着疯子们在花园里转来转去,经常胡乱甩腿甩胳膊,还旁若无人地练瑜伽、唱歌、跳舞,以消磨时间。生活的无助与生命的沉沦在疯人院里真切地上演,面对真实与虚幻交错的世界,小安觉得和疯子们交流是快乐的。因为,在疯人院里,一切都是正常的、真实的。
  安护士的小说
  小说《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以四医院里的精神病人为写作对象,一贯简单、平实的语言,一贯轻快、灵动的诗情,平静地描述疯人病院里的世界。这小说里有小安永葆了半生的朴素之心,能简约而不乏味,能淡然而卓尔不群,留白处自有五味杂陈之感,疏离间自有一份亲切温暖。
  在这个奇异的世界里,“国王”、“上帝”、“玉皇大帝”、“委员长”、“国家安全局卧底”平行在一个时空里,他们在彼此交错的幻想世界里游行。“他们对于自己的假想身份,他们坚信那是真的。真的玉皇大帝,真的基督徒,真的总统将军,和真的一模一样。在这个身份里面,自然就很快乐啦。当然也有罪人,那个就很痛苦,每天忏悔,愁眉苦脸。”
  护士小情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偷空对“皇帝”进行了采访。小情问:“你住在精神病院里,怎么管理你的国家?”“皇帝”:“我早就制定了一套方针,通过秘密人传输出去,国家的经济、政治,一直用的是我这一套。”小情:“秘密人是谁?”“皇帝”:“秘密人肯定是秘密,这个不能告诉你,不过可以给你说一点,其中有电子人和外星人。”
  “他们的生活,除了痛苦就是痛苦。谁愿意成为一个精神病人?我经常想,谁安排他们成为精神病人?哪有什么对痛苦的遗忘,对本我的解放,他们每天都使劲扔掉那些幻觉妄想,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简直如魔鬼附身,我们看着,但无能为力。我的文字,那只是一种虚幻的东西,而且不想表达什么,也不能表达。”
  对于精神病人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读者自然是觉得奇妙,而长年工作,使得小安早已习惯了和这些具有奇妙想法的病人嬉笑怒骂。因为在小安看来,和其他所谓的正常人比较起来,和精神病人相处更单纯,也更快乐。
  小安的小说没有技巧,自然而入,自然而收。可以让读者心悦诚服的是,她的小说不是“做”出来的,是心头“流”出来的,承载着她日常经验里的快乐和悲伤。
  安护士的诗歌
  早在八十年代,小安在军医大学的诗社里开始练习写诗,因为不羁的冲动和浪漫的爱情,小安开始她的写诗生涯。最初对诗歌的理解是发自心底的喜欢和勇敢的尝试,以单纯、明快的意象勾勒她心中的理想世界,温柔地、幸福地写出美丽的诗章,比如《站高一些》:“你要做站在云上的那一个人/站在太阳和月亮之间/做最明亮的那一个人/你要做浑身爬满雨水的鸟/ 你说雨啊/落在我头上更多些/你要做一回松树/再做一回银杏/蚂蚁和鱼都在地上爬/你要做抓着花瓣的那一只手/你要彻底消磨一整天/做那个最凶狠的人”
  她的诗歌单纯、自然而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常常带给读者天然干净的阅读享受。然而,诗情是与生俱来的,就像韩东所说:“写诗或者写作在小安那里是一种与她的内在生命密切相关而与外在生活有遥远距离的东西”。如果诗人小安没有去精神病院工作,而去做了动物园管理员,她大概写的就是《我们这儿是动物园》了,写作是性情使然,与工作无关,与身份无关。
  对自己的作品,小安说:“我写得比较懒散,可以说一点都不专业。这个世界上,古今中外,有太多伟大的作家,他们太伟大了,没法想想他们怎么写得那么好,就像我永远没法想象精神病人的脑袋。那些名字,李白,杜甫,王维,博尔赫斯,海明威,爱伦·坡。呵呵,太多了。中国当代也有许多了不起的诗人,他们比我写得好。”   对小安来说,她更喜欢诗人这个身份。当她还是个青年诗人的时候,坐着火车,从重庆来到成都,和一个诗人结婚。即便很多年以后,与子偕老成为遥不可及的诗篇,斯人已去,单身的小安依然以她的方式崇拜着诗歌。很多老朋友都记得,小安年轻时经常嚷嚷着:“写诗好高兴好幸福呦!”
  “诗太美好了。我工作,我生活,我写诗,就是这样。我的同事知道我写诗和小说,他们还是认为这是了不起的事情,不是说我有多么了不起,是写作本身了不起。有人喜欢,我写,没人喜欢,我还是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一如她的生活,她的诗,她的人。
  安护士漫游精神病院
  一个诗人,隐藏着灵魂深处的秘密,他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品质都赫然烙印在他的文字里。小安所体验到的孤独与苍凉既来自精神病人,也来源于自己,关照精神病人的同时也是在体验患病,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漫游。正是这种审美视域,使得小安的文字简单干净,直指人心。
  “我是坐火车来的,来结婚。三天后,我去城西的精神病院上班,那一带全是农田,油菜花,麦子,豌豆……就在精神病院的黄色围墙外疯狂地开花,结果。……我就进了精神病院,而且听见了歌声。原来他们在开诗歌朗诵会,在花园的中间,所有人都穿着白衣服,坐在小板凳上。”这描述出来的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哪里是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漫游的日子里,快乐自是不言而喻,而死亡也是常常发生。丽九是一个爱唱歌的疯子,后来跳河死了。“那条河叫青衣江,那么现在,她应该住在青衣江里,她终于从我的心里搬出来了。青衣江当然很好,而且还可以一路唱着歌,跑到大海里去,变成一条美人鱼什么的。”
  小安喜欢用轻描淡写的口吻描述疯子的死亡,用美丽的文字结束他们在故事中的出场,是对痛苦的解脱,是对幻觉的反抗,也是对自由的承诺。对小安来说,精神病人只是病人,不去做任何伦理上的评判。而当诗人与护士的身份发生重叠,病人便成为关照的对象,精神病人的世界则成为小安眼中特殊的存在。
  在精神病院工作其间,小安也曾短暂做过几个月的编辑,然而最终回到医院,继续做她的安护士。小安说:“我做了30年的精神科护士,我很热爱我的工作,我会当护士到退休。工作和写作,还是分开比较好。”
  小安的文字中有种特别的东西在吸引读者,喜欢她的人常常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润。她从不在喧嚣和繁华处逗留,尘世三十年,她一直在诗歌里,从未走远。当曾经执手相约的诗人淡出她的世界,小安依然保持着最初写诗的幸福和感动。于读者而言,“她就像一个秉承某种将要失传的古老秘密的人。”写出来,便是财富。
其他文献
大约1980年代,住家对街小巷内有家冰果室。军绿色的刨冰机,冰块在钻刀下高速旋转着,只约几秒钟,冰花一碗堆如小丘高,老板娘一大匙接着一大匙挖着各式配料,花豆、粉圆、粉粿、绿豆、红豆、芒果,五颜六色;豪爽淋上两大匙糖水与果酱,刨冰的沁凉瞬间隔绝夏季一波波热浪,在小巷里以嘉年华会的色彩宣告夏季来临。曾几何时,西式、日式冰品大举登台,人们喜爱日本的宇治抹茶雪糕,喜欢有着各式变化、夸张华丽的Cold St
期刊
不论是令人心碎的《萤火之森》也好,还是大热的“部长”和小萤恩恩爱爱的日剧《萤之光》也好,更不用说高畑勋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感人至深的《萤火虫之墓》。在海的那边,人们对萤火虫的关注以及倾注的感情,都更热烈也更深切。萤火虫这种微弱而又美丽的小生灵,在带给人希望的同时也让人绝望。  小的时候去过乡间农田,和农村的小姑娘一起拔了萝卜、拽了生菜,仰着脖子,看了一夜漫天星宿,却没见到一只萤火虫。告别了那个夜晚
期刊
近几年,每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召开记者会,在会上赠予来宾的礼品书中,总少不了集团旗下的上海浦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浦睿文化)的图书产品。这家于2011年11月成立的图书出版公司,凭借着自己对细节的专注和打磨,在集团旗下的众多强社中脱颖而出,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小而美”的出版路线。  专注对细节的雕琢  浦睿文化的前身是上海世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由浦睿文化总经理陈垦于2006年创办的。早在
期刊
九云梦  作者:金万重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天竺高僧六观大师弟子性真机缘巧合之下与卫夫人座下八位仙女相逢而生思凡之心,投胎为唐朝淮南道杨处士之子杨少游,杨少游考取状元,位尊丞相,生六男二女,皆光耀门楣。晚年致仕就闲,方知一世荣华皆为师父法力幻化而出的黄粱一梦。  勾阑醉——戏话·戏画  作者:沐斋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整本书均为由戏而生发对历史、文化、艺术和现实生活的感慨,视野
期刊
哲学家波普尔在《历史主义贫困论》里用了一整本书来说明历史决定论是行不通的,他认为人类知识的增长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而人类是不可能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预先知道自己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认为历史会按照一定规律达到一个必然结果的论断都是错误的,进一步说任何历史预言都不可能存在。  纳特·西尔弗在《信号与噪声》一书中也认为,预言是行不通的,但是预测和预言是不一样的,后者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人们正在各
期刊
原点出版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隶属于台湾大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的出版品牌。出版社以出版视觉、艺术、摄影、家居美学等题材书籍见长,后涉猎居家风格等,致力于突破性的创新提案,并执着于“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美好的生活提案”的理念,从创立至今已形成了清晰而典型的小众精品路线。  原点现任总编辑葛雅茜喜好艺术,对图像情有独钟。在创立原点之前,她曾任职于《雄狮美术》,这是一本在台湾美术界颇有影响的专业杂志,也出版
期刊
我们的生活从不欠缺爱情,却永远独独少了某一种。就像是,爱情小说千万种,有人对独眼的小说怀有万分钟情,沉溺其中。  情感,一直是独眼擅长书写的部分。  独眼忆起上初中时写周记,因为无事可写便随意胡诌了一个母子的情感故事,这篇周记被老师拿到课堂朗读,并且感动到哭。而较为正式的写作,是在1998年上大学之后,独眼开始在网络上发表作品;2003年起在水木清华BBS连载小说,这些文字于2005年被世纪文景的
期刊
舒羽的第一本随笔集《流水》,是又一个小小的文本奇迹。说“又”,是因为三年前读到她的第一本诗集时,就曾有过类似的感叹。这些年一出手就写得像模像样的大有人在,但一出手就能像舒羽那样由心及手,由语言及神情,都直指诗艺根本的,到底是凤毛麟角。这两年听说舒羽在大写散文,不免就想,一个能把诗写成那样的人,散文随笔必也差不了。但读了《流水》,我不得不说,其品质之超卓仍大出我预期,想不称奇都难。  奇在哪里呢?奇
期刊
“可以吃饭喽!”专注于翻阅书籍时,从没有想过,会有书店的店员前来善意地提醒用餐时间到了。毗邻台中教育大学,匿身于台中市民权路旁的巷弄中,鱼丽其实是一家复合了餐厅“鱼丽共同厨房”的书店,既执着于功夫菜厨艺的制作传承,亦在酒足饭饱的口腹之欲外丰富精神粮食。  鱼丽有句漂亮的开业标语,“住家附近要有什么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们的答案是:一间书店和一家好馆子。”入口门把以甲骨文刻有娟秀古朴的“鱼丽”二字,
期刊
直到长大后自己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的听众/学生说话时,才赫然发现,原来从台上往下看,每一个人在做什么,其实都一目了然。  学生时代,自以为高明地躲在课本背后、桌子底下偷偷摸摸地做一些上课不能做的事情(如吃零食、写/传纸条),老师都看得到(甚至有热心的同学下课后跑去跟老师报告),也都很清楚我们在搞什么鬼,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某种程度内默许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  雍·卡拉森的《这不是我的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