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从情境图中收集信息,寻找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还应当根据题意精心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历题目的情境,了解题目发展过程的顺序,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才能够正确列式计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操作,走进题目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题意,产生新的体验,加深记忆,使智力得到锻炼。
关键词:亲历;发展过程;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
教学中,我们要优化学习方式,变“单纯观察”为“亲手操作”,变“机械记忆”为“亲身体验”,变“克隆模仿”为“自主建构”,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
运用连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三年级上学期学习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即可以用连除法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如有练习本子96本,平均分成2组,每组有4人,平均每人分多少本?列式是:96÷2=48(本),48÷4=12(本);或者2×4=8(人),96÷8=12(本)。然而每次教学到这里时,我总是犯愁,不管我如何指导学生读题目,如何分析题意,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会列这样的式子:96÷4=24(本),24÷2=12(本)来。这种列式虽然最后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说不清道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不提倡,也不否定,在教学上这是很尴尬的事情,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形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较之一、二年级来说有很大的发展,但他们思维中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他们需要在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的接触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体验,并在不断反复的体验活动中才能生成新的感悟。因此我认为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从情境图中收集信息,寻找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还应当根据题意精心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历题目的情境,了解题目发展过程的顺序,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才能够正确列式计算。如刚才的那道题有144本本子,平均分给4个组,每组有12人,平均每人分几本本子?题目出来以后,我不像往年那样在学生读过题目以后急着让学生去讨论如何列式,而是让学生亲临题目的情境中分组去分。同学们一听说让他们亲手去分,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地分了起来,分得五花八门。经过筛选,学生认为下面两种分法比较科学:第一种先把96本子平均分成2份即平分给2个组,每组有48本,96÷2=48(本),再把每组的48本子平均分成4人,每人是12(本),48÷4=12(本);第二种的分法是:在分之前先求出本班共多少人?2×4=8(人)然后再把96本本子平均分组每8人,96÷8=12(本),也就是每人12本。学生通过操作,亲历分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先把9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组,然后再平均分给每组的每个人;或者先把全班人数求出来,再把96本本子平均分给每一个人。学生在分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清了题目眉目,弄清了我们在分的时候不会把96本本子先平分给4人,然后再平分给2个组。在操作中也就不会出现96÷4÷2这种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的式子。通过亲自去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题意,解题不在盲目。
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操作,走进题目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题意,产生新的体验,加深记忆,使智力得到锻炼。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十位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数,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我每次教到这里,统计一下,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能理解,做起题来准确率高,其他的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做起题来不是这里错就是那里错。后来,我设计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去分铅笔。有42枝铅笔,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枝?学生分时,先平分40枝,每人分20枝,即在十位上商2,再平分个位上的2,每人分的1枝,即在个位上商1。通过分,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再也不云里雾里,笔算起来的准确率就提高了很多。
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教学成绩才能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并且在激励和赏识中经历美好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
(江苏省连云港市宁海中心小学 )
关键词:亲历;发展过程;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
教学中,我们要优化学习方式,变“单纯观察”为“亲手操作”,变“机械记忆”为“亲身体验”,变“克隆模仿”为“自主建构”,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
运用连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三年级上学期学习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即可以用连除法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如有练习本子96本,平均分成2组,每组有4人,平均每人分多少本?列式是:96÷2=48(本),48÷4=12(本);或者2×4=8(人),96÷8=12(本)。然而每次教学到这里时,我总是犯愁,不管我如何指导学生读题目,如何分析题意,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会列这样的式子:96÷4=24(本),24÷2=12(本)来。这种列式虽然最后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说不清道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不提倡,也不否定,在教学上这是很尴尬的事情,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形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较之一、二年级来说有很大的发展,但他们思维中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他们需要在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的接触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体验,并在不断反复的体验活动中才能生成新的感悟。因此我认为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从情境图中收集信息,寻找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还应当根据题意精心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历题目的情境,了解题目发展过程的顺序,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才能够正确列式计算。如刚才的那道题有144本本子,平均分给4个组,每组有12人,平均每人分几本本子?题目出来以后,我不像往年那样在学生读过题目以后急着让学生去讨论如何列式,而是让学生亲临题目的情境中分组去分。同学们一听说让他们亲手去分,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地分了起来,分得五花八门。经过筛选,学生认为下面两种分法比较科学:第一种先把96本子平均分成2份即平分给2个组,每组有48本,96÷2=48(本),再把每组的48本子平均分成4人,每人是12(本),48÷4=12(本);第二种的分法是:在分之前先求出本班共多少人?2×4=8(人)然后再把96本本子平均分组每8人,96÷8=12(本),也就是每人12本。学生通过操作,亲历分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先把9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组,然后再平均分给每组的每个人;或者先把全班人数求出来,再把96本本子平均分给每一个人。学生在分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清了题目眉目,弄清了我们在分的时候不会把96本本子先平分给4人,然后再平分给2个组。在操作中也就不会出现96÷4÷2这种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的式子。通过亲自去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题意,解题不在盲目。
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操作,走进题目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题意,产生新的体验,加深记忆,使智力得到锻炼。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十位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数,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我每次教到这里,统计一下,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能理解,做起题来准确率高,其他的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做起题来不是这里错就是那里错。后来,我设计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去分铅笔。有42枝铅笔,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枝?学生分时,先平分40枝,每人分20枝,即在十位上商2,再平分个位上的2,每人分的1枝,即在个位上商1。通过分,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再也不云里雾里,笔算起来的准确率就提高了很多。
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教学成绩才能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并且在激励和赏识中经历美好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
(江苏省连云港市宁海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