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它改变了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社交、获取信息的方式,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文章作者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网络安全的诸多问题及其成因,探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冲动失控现象,其主要症状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欲望。据调查显示:有13.3%的学生上网自控能力较差,有7.1%的学生逃课上网,有6.7%的学生因上网夜不归宿,有8.9%的学生因上网成瘾躲避教师、家长的帮助,影响学习成绩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1]。这些沉迷网络的学生多数成绩下滑严重,逃避人际交往,生活没有规律,人生缺乏目标,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2.利用网络技术犯罪
部分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少网络道德,不经甄别就随意转发虚假信息,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网络技术,入侵他人电脑,窃取他人信息或者商业机密,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3.网络交友被骗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人与人交往方式的转变。现如今,QQ、微信、微博等社交App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一些不法分子抓住了年轻人容易轻信网络交友平台的心理弱点,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财务诈骗或者情感欺骗,甚至给大学生“洗脑”,将其骗入传销组织。
4.个人隐私被盗
许多在校学生缺少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在日常上网过程中,轻易在一些社交平台、交易平台中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尤其是身份证信息可轻易盗刷银行卡、支付宝中的资金或冒名从事其他不法活动。
1.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特点
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这样的隐秘性的网络屏障之下,学生的行为方式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可能与自己的性格特征或者日常习惯不符,言论自由的同时,也缺少了约束。网络的这一特点,也会降低现实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限制,形成社会约束的真空地带。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现实道德和法律的监管,人们的行为会更加放纵[2]。
2.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在了解和掌握网络基本知识的同时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一种能力。许多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健全,对计算机技术知识也不过是一知半解,这就直接导致他们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时,缺少必要的甄别信息的能力;再加之缺少了道德监管,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使用失去了平衡,沉迷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3.网络安全相关立法的不完善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隐患也层出不穷,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不及健全完善,这就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从事网络犯罪。而执法部门执法力度和技术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安全事故频发。
1.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高校要经常开展“网絡慎独”教育,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起责任,养成责任意识;同时高校对不文明的网络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当事人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遏制不良网络风气。
2.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与健康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优秀文化,开展“阅读经典”等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其平衡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能力。
3.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安全培训
高校应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专题讲座,组织思想政治教师交流讨论。思想政治教师也要转变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教育工作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保持和学生的联络,做好网络监管的同时,做好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强化,多渠道、多角度地引领学生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
[1]张 溪.新时期高职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J].知识窗(教师版),2011(7).
[2]张玉敏.试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时代教育,2016(8).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
1.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冲动失控现象,其主要症状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欲望。据调查显示:有13.3%的学生上网自控能力较差,有7.1%的学生逃课上网,有6.7%的学生因上网夜不归宿,有8.9%的学生因上网成瘾躲避教师、家长的帮助,影响学习成绩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1]。这些沉迷网络的学生多数成绩下滑严重,逃避人际交往,生活没有规律,人生缺乏目标,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2.利用网络技术犯罪
部分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少网络道德,不经甄别就随意转发虚假信息,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网络技术,入侵他人电脑,窃取他人信息或者商业机密,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3.网络交友被骗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人与人交往方式的转变。现如今,QQ、微信、微博等社交App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一些不法分子抓住了年轻人容易轻信网络交友平台的心理弱点,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财务诈骗或者情感欺骗,甚至给大学生“洗脑”,将其骗入传销组织。
4.个人隐私被盗
许多在校学生缺少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在日常上网过程中,轻易在一些社交平台、交易平台中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尤其是身份证信息可轻易盗刷银行卡、支付宝中的资金或冒名从事其他不法活动。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成因分析
1.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特点
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这样的隐秘性的网络屏障之下,学生的行为方式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可能与自己的性格特征或者日常习惯不符,言论自由的同时,也缺少了约束。网络的这一特点,也会降低现实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限制,形成社会约束的真空地带。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现实道德和法律的监管,人们的行为会更加放纵[2]。
2.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在了解和掌握网络基本知识的同时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一种能力。许多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健全,对计算机技术知识也不过是一知半解,这就直接导致他们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时,缺少必要的甄别信息的能力;再加之缺少了道德监管,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使用失去了平衡,沉迷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3.网络安全相关立法的不完善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隐患也层出不穷,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不及健全完善,这就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从事网络犯罪。而执法部门执法力度和技术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安全事故频发。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1.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高校要经常开展“网絡慎独”教育,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起责任,养成责任意识;同时高校对不文明的网络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当事人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遏制不良网络风气。
2.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与健康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优秀文化,开展“阅读经典”等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其平衡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能力。
3.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安全培训
高校应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专题讲座,组织思想政治教师交流讨论。思想政治教师也要转变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教育工作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保持和学生的联络,做好网络监管的同时,做好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强化,多渠道、多角度地引领学生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
参考文献:
[1]张 溪.新时期高职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J].知识窗(教师版),2011(7).
[2]张玉敏.试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时代教育,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