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的隐喻:苦觅生命的平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123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囚绿记》是陆蠡的散文名篇。该文写于烽烟四起的抗战时期,作家陆蠡有着时代赋予他的具有鲜明立场的民族话语权,但文章体现出的共性往往是“学生一望即知”的东西。文中最具分析价值的个性成分解读,往往湮没于功利价值的取向中,习焉不察,致使微观文本的低效或无效分析大行于世。笔者通过对“窗”意象的深入剖析,将作者矛盾心理中孕寓的平衡诉求纳入到文本主旨的探讨中,认为“我”在“囚绿”过程中,不仅认识到“绿藤”所蓄蕴的生命尊严,同时内心处于理智与情感的摇摆中,潜隐着对生命平衡的一份向往。
  《囚绿记》是陆蠡的散文名篇。从其选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之日起,其文本主旨就颇受论者们的关注。目前而言,很多教师以“爱绿”、“恋绿”、“囚绿”、“释绿”、“怀绿”为线索来解读《囚绿记》,并将陆蠡因从事抗日文化工作而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作为背景资料,认为文中的“我”,就是“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藤”追求光明,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性格。此论点不仅流于众多教参教辅,也出现在诸多优秀教案中,影响甚大。近年来,已有众多语文教育时贤对上述论点提出商榷之见,如徐江教授等在《“知人论世”:语文教学的哲学错位——〈囚绿记〉是颂扬民族性格还是认识生命尊严》一文就认为“我”在“囚绿”过程中,内心善与恶不断矛盾着,对立中不断反省、创造、发展自己,并最终认识到“绿藤”所蕴蓄的生命尊严。可以说,这种从民族性格到生命尊严的认知转变,折射出文本精致阅读的深入。经典文本总是师生实践多元解读的绝好载体。从研究性阅读的要求来看,语文教师还应创设出更多文本解读的视域。这不仅是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担当,更是从方法论上扭转语文文本解读流于肤浅的必由之路。
  孙绍振曾在《平常的自己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荷塘月色〉解读》一文中就《荷塘月色》解读中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光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普遍性的苦闷作为大前提,并不能揭示出朱自清的个性来。普遍性的内涵小于特殊性,正如水果的内涵小于苹果一样。反过来说,特殊性的内涵大于普遍性,正等于吃了苹果就知道水果是怎么一回事,而光知道普遍性(水果)的定义,却不知道苹果的味道。”“就是知道了朱自清的一般的个性,也不足以彻底分析《荷塘月色》的特点。《荷塘月色》写的是,他离开家、妻子、孩子之后一个暂短的时间之内的心情。人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变化万千的。而文章的要害,是这个时间段的心情,此时此地个性特点的特殊表现,而不是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的比较稳定的个性。”。
  孙绍振在《细读名作》的扉页上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即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即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这几段话对指引我们理解《囚绿记》主旨大有裨益。这篇文章虽然写于烽烟四起的抗战时期,作家陆蠡有着时代赋予他的具有鲜明立场的民族话语权,但共性往往是“学生一望即知”的东西。而文章中最具分析价值的个性成分解读,往往就是“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即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却湮没于功利价值的取向中,习焉不察,致使微观文本的低效或无效分析大行其道。
  关于《囚绿记》的主旨,笔者认为如果说“绿藤”代表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品性的话,那么,“我”在“囚绿”过程中又饰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是日本侵略者吗?虽按理推之,却于情不合。所以,一直在浮浅的文本表面滑行而游离于深层语言的涵咏,必然会滑天下之大稽。经典往往潜隐着矛盾。经典的分析,正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水乳交融的、天衣无缝的东西的内在的矛盾揭示出来。”(孙绍振语)
  在《囚绿记·序》中,陆蠡曾说:“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应当说,陆蠡的灵魂一直受“挤压”于感情和理智。所以,难怪有论者认为《囚绿记》是陆蠡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文娟在《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细读〈囚绿记〉》一文中就认为:“高广不到一丈的小房间,‘我’仅仅因为圆窗外边的绿影便毫不犹豫地租了下来。这是情感上对绿的喜爱轻易地击溃了对小屋居住环境恶劣的理智,情感与理智第一次错位,审美情感战胜了实用的理智。”“‘我’动手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如同幽囚一只小鸟一样囚进了房间。意识到囚绿是自私的,这是理智的作用,那为什么还会囚绿呢?显而易见对绿的病态爱恋是其驱动力,情感与理智的交锋以理智的败北告终。”“对绿的爱是自私的、病态的,占有它把它作为装饰,没有了精神的审美,完全是庸俗的实用,理智与情感交锋后再次形成错位局面。”“临行时珍重地开释、把它放在原来的位置、并致以诚挚的祝福,是对自己过错的深切自责和忏悔,是理智借助时空转移的契机对病态囚绿情感的反戈一击。”
  诚然,上述论者已从文本深层进行了细致揣摩。笔者深得其意,细品文本后又生发两处疑惑:一是我们该如何释答“窗”多次出现在文中?二是作者在文末除了担心再见绿藤后面生外,为何还惦念着圆窗?
  据笔者统计,全文“窗”共出现过12次。王一川在《修辞论美学》一书中曾言:“重复或称反复、复叠等是文化常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术。透过本文的重复,我们能够捕捉文化的隐曲幽微的气息。为什么某些东西会一再地被重复?为什么恰巧是这些而不是那些被重复?这后面一定有着值得追寻的文化上的缘由。”“作为文化的一种修辞术,重复的功能集中表现在,通过重复某种东西,文化的一些隐言的或无意识的层面显露出来。”那么,陆蠡究竟在密言的“窗”中给我们传递着什么呢?细读文本后,我们不难枚举下列一组语句:
  (1)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2)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
  (3)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4)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
  (5)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不论是“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触发了“我”的审美情感并最终战胜实用理智,“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还是“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病态的恋绿情感挫败了合理的理智,只要“我”受到感情与理智的挤压,我们便能窥见“窗”的身影。
  “窗”意象给我们一种禁锢、局限的感觉,它常常将世界分割为内外两部分。正如宗白华所说:“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了交流。”人们通过窗子吐纳自然之景,又将自然之景映摄至心中,进而生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窗”常常成为作家们寻觅自己精神世界的客观对应物。与“窗”意象相对的往往是“门”意象。“门”是一个出入口,“象征着两种状态,两个世界,已知和未知,光明和黑暗,财富和贫匮之间的出入口。它开向一个神秘的世界。但是,门具有动态和心理的意义;因为,它不仅表示出入口本身,而且还请你跨过它。它邀请你进入另一个世界……”(《世界文化象征辞典》),在《囚绿记》中,“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一句里出现了“门”,而细细推敲这句话,颇有因果颠倒之嫌,应该是因门常开,却没有人来,所以我才感到孤独,而作者陆蠡这里似乎已经预设了情感底色,将本应由外而内的情感运作机理转化为由内而外的言语悖论。从中,我们不难隐隐感到其孤独情愫中打烙着的天性印记。
  陆蠡在《寂寞》一文中曾说道:“和寂寞相处的时候,我的心地是多么坦白,光明!寂寞如一枚镜,在它的面前可以照见我自己,发现我自己。我可以在寂寞的围护中和自己对语,和另一个‘我’对语,那真正的独白。”柯灵在《永恒的微笑——纪念陆蠡》一文中也曾说:“圣泉不久成为我们常常走动的熟人之一,然而他似乎比誰都拘谨,偶有聚会,说话最少的照例是他。”
其他文献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全球目光定格这一历史性的伟大时刻!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发表重要讲话。他深情回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百年征程,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和政治品格,坚定表明前进
一、要点不全  例1: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  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  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  老大徒伤未拂衣。  问:首句的“不”字在有的版本中写作“未”字,你认为哪个字更适于抒发情感?为什么?  [考生答案]“不”字。“不”表示主观不愿意,更能表现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在厌恶。  [参考答案]“不”字更
课前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一、导  课前同学们听了一首歌,你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游子思乡之情)  游子是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同学们有没有离家在外的经历?离开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谈)  是的,想家的感觉很不好受,老师也有过离家的经历,离家在外地求学,常盼着放假回家。庆幸的是,现在交通便利,想家的时候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有一人离开家乡几十年了,都不能回到日思夜想的
【内容摘要】高中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能力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新课程所阐述、倡导的全新理念也如春风吹满校园,而理论唯有通过实践方能长青。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
编者按:  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书信,从口信、结绳通信等早期形态,发展到泥板家书、简牍家书、纸质家书等各种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经常“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烈士的家书,汇集了关于共产主义信仰的精华。百
在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呢?就此问题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数学活动课一般安排在每一单元或一章结束之后。这样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前提”的基础上进行情境创设。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
【内容摘要】农村学生,他们的阅读面和交际能力是有限的,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用流利的原创语言交流是比较困难的,如何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下面努力:给学生以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放松地说;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正确地说;给学生以信心的激励,让学生自信地说;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地说。  【关键词】口头语言表达  正文: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语文,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可见,语
教材分析: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研究主旨:“建构式”文言文阅读(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规
【内容摘要】本文剖析了影响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元认知学习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元认知学习策略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要素。《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与《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了既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英语这种语言,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我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探索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然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的,要求突破师生的单一单向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