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瓦格纳浪潮的一次高水准的确认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c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十多年来,瓦格纳浪潮席卷北京和上海,几乎所有重要的瓦格纳乐剧都已经获得首演,包括鸿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人们对于瓦格纳,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在对于哪一部瓦格纳的重磅作品最“适合”与中国的剧院结缘的问题上,早在约20年前,瓦格纳的孙子沃尔夫冈也曾有过建议。据北京大学严宝瑜教授讲述,他在与沃尔夫冈联系后,甚至已经约请德国的合唱指挥先行到北京大学,指导学生合唱团试着排练《汤豪舍》中的合唱片断。而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声乐教材中,《汤豪舍》中男中音沃尔夫拉姆的选段“晚星颂”被选入,成为至少在音乐界耳熟能详的名篇。
  由并非第一流的德国剧院来访演出后,《汤豪舍》之后也有了中央歌剧院自己制作的版本。2016年4月上旬,国家大剧院新版《汤豪舍》的首演,应该已经是在北京完整上演的第三个版本,也是完成度最高、最杰出的一个版本。歌唱家阵容强大、导演颇具匠心和巧思,管弦乐队和合唱团表现突出,吕嘉大师再次创造了奇迹。
  虽然并不是中国首演或者中国首个制作,但这版《汤豪舍》却堪称是对持续汹涌十多年的瓦格纳浪潮的一次高水准的确认。第二幕和第三幕中大量合唱段落的超水平呈现,或许让我顿悟了当年德国的瓦格纳家族对中国人的最美好期望。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已经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歌剧院的合唱团体,他们在《玫瑰骑士》等大部头制作中的精彩表演还历历在目。《汤豪舍》是非常考验合唱团的瓦格纳巨著,国家大剧院年轻的合唱团无论是音准、音色,还是吐词乃至艺术风格,最近五年来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忘记合唱指挥大师瓦伦汀·瓦西列夫带来的巨大贡献。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吕嘉的带领下,以昂扬的激情完成了三个多小时的演出,与几年前出演歌剧还略微稚嫩、有时出现台上台下脱节、各声部协调性不够的情况相比,现在每年庞大的演出任务,特别是歌剧演出任务,已经将这个年轻的管弦乐团磨砺成身经百战的团体。《汤豪舍》中几首著名的序曲都算得上是乐团和吕嘉指挥的“样板”,赢得了满堂的掌声。
  歌唱家方面,国际组的阵容即便放在欧美一流歌剧院也是能叫好的阵容。饰演汤豪舍的恩德里克·沃特里希在拜罗伊特成名,尽管受雾霾影响,第一幕后半段状态有些低迷,但第三幕的表演真挚动人,嗓音也恢复到较好状态,何况瓦格纳男高音本来就举世罕有。饰演伊丽莎白的荷兰女高音芭芭拉·哈维曼则状态出色,她的音色纯美,扮相也属于上乘。而时常由同一女高音分别扮演的维纳斯一角,此次则由朱赛皮娜·皮翁蒂担纲,她和扮演沃尔夫拉姆的马库斯·维尔巴声音条件都很好,我们还记得朱赛皮娜·皮翁蒂曾在国家大剧院《卡门》中的精彩亮相,她仿佛又把当时的媚惑带到了维纳斯的身上。
  尽管最近几十年,人们对于瓦格纳歌剧的歌唱家不再苛求,“能坚持到最后”就已经算是成功且能赢得喝彩,但视觉艺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导演越来越挑剔。正如照相术的发明让纯粹写实的画风彻底弥散,电视、电影甚至IMAX-3D的巨大进步也让所谓传统的、纯写实派的舞台制作显得那么幼稚和虚假。抽象、表现主义、具有象征意义的当代艺术和视觉艺术在舞台上逐渐兴起,歌剧艺术的魅力也得以重新焕发出活力,赢得新的天地。皮耶·阿里显然不是那一类哗众取宠的导演,更不是墨守成规的导演。他充分挖掘国家大剧院超级舞台的潜力,旋转的大树形状的机构,配合灯光和多媒体既易于换景,又具有十足的视觉冲击力。圣洁与堕落、纯净与诱惑的对比,恰如阴阳的转换,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韵味。多媒体设计安德烈·莫尔丹第也是功不可没,他和他的团队用抽象的符号语言暗示了剧情的转换,而投影中关键时刻出现的人物投影,如维纳斯堡的放荡众生像和朝圣队伍归来的画面,又产生虚实结合的效果。
  继《漂泊的荷兰人》和《罗恩格林》之后,《汤豪舍》是国家大剧院自己制作的第三部瓦格纳大戏了。不同于非常设性的艺术节,国家大剧院是“国家队”,同时也是拥有剧场、常驻乐团、常驻合唱团、歌剧制作能力的全能型艺术机构。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发展历程,其中创业的艰难,丝毫不逊色于当年中国高铁的开建。当时若引进德国ICE、法国TGV或者日本新干线现成的技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省事了,貌似也和国际接轨了,但核心技术、配套装备制造通通不是自己的。而今,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国人扬眉吐气的标志,一批先进的核心技术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当年高铁初创期对高铁冷嘲热讽的批评家们则早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相信国家大剧院也会有同样的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歌剧。
其他文献
经过两年多的艰难创作,歌剧《白鹿原》终于在5月21日晚以舞台版的形式进行了首演。几个月前,音乐会版《白鹿原》首演时我就在现场,观后写了五千多字的评论文章发表在《歌剧》杂志上。此次观看舞台版歌剧,豁然增添了一些新的感受,于是便想再留下一些文字,继而动笔写了这篇短评。  歌剧《白鹿原》是著名作曲家程大兆根据文学巨匠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在这部歌剧中,程大兆以高度提炼的手法,将原著的主旨思想浓缩在
期刊
快到1958年年底时,一项将纽约城市音乐与戏剧中心——包括其歌剧公司——并入林肯中心业已立项的“舞蹈剧院”的建议,引起了大家对林肯中心前景的重大原则性争议。我对这个建议表示强烈反对。  我写信给布利斯:  这段时间我的心情一直很压抑,林肯中心定位于高端文化成就,目前的成员单位都属于其领域的精英阶层……城市音乐与戏剧中心的歌剧院并不属于这一群体。  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林肯中心为世界所瞩目……其他国
期刊
2016年8月上海歌剧院在伦敦大剧院(LondonColiseum,英国皇家歌剧院驻地)演出中国原创歌剧《雷雨》之后,著名的音乐评论网站Bachtrack于8月12日发布了署名大卫·卡林(David Karlin)的评论:“当晚最令人激动的,是饰演繁漪——剧中女主人和主角——的徐晓英。徐晓英具备了戏剧女高音的一切:声音温暖平顺且充满了力量,高音信手拈来且毫无尖刺之声。最重要的是,她完全展示出了歌剧
期刊
小琼:上个月我特别幸运,在荷兰鹿特丹享受了一次精彩的歌剧之旅。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如此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歌剧剧目,实在太令人高兴了。  小薇:哦?你有什么可以和我们分享的么?  小琼:首先,荷兰语中被称为“Rotterdam Operadagen”的“鹿特丹歌剧节”精选了多种多样的演出,与相关研讨会一同构成活动主体。我在其中偶然发现了一个优秀的剧目——来自南非的名为《慰藉》的作品。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认
期刊
六年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树立起了一个音乐剧的品牌,叫做“年末大戏”。从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到英国音乐剧《剧院魅影》和话剧《战马》,再从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到2016年上演的《莫扎特》……一年年过去,一台台大戏,没有辜负上海观众的期待。赞赏之余,也有不少有心的观众产生了一个疑问,一个以音乐剧为核心品牌的剧场,为何六年来的年末大戏,竟没有一部来自百老汇?  这似乎可以说道说
期刊
《白鹿原》,在心里一直有个地方,永久珍藏……  一顶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将关中才子陈忠实头顶罩上光环。这部50万字的文学巨著,既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更是一座神秘雄奇的险峰。它不单激活了艺术家与之攀缘的激情,同时也为艺术家挑战再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继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电视剧面世之后,2016年5月21日-23日,陕西省文化厅出品、北京新蝉戏剧中心制作、西安音乐学院版歌剧《白鹿原》在西安人民
期刊
想要让瓦莱里·捷杰耶夫集中精神跟你交谈,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当你真的“抓住”了他,并且也报以同样的专注与他交流——这位可以“一心多用”的大指挥则摇身一变,成为你的“最佳拍档”。我和捷杰耶夫首次面对面地聊天,是2010年在香港。那一次我们谈天说地,马拉松式地探讨着音乐、文化与政治等话题。谈得兴致勃勃欲罢不能,连累到大师差点儿赶不上飞机。临出发他还跟我说:“跟我一起坐车到机场去吧,路上我们继续聊聊。”其
期刊
一一:转眼又到了2016年末大戏上演的时候了,想想马上能看到新排的《莫扎特!》我就兴奋,之前的《伊丽莎白》还历历在目呢。  小雅:我更期待2017年春天的《魔法坏女巫》(Wicked)!太爱里面的那首主题曲了,单曲循环了好久。  小珊:一一现在的心情就叫“在等待莫扎特的日子里”,小雅呢就是“对绿女巫望眼欲穿”了。  一一:这个形容贴切,赞一个!但是我也很喜欢女巫的,不同风格嘛。对了小珊,如果你对大
期刊
如果说世界和平掌握在我这趟从伦敦盖特威克机场到挪威博德机场的行李箱里,未免太过夸张。但《娜拉——为时已晚》这部由中国年轻作曲家作曲,并由挪威最有名的作家作词的精致作品,却证明了艺术合作比外交更能有效地拉近两国关系。  前挪威易卜生剧院总监英格·布瑞桑德(Inger Buresund)以及她所率领的“易卜生国际”团队,在挪威为合作方北极歌剧院组建了一个制作团队,制作规模不亚于英国伦敦的皇家歌剧院。当
期刊
走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四大产业基地园区之一的“科技领袖之都”东区,满目尽是郁郁葱葱。幽静的竹林,绿草地上蜿蜒的小径,还有洒满阳光的池水,让人误以为来到了一座美丽的公园。上海歌剧院与张江高科技园区携手打造的“张江云·艺术风”高雅艺术进园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2016年4月29日上午,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的多功能厅里迎来了张江多所企业的年轻白领和两所高校的学生,300多位高层次人才济济一堂,共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