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题目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flower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从情境图中收集信息,寻找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还应当根据题意精心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历题目的情境,了解题目发展过程的顺序,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才能够正确列式计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操作,走进题目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题意,产生新的体验,加深记忆,使智力得到锻炼。
   关键词:亲历;发展过程;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
   教学中,我们要优化学习方式,变“单纯观察”为“亲手操作”,变“机械记忆”为“亲身体验”,变“克隆模仿”为“自主建构”,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
   运用连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三年级上学期学习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即可以用连除法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如有练习本子96本,平均分成2组,每组有4人,平均每人分多少本?列式是:96÷2=48(本),48÷4=12(本);或者2×4=8(人),96÷8=12(本)。然而每次教学到这里时,我总是犯愁,不管我如何指导学生读题目,如何分析题意,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会列这样的式子:96÷4=24(本),24÷2=12(本)来。这种列式虽然最后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说不清道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不提倡,也不否定,在教学上这是很尴尬的事情,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形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较之一、二年级来说有很大的发展,但他们思维中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他们需要在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的接触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体验,并在不断反复的体验活动中才能生成新的感悟。因此我认为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从情境图中收集信息,寻找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还应当根据题意精心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历题目的情境,了解题目发展过程的顺序,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才能够正确列式计算。如刚才的那道题有144本本子,平均分给4个组,每组有12人,平均每人分几本本子?题目出来以后,我不像往年那样在学生读过题目以后急着让学生去讨论如何列式,而是让学生亲临题目的情境中分组去分。同学们一听说让他们亲手去分,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地分了起来,分得五花八门。经过筛选,学生认为下面两种分法比较科学:第一种先把96本子平均分成2份即平分给2个组,每组有48本,96÷2=48(本),再把每组的48本子平均分成4人,每人是12(本),48÷4=12(本);第二种的分法是:在分之前先求出本班共多少人?2×4=8(人)然后再把96本本子平均分组每8人,96÷8=12(本),也就是每人12本。学生通过操作,亲历分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先把9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组,然后再平均分给每组的每个人;或者先把全班人数求出来,再把96本本子平均分给每一个人。学生在分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清了题目眉目,弄清了我们在分的时候不会把96本本子先平分给4人,然后再平分给2个组。在操作中也就不会出现96÷4÷2这种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的式子。通过亲自去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题意,解题不在盲目。
   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操作,走进题目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题意,产生新的体验,加深记忆,使智力得到锻炼。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十位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数,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我每次教到这里,统计一下,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能理解,做起题来准确率高,其他的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做起题来不是这里错就是那里错。后来,我设计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去分铅笔。有42枝铅笔,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枝?学生分时,先平分40枝,每人分20枝,即在十位上商2,再平分个位上的2,每人分的1枝,即在个位上商1。通过分,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再也不云里雾里,笔算起来的准确率就提高了很多。
   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教学成绩才能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并且在激励和赏识中经历美好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
  (江苏省连云港市宁海中心小学 )
其他文献
笔者从自己长期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印象或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意会。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一、创设情境,启迪感悟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当然也是阅读教学中启迪学生感悟的首要途径。笔者参加以“阅读教学中的理解与感
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施政理念开始向以人为本进行转变。社区是社会关系、共同价值和规范的集合地,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社区。社区的和谐,不仅是指社区公共设施的健
一天课间,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蹬蹬蹬,跑进来一位老师,原来是刚上任的英语老师,她来向我询问一个学生的情况,她问我那个学生是怎么回事,上课都不会开口说话,如果上英语课不开口,跟个哑巴没有什么区别,成绩也会很糟糕。她问的是我们班的任××,平时该生总是很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很少与人打交道,让人很容易忽视她的存在。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不久我就发现该生很安静,总是自己一个人坐在位置上,很少下位置与同学一起
学位
进入高中阶段后,实验内容增多,不少实验不仅操作难度加大,对于相应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的要求也有所提升.有些实验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难以完成,这时教师可以探寻有效的替换
期刊
本文以联合赛尔三期项目为案例,通过采用塑料排水板卸压与桩位引孔相结合的技术措施,有效的减小了孔隙水压力,弱化了挤土效应.确保了周边建筑和管线的安全.
期刊
目的通过对大同市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设备配置利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大同市CT设备配置特征以及利用情况,采用排队论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大同市2004-2006年CT设备配置效率及未来规划预测,剖析当前大同市CT设备配置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同市CT设备的配置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排队论的理论与方法,在对大同市所辖11个县(区)27家拥有CT的医院CT设备的配置利用情况进行普查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的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因此,积累材料是学生习作的必要前提。   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手段,努力丰富学生的积累。比如:摘抄、背诵妙词佳句,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苏教版小语
伴随着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就读于起始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3个科目将统一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以最受关注的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强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