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位教师都应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90-02
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一 认识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1.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创造,主要体现在:(1)超前思维。备课时,教师必须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着手,对课的导入、过程、结尾等进行有目的地分析、判断和推测,从而得到预见性的认识。此外,在制定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计划时,对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超前思维,以便在行动之前及早看到潜在的有利因素、困难因素和各种机会,更加清醒地采取对策。(2)应变机制。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思维着的头脑,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慎密的构想,但“偶发事件”时时会找上门来。因此,教师必须随机决策,巧于应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3)创新方法。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在不断变化。(4)讲究效率。要减少无效劳动,尽可能把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单位时间降到最低限度。学生看书可解决的,就不必动笔;练两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复第三遍。教师讲述语要精当,要知道,讲课中输出的无效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越多,浪费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
2.表演性。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在:(1)仪表风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表情态度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因而教师应朴实、整洁、稳重、端庄、潇洒、活泼、热情、善良、和蔼、谦逊、文雅并富有个性,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2)表演技巧。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惟妙惟肖的模仿,对课文展示的典型环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对课文的立意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震荡学生的心灵。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素养,科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严谨,演说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诗人般的激情,童话大师的幻想,相声演员的幽默,舞蹈演员的身姿……(3)感召效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种种表演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对其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3.审美性。课堂教学中充满着美,教师和学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赏者,又是美的创造者。审美性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1)情感转移。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就是能做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三位一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导之以情,情理一体。(2)多样统一。应做到知识、智力、能力训练的统一,听、说、读、写训练的统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统一等。
4.技巧性。即力求把语言教活,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会用。它包括启发的技巧、批评的技巧和训练的技巧。这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磨砺而成的。教学技巧越丰富,越熟练,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
二 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方法
1.艺术因素的发掘。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范文,教师充分发掘并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艺术因素,不仅为语文教学所必需,而且有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讲述、图示、音响等教学手段,强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产生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学生的鉴赏力和语言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2.通感艺术的运用。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人体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而各种感官又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语文课堂教学,借助文字让学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体味到情感,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教学设计的艺术。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要有几条规律:(1)目的方法统一律。方法服务于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和谐统一。(2)最优方法选择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①找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合理、最简捷的过程;②科学地组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量;③使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效果。(3)教法学法协调律。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的规律要根据学的规律。
4.教师的语言艺术。衡量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有以下几条指标:一是学术性,二是规范性,三是逻辑性,四是集中性,五是鼓动性,六 是趣味性,七是启发性,八是体态语言。
5.课室提问的艺术。其实质是教师揭示出学生的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意义,分析综合,欣赏评价等等,从而获得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明明白白,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联系实际,难易适度。
6.课堂指导的艺术。它涉及的问题颇多,有几点应特别讲究:(1)抑制判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回旋的余地,为学生的反思、再思提供时间,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纠正错误创造机会。(2)先探后导。即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给予指导。(3)多向交往。它的好处至少有:①教师能及时地多方面地获得学生接到指导信息后的反应,从而及时对自己的指导方法进行调节;②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往往是对教师最初发出的指导性意图的生发、扩展和延伸;③在交往中渗透教师的指导意图,自然和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师的指导。(4)评价适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对学生的回答或讨论发言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兼顾思想教育因素、语言训练因素、写作训练因素和思维训练因素。(5)富有情趣。课堂指导,一定要理解学生,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要善于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儿童喜爱的形式去指导,使学生不仅跟随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位教师都应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90-02
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一 认识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1.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创造,主要体现在:(1)超前思维。备课时,教师必须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着手,对课的导入、过程、结尾等进行有目的地分析、判断和推测,从而得到预见性的认识。此外,在制定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计划时,对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超前思维,以便在行动之前及早看到潜在的有利因素、困难因素和各种机会,更加清醒地采取对策。(2)应变机制。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思维着的头脑,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慎密的构想,但“偶发事件”时时会找上门来。因此,教师必须随机决策,巧于应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3)创新方法。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在不断变化。(4)讲究效率。要减少无效劳动,尽可能把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单位时间降到最低限度。学生看书可解决的,就不必动笔;练两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复第三遍。教师讲述语要精当,要知道,讲课中输出的无效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越多,浪费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
2.表演性。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在:(1)仪表风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表情态度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因而教师应朴实、整洁、稳重、端庄、潇洒、活泼、热情、善良、和蔼、谦逊、文雅并富有个性,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2)表演技巧。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惟妙惟肖的模仿,对课文展示的典型环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对课文的立意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震荡学生的心灵。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素养,科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严谨,演说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诗人般的激情,童话大师的幻想,相声演员的幽默,舞蹈演员的身姿……(3)感召效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种种表演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对其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3.审美性。课堂教学中充满着美,教师和学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赏者,又是美的创造者。审美性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1)情感转移。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就是能做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三位一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导之以情,情理一体。(2)多样统一。应做到知识、智力、能力训练的统一,听、说、读、写训练的统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统一等。
4.技巧性。即力求把语言教活,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会用。它包括启发的技巧、批评的技巧和训练的技巧。这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磨砺而成的。教学技巧越丰富,越熟练,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
二 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方法
1.艺术因素的发掘。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范文,教师充分发掘并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艺术因素,不仅为语文教学所必需,而且有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讲述、图示、音响等教学手段,强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产生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学生的鉴赏力和语言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2.通感艺术的运用。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人体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而各种感官又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语文课堂教学,借助文字让学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体味到情感,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教学设计的艺术。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要有几条规律:(1)目的方法统一律。方法服务于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和谐统一。(2)最优方法选择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①找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合理、最简捷的过程;②科学地组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量;③使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效果。(3)教法学法协调律。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的规律要根据学的规律。
4.教师的语言艺术。衡量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有以下几条指标:一是学术性,二是规范性,三是逻辑性,四是集中性,五是鼓动性,六 是趣味性,七是启发性,八是体态语言。
5.课室提问的艺术。其实质是教师揭示出学生的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意义,分析综合,欣赏评价等等,从而获得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明明白白,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联系实际,难易适度。
6.课堂指导的艺术。它涉及的问题颇多,有几点应特别讲究:(1)抑制判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回旋的余地,为学生的反思、再思提供时间,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纠正错误创造机会。(2)先探后导。即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给予指导。(3)多向交往。它的好处至少有:①教师能及时地多方面地获得学生接到指导信息后的反应,从而及时对自己的指导方法进行调节;②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往往是对教师最初发出的指导性意图的生发、扩展和延伸;③在交往中渗透教师的指导意图,自然和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师的指导。(4)评价适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对学生的回答或讨论发言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兼顾思想教育因素、语言训练因素、写作训练因素和思维训练因素。(5)富有情趣。课堂指导,一定要理解学生,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要善于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儿童喜爱的形式去指导,使学生不仅跟随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位教师都应深入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