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钟书把中西两大文化系统纳入到自己的视野来研究分析,通过中西同异比较,来最大限度的洞察心性灵魂的奥秘,建造个人的文化艺术世界。钱钟书明显不同于中国文化本位论式的中西比较观,从而逃出了“中体西用”或是“西体中用”的怪圈,而无论是东方西方,古代现代,尽可为我所用,一切中西方的文化要素都是用来阐述自我发现的工具,是用来开拓自我艺术王国和文化帝国的材料。
许多研究者认为,英国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不可否认,就中国现代散文的整体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只是这里所说的中国现代散文,还应该包括现代随笔。倘若用这种定论来考察钱钟书的随笔集,却对不上号。这是因为钱钟书曾经师承于法国老师,这在中国现代散文作家和随笔作家中无疑是个特例。可以说,钱钟书所走的是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
情迷法兰西
1935年,钱钟书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了两年英国文学后,又于1937年到法国巴黎大学从事法国文学的研究。3年的国外留学经历不仅加深了钱钟书对欧洲文学和文化的理解,而且还使得钱钟书对英国、法国的文学和文化尤为精通。
法兰西民族心智的活泼、性格的开朗,与青年钱钟书的顽童天性颇为相通。他对法国文学和文化的热爱,也为法国人引为知己。钱钟书逝世后,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发唁电称:“法国深知这位20世纪的文豪对法国所做的贡献,自30年代钱钟书先生就读巴黎大学时,他就一直为法国文化带来荣誉,并让读者分享他对法国作家和哲学家的热爱。”
钱钟书喜爱的法国作家和哲学家有拉伯雷、蒙田、伏尔泰、普鲁斯特等。拉伯雷,这位法兰西喜剧天才在《巨人传》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开启了钱钟书对法国式戏谑的喜爱和借鉴。蒙田所开创的哲学随笔,更是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师法的蓝本。伏尔泰哲理小说用戏谑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在影射和讽刺中阐释深刻的哲理,为钱钟书打开了一个智慧的天地。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对《围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曾经,清华园中钱钟书的顽童性格,常常表现为横扫一切的狂气,那么,经过光华大学的教职和海外留学的游历,特别是法国文学和文化那种深入心灵地熏陶,使钱钟书很快就掌握了这种从高处俯视和戏弄丑恶的智者风范。智者的冷眼和嘲讽,代替了狂生的自傲和蔑视。是法国文学和文化,教会了钱钟书理解和掌握随笔喜剧艺术的高雅和精妙。
总之,法国文学和文化对钱钟书随笔创作的影响是综合性的。是法国文化更快地促使钱钟书成为一个智者,其次是法国文学帮助钱钟书学会了智者的戏谑。如果说,蒙田教会钱钟书运用渊博的学识进行思辨,那么,拉伯雷和伏尔泰则启示他以一种戏谑的智慧来思辨。经过法国文学和文化的激活与点化,钱钟书的天才戏谑才得以完成。
思辨的文体
早在清华读书期间,钱钟书就尝试写作随笔。1933年发表的《谈俗气》,是采用论文体的思辨方法,对“俗气”作层层深入的辨析和界定。虽然也是在知识性的材料中思辨,但论辨中保持着一种初学者的循规蹈矩,缺少《写在人生边上》那种神采飞扬的戏谑和奇思妙想的理趣。然而作为大学生的处女作,已表现出丰富的学识和罕见的思辨力。
中国现代随笔作家群,基本上是由文人和学者组成,所以普遍缺少哲学思辨力。能称为智者的也许只有一个钱钟书。因为是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一下子把随笔的思辨力提升到一个高峰。更为难得的是,国人普遍认为中华民族不善于思辨,要提高中国人的思辨水平,只能向外国学习。但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不仅得益于以蒙田为代表的欧洲随笔思辨体,而且接通了中国文化的血脉。如果把《谈俗气》和《谈交友》,与《写在人生边上》相比,就会发现前者缺少后者的“戏谑思辨”。《写在人生边上》的文体,是钱钟书把欧洲随笔的思辨体、法国文学中的戏谑传统,与中国辩证法相结合,独创一种有自家面目的中国现代随笔思辨体。
中国文人历来喜爱《庄子》的瑰丽奇幻、恣肆汪洋,但钱钟书钟情的却是老子。晚年的钱钟书曾说:“我平生为学得益最多者,为老子和黑格尔之辩证法。”实际上,早在《写在人生边上》时期,钱钟书就已经掌握了以老子为核心的中国辩证法。中国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相互依存,并且相互转化。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奇妙的是,在钱钟书笔下,老子的辩证法与法国式的戏谑,成为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所谓“戏谑思辨”,常常是故意用一种把矛盾双方“颠倒”的方法,使之“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换言之,或用一种调侃、戏弄、嘲笑的方式,来表现庄严的真理;或以敬重、褒义的语调,来赞扬某种反面角色。钱钟书这种从高处俯视和玩弄对手的机智思辨,其目的是追求将矛盾双方“颠倒”之后,出现的喜剧性的错位和笑声。
钱钟书这种把老子辩证法,与法国文学戏谑手法相融合的“戏谑思辨”,构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喜剧思辨艺术。
钱钟书 1910~1998
原名仰先,字哲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取学位,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钱钟书把欧洲随笔的思辨体、法国文学中的戏谑传统,与中国辩证法相结合,独创一种有自家面目的中国现代随笔思辨体。
在位于无锡市的故居中,钱钟书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许多研究者认为,英国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不可否认,就中国现代散文的整体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只是这里所说的中国现代散文,还应该包括现代随笔。倘若用这种定论来考察钱钟书的随笔集,却对不上号。这是因为钱钟书曾经师承于法国老师,这在中国现代散文作家和随笔作家中无疑是个特例。可以说,钱钟书所走的是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
情迷法兰西
1935年,钱钟书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了两年英国文学后,又于1937年到法国巴黎大学从事法国文学的研究。3年的国外留学经历不仅加深了钱钟书对欧洲文学和文化的理解,而且还使得钱钟书对英国、法国的文学和文化尤为精通。
法兰西民族心智的活泼、性格的开朗,与青年钱钟书的顽童天性颇为相通。他对法国文学和文化的热爱,也为法国人引为知己。钱钟书逝世后,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发唁电称:“法国深知这位20世纪的文豪对法国所做的贡献,自30年代钱钟书先生就读巴黎大学时,他就一直为法国文化带来荣誉,并让读者分享他对法国作家和哲学家的热爱。”
钱钟书喜爱的法国作家和哲学家有拉伯雷、蒙田、伏尔泰、普鲁斯特等。拉伯雷,这位法兰西喜剧天才在《巨人传》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开启了钱钟书对法国式戏谑的喜爱和借鉴。蒙田所开创的哲学随笔,更是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师法的蓝本。伏尔泰哲理小说用戏谑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在影射和讽刺中阐释深刻的哲理,为钱钟书打开了一个智慧的天地。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对《围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曾经,清华园中钱钟书的顽童性格,常常表现为横扫一切的狂气,那么,经过光华大学的教职和海外留学的游历,特别是法国文学和文化那种深入心灵地熏陶,使钱钟书很快就掌握了这种从高处俯视和戏弄丑恶的智者风范。智者的冷眼和嘲讽,代替了狂生的自傲和蔑视。是法国文学和文化,教会了钱钟书理解和掌握随笔喜剧艺术的高雅和精妙。
总之,法国文学和文化对钱钟书随笔创作的影响是综合性的。是法国文化更快地促使钱钟书成为一个智者,其次是法国文学帮助钱钟书学会了智者的戏谑。如果说,蒙田教会钱钟书运用渊博的学识进行思辨,那么,拉伯雷和伏尔泰则启示他以一种戏谑的智慧来思辨。经过法国文学和文化的激活与点化,钱钟书的天才戏谑才得以完成。
思辨的文体
早在清华读书期间,钱钟书就尝试写作随笔。1933年发表的《谈俗气》,是采用论文体的思辨方法,对“俗气”作层层深入的辨析和界定。虽然也是在知识性的材料中思辨,但论辨中保持着一种初学者的循规蹈矩,缺少《写在人生边上》那种神采飞扬的戏谑和奇思妙想的理趣。然而作为大学生的处女作,已表现出丰富的学识和罕见的思辨力。
中国现代随笔作家群,基本上是由文人和学者组成,所以普遍缺少哲学思辨力。能称为智者的也许只有一个钱钟书。因为是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一下子把随笔的思辨力提升到一个高峰。更为难得的是,国人普遍认为中华民族不善于思辨,要提高中国人的思辨水平,只能向外国学习。但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不仅得益于以蒙田为代表的欧洲随笔思辨体,而且接通了中国文化的血脉。如果把《谈俗气》和《谈交友》,与《写在人生边上》相比,就会发现前者缺少后者的“戏谑思辨”。《写在人生边上》的文体,是钱钟书把欧洲随笔的思辨体、法国文学中的戏谑传统,与中国辩证法相结合,独创一种有自家面目的中国现代随笔思辨体。
中国文人历来喜爱《庄子》的瑰丽奇幻、恣肆汪洋,但钱钟书钟情的却是老子。晚年的钱钟书曾说:“我平生为学得益最多者,为老子和黑格尔之辩证法。”实际上,早在《写在人生边上》时期,钱钟书就已经掌握了以老子为核心的中国辩证法。中国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相互依存,并且相互转化。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奇妙的是,在钱钟书笔下,老子的辩证法与法国式的戏谑,成为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所谓“戏谑思辨”,常常是故意用一种把矛盾双方“颠倒”的方法,使之“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换言之,或用一种调侃、戏弄、嘲笑的方式,来表现庄严的真理;或以敬重、褒义的语调,来赞扬某种反面角色。钱钟书这种从高处俯视和玩弄对手的机智思辨,其目的是追求将矛盾双方“颠倒”之后,出现的喜剧性的错位和笑声。
钱钟书这种把老子辩证法,与法国文学戏谑手法相融合的“戏谑思辨”,构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喜剧思辨艺术。
钱钟书 1910~1998
原名仰先,字哲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取学位,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钱钟书把欧洲随笔的思辨体、法国文学中的戏谑传统,与中国辩证法相结合,独创一种有自家面目的中国现代随笔思辨体。
在位于无锡市的故居中,钱钟书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