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建设发展道路,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之间共同逻辑和实践基点——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范导下,建构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价值关系。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新型城镇化 职业教育
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中国新型城镇建设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和关切对象,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终依归和价值趋向;同样,教育的目标也是追求人的发展,事实上,只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就有了共同的逻辑和实践基点——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范导下,来建构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价值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是职业教育的条件价值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是一种条件价值,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新型城镇化发展助益于收入水平,为职业教育提供经济条件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互相依存的,城镇化是工业化聚集的结果,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城镇化加强了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是一国经济实力增强的进程,更是政府财力增强的象征,城镇化水平因此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象征。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依存和适应关系。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教育,是投入较大的教育,且存在个人收益小、社会收益大的特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促使人们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意识的发展;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收入平等的进步,促使人们形成人际间的信任和宽容,导致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推广而使人们高度重视自我表现和参与决策的权利,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2、新型城镇化发展助益于职业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升华
城镇化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人口的集中和产业的聚集。人口的集中对任何教育都是有益的,都能提高其规模、质量和效益,原因在于其经济性。对学校而言,人口的集中,可以在更小的区域实现招生,节约招生宣传费用;因人口的聚集可以扩大办学规模,同一年级实现多个班级,实现规模效应,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节约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因城镇的存在可以使毕业生就近就业,节约就业指导费,提高就业率,增强吸引力;因城镇生活质量高,可以吸引更优秀的教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而言,因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城镇的环境,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隐性地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城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更大的影响在于产业的聚集,因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招生工作变得有利,更为重要的是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出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人才,提高办学质量;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可以扩大办学规模;通过充分利用企业设备、兼职教师等社会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二、职业教育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理性价值引领
如果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有效路向以及条件价值,那么,职业教育发展就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理性价值引领,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职业教育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持
城镇化一般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的过程,概括地说是农村人口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二是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根据职业分层理论,一定社会对象的划分要根据其职业方式以及经济活动模式的差异来描述,而经济活动模式划分的最终依据是这些群体所面对、支配和利用的自然或(和)社会资源的差异。各产业或职业经济活动的差异性,劳动者要实现在产业或职业之间的转移就要求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城镇谋生、接受现代工业文明和城镇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城市规模扩张及现代化水平上升的过程,是工商业水平提高和结构转化升级的过程,因此,城镇化不仅使农业比重下降,而且工商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职业发展变化的需求积极地培训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其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智力支持。
2、职业教育发展能够增强城镇经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能够让人们拥有不同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城镇化形成丰富多样的劳动力资源,为企业招收和雇佣各种工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提供多种选择,有利于促进城镇化企业多样化和企业聚集,促进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在某些岗位上,虽然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可以相互替代,但不同劳动者的生产率是不同的,生产率是“竞争力”的基础,只有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才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发展职业教育相当于增加劳动投入,有利于产出增加和经济增长。对许多工作岗位而言,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否则就无法从事这种工作,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经济结构变动,有利于经济增长。
3、职业教育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精神动力价值
职业教育具有把技能教育、职业素养、现代公民素质有机整合的特性,是提高公民素养最经济的教育。同时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在有形或无形中对城镇居民素质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城镇往往把拥有中高等院校作为城镇软实力竞争的一项重要指标。更为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具有“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功能,具有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的作用。
总之,只有以终极价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逻辑契合点,才能在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互相建构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三大思考[J].职教论坛,2006,(3).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新型城镇化 职业教育
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中国新型城镇建设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和关切对象,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终依归和价值趋向;同样,教育的目标也是追求人的发展,事实上,只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就有了共同的逻辑和实践基点——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范导下,来建构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价值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是职业教育的条件价值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是一种条件价值,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新型城镇化发展助益于收入水平,为职业教育提供经济条件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互相依存的,城镇化是工业化聚集的结果,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城镇化加强了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是一国经济实力增强的进程,更是政府财力增强的象征,城镇化水平因此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象征。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依存和适应关系。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教育,是投入较大的教育,且存在个人收益小、社会收益大的特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促使人们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意识的发展;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收入平等的进步,促使人们形成人际间的信任和宽容,导致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推广而使人们高度重视自我表现和参与决策的权利,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2、新型城镇化发展助益于职业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升华
城镇化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人口的集中和产业的聚集。人口的集中对任何教育都是有益的,都能提高其规模、质量和效益,原因在于其经济性。对学校而言,人口的集中,可以在更小的区域实现招生,节约招生宣传费用;因人口的聚集可以扩大办学规模,同一年级实现多个班级,实现规模效应,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节约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因城镇的存在可以使毕业生就近就业,节约就业指导费,提高就业率,增强吸引力;因城镇生活质量高,可以吸引更优秀的教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而言,因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城镇的环境,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隐性地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城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更大的影响在于产业的聚集,因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招生工作变得有利,更为重要的是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出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人才,提高办学质量;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可以扩大办学规模;通过充分利用企业设备、兼职教师等社会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二、职业教育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理性价值引领
如果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有效路向以及条件价值,那么,职业教育发展就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理性价值引领,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职业教育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持
城镇化一般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的过程,概括地说是农村人口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二是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根据职业分层理论,一定社会对象的划分要根据其职业方式以及经济活动模式的差异来描述,而经济活动模式划分的最终依据是这些群体所面对、支配和利用的自然或(和)社会资源的差异。各产业或职业经济活动的差异性,劳动者要实现在产业或职业之间的转移就要求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城镇谋生、接受现代工业文明和城镇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城市规模扩张及现代化水平上升的过程,是工商业水平提高和结构转化升级的过程,因此,城镇化不仅使农业比重下降,而且工商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职业发展变化的需求积极地培训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其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智力支持。
2、职业教育发展能够增强城镇经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能够让人们拥有不同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城镇化形成丰富多样的劳动力资源,为企业招收和雇佣各种工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提供多种选择,有利于促进城镇化企业多样化和企业聚集,促进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在某些岗位上,虽然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可以相互替代,但不同劳动者的生产率是不同的,生产率是“竞争力”的基础,只有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才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发展职业教育相当于增加劳动投入,有利于产出增加和经济增长。对许多工作岗位而言,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否则就无法从事这种工作,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经济结构变动,有利于经济增长。
3、职业教育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精神动力价值
职业教育具有把技能教育、职业素养、现代公民素质有机整合的特性,是提高公民素养最经济的教育。同时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在有形或无形中对城镇居民素质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城镇往往把拥有中高等院校作为城镇软实力竞争的一项重要指标。更为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具有“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功能,具有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的作用。
总之,只有以终极价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逻辑契合点,才能在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互相建构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三大思考[J].职教论坛,2006,(3).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