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比较出新旧中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的区别,说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外交方针和外交原则;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简介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性质、主题及周恩来在会议上所起的作用;准确解释“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认同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具有高雅的风范,为国家赢得荣誉、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钦佩他的外交才能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出示近代中国三大不平等条约签字仪式图片,展示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及历史伤痛。然后出示新闻图片,展示当今我国外交方面的态度。最后出示问题:“看过上述画面和材料后,会产生哪些联想?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顺势导入:“通过上面两组材料对比,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在外交上历经屈辱与伤痛,但在今天我们国家已经崛起,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已经敢于在世界强国面前大声说不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话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师生互动,获取新知
教师先向学生概要介绍我国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结合以下材料和教材内容说一说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学生回答后,教师特殊强调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其建交的国家。教师出示中苏建交的图片,简要介绍当时情况。
教师接着指出虽然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我们并没有满足,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外交局面,使世界更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并与中国交往,我们又推出了一个新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在教材上做出标记。要求学生找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变化情况。
至此,教学内容的第一个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二子目是“万隆会议”。教师播放万隆会议音像资料,师生共同观看,然后再引导学生研读教材,标记有关万隆会议的知识点,同桌间讨论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部分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方针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教师向学生下发关于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补充发言稿节选。学生阅读材料,然后采取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得出结论。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在万隆会议上所起到的作用,出示一位美国记者说的一段话:“他的外交才能登峰造极,关键时刻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纠正了会议的航向,促使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的外交才能与魅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进而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三)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出示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体会?”学生汇报后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求同存异’包含了哪些道理?对现实社会有什么指导意义?”学生可能答出:求同存异的观点包含了宽容谦虚的美德,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风尚。最后,教师进行综述。
(一)教学目标:比较出新旧中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的区别,说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外交方针和外交原则;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简介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性质、主题及周恩来在会议上所起的作用;准确解释“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认同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具有高雅的风范,为国家赢得荣誉、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钦佩他的外交才能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出示近代中国三大不平等条约签字仪式图片,展示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及历史伤痛。然后出示新闻图片,展示当今我国外交方面的态度。最后出示问题:“看过上述画面和材料后,会产生哪些联想?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顺势导入:“通过上面两组材料对比,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在外交上历经屈辱与伤痛,但在今天我们国家已经崛起,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已经敢于在世界强国面前大声说不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话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师生互动,获取新知
教师先向学生概要介绍我国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结合以下材料和教材内容说一说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学生回答后,教师特殊强调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其建交的国家。教师出示中苏建交的图片,简要介绍当时情况。
教师接着指出虽然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我们并没有满足,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外交局面,使世界更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并与中国交往,我们又推出了一个新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在教材上做出标记。要求学生找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变化情况。
至此,教学内容的第一个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二子目是“万隆会议”。教师播放万隆会议音像资料,师生共同观看,然后再引导学生研读教材,标记有关万隆会议的知识点,同桌间讨论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部分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方针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教师向学生下发关于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补充发言稿节选。学生阅读材料,然后采取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得出结论。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在万隆会议上所起到的作用,出示一位美国记者说的一段话:“他的外交才能登峰造极,关键时刻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纠正了会议的航向,促使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的外交才能与魅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进而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三)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出示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体会?”学生汇报后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求同存异’包含了哪些道理?对现实社会有什么指导意义?”学生可能答出:求同存异的观点包含了宽容谦虚的美德,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风尚。最后,教师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