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修瑞,满族,1986年生,供职于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七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毕业学员。著有长篇小说《迟到的戒指》《大步向前》,长篇纪实文学《密林中的脚印》。
远方的萝藦
我放在南窗台的一个花盆里不知怎地,长出了一棵萝藦。原本我并不知道萝藦这样一个名字,我只知道在农村老家,它有一个生动形象且烟火味十足的土名——哈喇瓢。
既然同居一室,出于基本的礼貌,总该知道对方的本名才好,即便它只是一棵植物。我们之间,除了我给它浇水搭架而它回报给我一片绿叶,便再无更多交流。我猜想它应该会有一个更脱尘甚至蕴有诗意的名字,就好像婆婆丁学名蒲公英。是的,哈喇瓢和婆婆丁都属“空降兵”,它们都是驭风高手,它们都是一出生就背着一芃毛茸茸的降落伞,然后驾风去到远方。
我上网搜索哈喇瓢,于是就找到了萝藦这个名字。
它是什么时候潜入我家的?花土是两年多以前就在那里的,那时为了迎合妻的喜欢,盆里栽了一棵白百合。可惜,我不擅长养花,偏只会弄草。所以,不出一年时间,百合便枯死了。后来栽了一棵辣椒苗,几个月后,收了大大小小十六个青椒。再后来,花盆就闲置了。那颗萝藦的种子若是原本就混在花土里,两年多以前就应该生根破土了。所以,它只可能是最近才空降到那里的。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下午,赶上天气晴好,我和妻在家打扫卫生,妻曾拆下纱窗刷洗。从拆下到洗后装上,中间大约有一个小时时间。我想起来了,那天我曾见到一颗种子驾着降落伞在我的屋子里盘旋。那时蒲公英尚未开花,不可能是蒲公英的种子。其实,无所谓什么种子,没多想,我伸手捉了它,复又送去窗外吹走。想必,花盆里的这棵萝藦便是那时埋下的种子。
那么,它从哪里来?它不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小区的业主,这小区里的一草一木,我大约都认识。小区身后倒是有一座桃源山,只是那山不大,我常去那里散步,却从未见有萝藦生长。或许,整个城市也未必有萝藦结荚,这萝藦的种子只可能来自城市以外的乡野。
乡野之于城市,便是远方。而城市之于乡野,同样遥远。
犹记得那时我还住在遥远的乡野,祖母還健在。祖母曾当过村里的赤脚医生,识得村子四面山林里上百种中草药。她常带我去村子西边的山沟里挖清热败火的黄芦木,采清肺化痰的萝藦荚。祖父母上了年纪,每到秋后便咳嗽痰多。这萝藦荚切丝晾干后煮水,便是最经济见效的化痰药。我喜欢采萝藦荚,当然,那时只知道它叫哈喇瓢。这名字太形象了。裂开的果荚满满地盛着早已背好降落伞的种子,待一阵风来,一团一簇的雪白绒伞向着远方张开,成百上千,铺天盖地,然后留下一个瓢样的荚壳,或挂于高枝,或攀在岩壁。
我喜欢采萝藦荚,起初是因为贪玩,常捧出一把种子等风来,或者用嘴在掌心里制造一场风暴,然后追随顺风向远的种子们在枫叶红透了的旷野里奔跑。后来则是羡慕,羡慕它们可以像仙人驾鹤一般驭风而去,飞跃山河,满怀憧憬地奔向远方和远方的远。
祖母说,人总有一天也会抵达一个自己的远方,无论是谁。
多年后,我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城市眺望那片曾经无限向往远方的故地与光阴,那些被我吹散于掌心的萝藦种子,未必比我飞得更远。我与那些种子源自同一个地方,如今天南海北扎了根,我们各自活在当初的远方里,而当初向往远方的那些日子,又成了新的远方。
我与千年前的诗人王维颇有同感,深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我花盆里的这棵萝藦未必来自我的故乡,但它来自远方的乡野,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乡野的远,天然就有故乡那熟悉的泥土味。我问它,我与祖母曾采摘萝藦荚的那趟山沟,是否还有萝藦在眺望远方?是否还有如我与祖母那时模样的人,枫叶正红时捧一把萝藦种子吹散于掌心?它不回答,只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藤蔓爬满了我的窗台,爬成当年我认识的它的族类样子。
我在网上搜索哈喇瓢时,除了搜索到萝藦,还找到了另外一个更加诗意的名字——芄兰。这名字,我太熟悉了。《诗经·卫风》里有诗句“芄兰之支,童子佩觽”和“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这首诗的名字就叫《芄兰》。
没想到,一颗萝藦种子穿越几千寒暑,飞过千山万水从《诗经》中而来,与我在这远方相遇,并同居一室,何等的缘分。我忽然特别想看到它在我的阳台上结荚。那时,我会拆下纱窗,让风带走所有的种子。也许,有一颗会回到远方的故乡。
我有一园枣林
妻问我为何在不到十分钟时间里叹了八次气。有吗?也许吧,毕竟事出有因。我从网上买了两株枣树苗,在小区绿化带选了一处光照条件不错的地方栽下,不承想第三天就都死了,死因是被腰斩。准确来说,用斩首似乎更贴切,因为两株半米多高的树苗,被物业师傅用电锯几乎是贴着地皮锯断的。罢了,终究是我理亏在先,毕竟那里是公共绿化带,而非我个人的院子。
果真叹了八次气?我叹第九次气时,忽然似乎理解了当年祖母叹息时的心情。
我在太原读大一那年的暑假前夕,祖母打电话给我,交代说如果方便的话,到校外的野地里挖一株枣树苗,趁放暑假随身带回。之前我曾说给过祖母,学校周边到处可见结了果子的野枣树,她似乎也说过让我方便的时候带回老家一株。我以为只是随口一说,并未在意。而这一次,祖母是专程为这件事打的电话。在我印象中,祖母如此郑重地托我办事,这还是头一回,实际上也是仅有的一回。
所以,放假的前一天傍晚,我去学校后面的二龙山上挖了两株野枣树苗,用塑料袋裹住树根,装进了行李箱。话说,挖这两株野枣树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被刺破了右手食指倒是其次,关键是我手头没有称手的家什,硬生生挖坏了两个尖石块,挖断了四根细木棍,才算是把这将近一米深的树根连拖带拔,基本完整地挖了出来。这让我忽又忆起早年间在山里挖黄芪的情形。一根食指粗细的黄芪,不横不斜,偏偏直上直下把根扎到一米多深。那时挖开半米多深的土石,用绳子一端系在黄芪根的顶部,另一端系在镐头把上,垫上一块石头撬。忙活好一阵子,一棵黄芪大约能卖八毛至一块五。我那时跑一天山,傍晚捏着挖黄芪换来的五块钱票子回家递给祖母。祖母没接,从缝在裤子内侧的兜里摸出两毛钱递给我,“去,给自己买两根冰棍吃”。 因为我带回了野枣树苗,祖母高兴了好几天。她在前院选了一处光照极好的位置,把两株树苗栽下了。当天下午,我见她挎了一个土篮子,手拎一把小铁锹出了院门,不多久又返回。原是去了街里捡回几堆半干的牛粪。没错,牛粪是给两株野枣树苗施肥用的。只可惜,第二年开春,这两株树苗都没有发芽。祖母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有过两次叹息。
我以为大约是它们水土不服。人突然间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到一处陌生的地方,或多或少总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以此类比,树木大约亦然。思来想去,或许最大的不同在泥土。辽宁老家的土黑得油亮,插根筷子恨不得能长出一片大森林来。山西的土,黄且紧实,尤其生长野枣树的黄土,硬得像石头。就好像东北人习惯吃稻米,山西人三顿饭离不开面食一样,这山西的野枣树或许只识得这硬得像石头的黄泥土。
于是,再至暑假,除了新挖了两株野枣树苗,我还专程挖了足有七八斤的黄土,装了四个塑料袋,随行李箱一并带回老家。进火车站过安检时,因为我箱子里装有一把水果刀,安检员检查了我的箱子。我看得出,她对于我箱子里的四个塑料袋的黄土所表现出的兴趣远比对那把水果刀更甚。我看到她转身跟另外一个安检员耳语了几句,她们讲的是山西方言,我没听懂,随后那人也向我的箱子投来目光,然后目光转向我。我猜想,她们一定是觉得我这个人脑子出问题了。
祖母在院子里给两株野枣树苗选了避风向阳的新址,用了我带回的黄土。为了给树苗遮阳,她专门去了八里地外的乡里买了三米黑色遮阳网布,支了架子给树苗遮阳。中秋前,我在电话里提醒祖母,东北冬天冷,野枣树苗不一定能熬得住。祖母说她早在入秋时就给树苗培上厚土,前些日子豆子打场,又把余下的豆秆给树苗厚厚地裹了一层。只是到了开春,树苗还是没能醒来。
大三那年暑假我没回老家,在太原的《生活晨报》实习。去实习前,我挖了三株野枣树苗发快递寄给祖母,并叮嘱她这一次不要栽到院子里,像家里那株花椒树一样,栽进缸盆,秋后搬进屋里,开春再移到户外。祖母说,她希望那些野枣树苗能够不受拘束,像当年的我一样自由生长,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长到高出一座乡村房屋,枝葉成荫,而不要为了猫过一个冬季,被一间屋子的温度和高度所限。
所以,是的,这三株树苗也死了。
转年毕业,我没再带野枣树苗回老家,老家于我而言似乎突然间就陌生了,因为,祖母在那年的夏天走了。
离开老家后,我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吉林市定居。这些年,尤其是最近三两年,每每总能想起老家门前那几株老杨树。想到那些杨树,我便又想到祖母托我从山西给她带回野枣树苗的事情。我幼年时,曾听她说过,她幼时住在山东,那时家院子里有枣树,秋天时候她擎着一根长棍从树上敲落红枣吃。这敲落红枣的画面,穿越了将近一个世纪,被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勾画于脑海中。
这便是祖母一生的执念了。
我也想在居所附近栽种几株树。起初我是想买杨树苗来栽的,付款前改了主意,买了两株枣树苗。可惜,它们死得太惨。但此事终究不能作罢。我去市场买了三斤山西红枣。我想,枣树终究也是枣核生出来的。
一条小河波浪宽
我花了一个下午时间,从一条小河的源头,走到它的尽头。
严格来说,它称不上是河,或者连小溪也不算。它太瘦小,甚至一颗尚且无法硌疼我脚心的砂砾也能左右它的流向。
如此,便有人要问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河?我之所以称它作河,因为除了水量和流长不同,大约它与长江黄河再没更多差别。虽不比长江黄河源于高山之高,我这条河终究也是源自吉林大地的一座山头高地,算起来,与源起长白山的松花江还是宗亲。我居住的小区名为“依山郡”,所依之山名为桃源山。此山高不过百米,我甚至怀疑它连五十米高都没有。它不是一座常年积雪的山,没有储水丰富的高岭湖泊,自然孕育不出奔涌流长的江河。所以,我这条河只是一条时令河,只在早春冰雪消融时,浅浅地打这世上拂过。而且,明年还会不会有,也不得而知。
我遇见这条河时,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刚过完,就在前一天。这天晴好,午后本打算进山寻听几声鸣虫唤春,结果是除了光秃秃一座山上偶尔有几株草茎硬硬地摇晃几下,不见一个活物。这样说有些不严谨,活人倒是也见了一个,因为离得远,没看清对方的面目。不过看背影和走路的姿势,与住在桃源山另一侧的我的一位作家朋友颇有几分相似。想着过去打声招呼,一转念,发觉自己没戴口罩。疫情防控还没过去,招呼还是不要打了。
看这架势,踏春,怕是还要再过一个月。
我是在这个时候遇见的这条河。它发端于南坡半山腰的一块灰石侧畔,灰石不大,至少露在地面的部分比一般人家的酸菜缸要小差不多一半。灰石东北侧的投影里有大约半指厚的残冰,抵近了看,冰已显出一条一条的竖茬,与六棱柱状火山岩很有些类似。零上四五度的阳光几经反射,暖在竖茬的冰面上,一冷一暖之间,有细微的汗渗出冰面,然后细汗汇而成珠,沿着柱状冰碴向下,倒悬,坠入冰下巴掌大小、半寸深的水潭。水潭东南侧,小小的有一个缺口,流水经此而下。
那些从雪山飞流而下的大江大河,大约也是发于这最早的一颗融水吧。
我担心我这条小河流不长远,几米或者最多十几米远,那些少得可怜的水就会被饥渴的大地吸干,又或者被阳光蒸发掉。我顺着我的河流下山,五米,十米,十五米……我的天,已经进到了我居住的小区,目测距离那块河流起源的灰石少说也有一百米远,我这条小河还在流淌,并且一路上分出几条小流,沿着小区内的沥青路面淙淙而下,拍打着流经的砂石,竟也有了江河气象。
住八号楼的一个四五岁模样的小姑娘蹲在我的河边玩水。她很聪明,选择了河流最窄的地方,用一只脚截断了河流。河水在此打了一个回旋,沿着孩子的鞋帮改道。于是,她又用另一只脚封堵。两脚脚跟并在一起,呈V字形,对我的河流构成半包围。水流三面受阻,积水而成小小一渊。惹不起,总还躲得起。涨水再次绕开孩子的鞋子,河流第二次改道。 顺流继续而下。穿过小区的自动道闸,河流没有西向转弯选择坡道流远,而是径直向南奔流,打一米半高的临街砖石台上一跃而下。我说奔流,多少是有夸张的,并且它也不是跃下砖石台,而是援着深棕色的砖石壁,扒着缝隙和糙纹小心翼翼而下。它是多么爱惜自己的每一滴水。
跃下砖石台,河流便进入了砖石台与沥青马路之间的一片“开阔地”。那是一道两米多宽的黑土过渡带。相对于我的小河,它确实称得上开阔。河流刨蚀着砖石台下的泥土,形成窄窄的一道裂谷,然后向东转一个弯,与沥青路并行而去。在一处平缓的黑土带,河流放慢速度,左右分开两支,于一米多远处再次汇合。这一分一合,两分支间便围出了一座河间岛,或者更像是一块冲积平原。那平原的土质由上游的粗粝到下游的细腻,与几公里以外由松花江冲积出来的千里沃野大约没什么两样。我随手折一根蒿草,试图拨开几颗砂砾或者犁翻一抔泥土,看看是否有鱼儿一般的生命在那里写有诗句,又或者有一两颗种子为破土照见阳光而做准备。草棍触到一颗沙粒的时候,我收手了。那里的每一行诗和每一个等待迸发的生命,都不应该被打搅。
河流还在向东奔流,直奔松花江。我忽然来了兴致,我这条小河会否最终注入松花江,以一条大江的形象,水拍两岸波浪宽?我猜想,它会在某处注入排水管道,或者干脆继续汇聚细流,以浩浩荡荡之势成为松花江的一个季节性分支。然而,在流经一处一尺见方的沙土坑时,河流戛然而止。那半坑浅水清可见底,映着白云擦洗过的天空里的蓝,仿佛也是一汪海洋,只见水来,却不见水往。
结束了吗,就这样?
怎么可能!我到达那处海洋之前,分明眺见一只灰麻雀蹲在岸边啄水,然后含一口水飞向天空。没错,我的小河显然还在流淌。它渗入正在解冻的大地,流过一条条生命的根脉;它在一只飞鸟的身体里,飞越城市,划过长空。或者,它也攀着一束一束的阳光跃上枝头,从熬过一整个冬天等待绽放的饥渴的芽苞沁入一株杨柳的身体,然后以树的形象在天地间波涛汹涌。
太阳斜过桃源山的时候,我在家中橱柜深处的角落里,发现一颗烂透了的苹果。那苹果已经坍作一堆,有汁水晕开,若再过些时日,恐怕要化作一小撮泥土了。伸手捡拾那苹果,几颗圆滚滚的种子随着汁水从指缝间掉落。
种子掉落的瞬间,我忽然又想起下午见到的那块冲积平原。春暖花开的时候,那里是否也能孕育出一片苹果园?
一盆稻花香
谷雨那天,脑海里突然蹦出了“交泰殿”这个名字,一整天,挥之难去。这个名字在我的记忆里有好多年没有泛起了。或者说,从九年前头一次听说它以后,就再未记起过。我是一个好奇心比较重的人,我记得诗人李适曾有诗句“交泰符阴阳”,但那是唐朝的句子,不知与这几百年后的明清建筑有无关联。我上网搜索故宫地图,交泰殿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乾为阳,坤为阴,乾即天,坤即地,天地交合,阴阳交合,万物初生。
谚语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春夏之交,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阴阳交合是也。难怪,谷雨这天想到“交泰殿”,原也是有合理的逻辑关系的。
既是初生万物的时节,在“蚂蚁森林”里虚拟地种下一棵树之后,总觉得未尝尽兴。妻说晚上想喝豆浆,于是打豆浆时,就手拣出两颗泡涨的黄豆,埋在了几天前刚空出来的一个陶花盆里。
我喜欢绿植,我喜欢生活在被绿色生命包围着的环境里,这大约与我基因里承袭的世代为大山层层包裹的乡土气息有关。可惜,我并不是一个侍弄花草的好手,即便我从网上和不少养殖花草的行家里手那里求教得来了很多经验,还专门购买了五六本相关的书籍悉心研读,甚至记录了一百多页的学习笔记和养花心得,却仍然养不好花草。就比如我刚刚种了两颗黄豆的那个花盆,它原本是养着一株芦荟的。芦荟,多么容易养活的植物,它在朋友家里据说活了差不多八年,可在我手里还不到一个月就死了。
我养不好花草,甚至连稗草也被我养死了,却似乎偏偏能侍弄好一株庄稼苗。
五年前的早春,那时我和妻还在松北二区租房住。一天从松花江边散步回住处,路上无意间瞥见一颗赤小豆挤在行道砖缝里。不知怎么想的,捡起它便揣回了住处,种在被我截剩一半的大可口可乐瓶子里。不想,初秋时竟收获了八两多赤小豆。
搬到新家的第二年春,一天妻说想自己在家里嘣爆米花,遂去大润发超市买回了半斤颗粒滚圆的玉米粒。我拣了一颗种在花盆里。几天以后,下班遇到住一楼的老太太,说起此事,老太太从家里给我拿了一整棒晒干的玉米,说是早年传下来的笨种子种出来的。我没有那么多可以耕种的土地,只有已经种下一颗玉米种子的那个花盆剩下的不足两个巴掌大的空间。所以,我只抠下两粒,两粒足矣。我把老太太给我的两粒种子跟之前那颗种在了同一个花盆里。我种过玉米,上大学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農村,每年都会走进田里春种秋收,所以我知道如何侍弄一棵庄稼。我把三颗种子种成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又在花盆里以等边的方式起了大约三厘米高的垄。有天下乡,在农村乡道上见着一坨干牛粪,趁同事不注意,折一根蒿棍敲碎了,用纸包了一小包揣回了家里,给玉米施肥。另有一天雨后在小区后山脚下见着一根蚯蚓,也捡回了家里,埋在了三角垄的中心位置。从超市买回的那颗种子明显比另外两颗生得壮实,因为它的缘故,我不得不把花盆从花架上搬到低矮一些的窗台,再从窗台搬到屋地上。但我搬花盆的速度还是赶不上它生长的速度,没几天它就把个头抻到了两米七高的屋顶。真担心它把屋顶戳个窟窿,钻破楼上住家的地板。好在它最后歪着头生长,又长了大半米。那年秋天,“高个子”结出了一穗半玉米,其中一穗稀稀疏疏长出了三十七粒玉米,另外半穗尚未成形就干瘪了。而另外两棵“瘦子”和“花脸”,虽都只有一米多高,却各自结出了两小穗玉米,打了一斤六钱粮。收秋后,我用菜刀砍断了三棵玉米秆扔掉,留下三墩气根凸起的栅子。有朋友来家里做客,说我花盆里养着的三墩已经干枯的玉米栅子颇具文艺气息。我和妻笑,不语。
随他怎么说吧。
隔日,一个农民朋友半卖半送了我二十斤稻米,据说是非杂交的笨稻。我淘米准备做饭时,发现水底沉有一颗稻粒,稻壳完整,紧紧裹着白胖的一颗米粒。它还活着,它经过了一个冬季的长眠,生命当春开始孕育。它像一个孕妇,肚子已经显怀,把原本棱角分明的稻衣撑得薄如蝉翼,好像随时可能胀破,随之一个新的生命由此诞生。
我把那颗稻粒捡出,放入一个洗净的玻璃制罐头瓶里。我又走街串巷转了小半个城市,买了一把生石灰。说是买,实际上最后是店家送的。我把稻粒浸在生石灰水里,有气泡打瓶底缓缓浮上水面时,我仿佛闻见了稻浪翻滚间的阵阵稻花香。
(责任编辑 徐文)
远方的萝藦
我放在南窗台的一个花盆里不知怎地,长出了一棵萝藦。原本我并不知道萝藦这样一个名字,我只知道在农村老家,它有一个生动形象且烟火味十足的土名——哈喇瓢。
既然同居一室,出于基本的礼貌,总该知道对方的本名才好,即便它只是一棵植物。我们之间,除了我给它浇水搭架而它回报给我一片绿叶,便再无更多交流。我猜想它应该会有一个更脱尘甚至蕴有诗意的名字,就好像婆婆丁学名蒲公英。是的,哈喇瓢和婆婆丁都属“空降兵”,它们都是驭风高手,它们都是一出生就背着一芃毛茸茸的降落伞,然后驾风去到远方。
我上网搜索哈喇瓢,于是就找到了萝藦这个名字。
它是什么时候潜入我家的?花土是两年多以前就在那里的,那时为了迎合妻的喜欢,盆里栽了一棵白百合。可惜,我不擅长养花,偏只会弄草。所以,不出一年时间,百合便枯死了。后来栽了一棵辣椒苗,几个月后,收了大大小小十六个青椒。再后来,花盆就闲置了。那颗萝藦的种子若是原本就混在花土里,两年多以前就应该生根破土了。所以,它只可能是最近才空降到那里的。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下午,赶上天气晴好,我和妻在家打扫卫生,妻曾拆下纱窗刷洗。从拆下到洗后装上,中间大约有一个小时时间。我想起来了,那天我曾见到一颗种子驾着降落伞在我的屋子里盘旋。那时蒲公英尚未开花,不可能是蒲公英的种子。其实,无所谓什么种子,没多想,我伸手捉了它,复又送去窗外吹走。想必,花盆里的这棵萝藦便是那时埋下的种子。
那么,它从哪里来?它不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小区的业主,这小区里的一草一木,我大约都认识。小区身后倒是有一座桃源山,只是那山不大,我常去那里散步,却从未见有萝藦生长。或许,整个城市也未必有萝藦结荚,这萝藦的种子只可能来自城市以外的乡野。
乡野之于城市,便是远方。而城市之于乡野,同样遥远。
犹记得那时我还住在遥远的乡野,祖母還健在。祖母曾当过村里的赤脚医生,识得村子四面山林里上百种中草药。她常带我去村子西边的山沟里挖清热败火的黄芦木,采清肺化痰的萝藦荚。祖父母上了年纪,每到秋后便咳嗽痰多。这萝藦荚切丝晾干后煮水,便是最经济见效的化痰药。我喜欢采萝藦荚,当然,那时只知道它叫哈喇瓢。这名字太形象了。裂开的果荚满满地盛着早已背好降落伞的种子,待一阵风来,一团一簇的雪白绒伞向着远方张开,成百上千,铺天盖地,然后留下一个瓢样的荚壳,或挂于高枝,或攀在岩壁。
我喜欢采萝藦荚,起初是因为贪玩,常捧出一把种子等风来,或者用嘴在掌心里制造一场风暴,然后追随顺风向远的种子们在枫叶红透了的旷野里奔跑。后来则是羡慕,羡慕它们可以像仙人驾鹤一般驭风而去,飞跃山河,满怀憧憬地奔向远方和远方的远。
祖母说,人总有一天也会抵达一个自己的远方,无论是谁。
多年后,我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城市眺望那片曾经无限向往远方的故地与光阴,那些被我吹散于掌心的萝藦种子,未必比我飞得更远。我与那些种子源自同一个地方,如今天南海北扎了根,我们各自活在当初的远方里,而当初向往远方的那些日子,又成了新的远方。
我与千年前的诗人王维颇有同感,深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我花盆里的这棵萝藦未必来自我的故乡,但它来自远方的乡野,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乡野的远,天然就有故乡那熟悉的泥土味。我问它,我与祖母曾采摘萝藦荚的那趟山沟,是否还有萝藦在眺望远方?是否还有如我与祖母那时模样的人,枫叶正红时捧一把萝藦种子吹散于掌心?它不回答,只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藤蔓爬满了我的窗台,爬成当年我认识的它的族类样子。
我在网上搜索哈喇瓢时,除了搜索到萝藦,还找到了另外一个更加诗意的名字——芄兰。这名字,我太熟悉了。《诗经·卫风》里有诗句“芄兰之支,童子佩觽”和“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这首诗的名字就叫《芄兰》。
没想到,一颗萝藦种子穿越几千寒暑,飞过千山万水从《诗经》中而来,与我在这远方相遇,并同居一室,何等的缘分。我忽然特别想看到它在我的阳台上结荚。那时,我会拆下纱窗,让风带走所有的种子。也许,有一颗会回到远方的故乡。
我有一园枣林
妻问我为何在不到十分钟时间里叹了八次气。有吗?也许吧,毕竟事出有因。我从网上买了两株枣树苗,在小区绿化带选了一处光照条件不错的地方栽下,不承想第三天就都死了,死因是被腰斩。准确来说,用斩首似乎更贴切,因为两株半米多高的树苗,被物业师傅用电锯几乎是贴着地皮锯断的。罢了,终究是我理亏在先,毕竟那里是公共绿化带,而非我个人的院子。
果真叹了八次气?我叹第九次气时,忽然似乎理解了当年祖母叹息时的心情。
我在太原读大一那年的暑假前夕,祖母打电话给我,交代说如果方便的话,到校外的野地里挖一株枣树苗,趁放暑假随身带回。之前我曾说给过祖母,学校周边到处可见结了果子的野枣树,她似乎也说过让我方便的时候带回老家一株。我以为只是随口一说,并未在意。而这一次,祖母是专程为这件事打的电话。在我印象中,祖母如此郑重地托我办事,这还是头一回,实际上也是仅有的一回。
所以,放假的前一天傍晚,我去学校后面的二龙山上挖了两株野枣树苗,用塑料袋裹住树根,装进了行李箱。话说,挖这两株野枣树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被刺破了右手食指倒是其次,关键是我手头没有称手的家什,硬生生挖坏了两个尖石块,挖断了四根细木棍,才算是把这将近一米深的树根连拖带拔,基本完整地挖了出来。这让我忽又忆起早年间在山里挖黄芪的情形。一根食指粗细的黄芪,不横不斜,偏偏直上直下把根扎到一米多深。那时挖开半米多深的土石,用绳子一端系在黄芪根的顶部,另一端系在镐头把上,垫上一块石头撬。忙活好一阵子,一棵黄芪大约能卖八毛至一块五。我那时跑一天山,傍晚捏着挖黄芪换来的五块钱票子回家递给祖母。祖母没接,从缝在裤子内侧的兜里摸出两毛钱递给我,“去,给自己买两根冰棍吃”。 因为我带回了野枣树苗,祖母高兴了好几天。她在前院选了一处光照极好的位置,把两株树苗栽下了。当天下午,我见她挎了一个土篮子,手拎一把小铁锹出了院门,不多久又返回。原是去了街里捡回几堆半干的牛粪。没错,牛粪是给两株野枣树苗施肥用的。只可惜,第二年开春,这两株树苗都没有发芽。祖母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有过两次叹息。
我以为大约是它们水土不服。人突然间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到一处陌生的地方,或多或少总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以此类比,树木大约亦然。思来想去,或许最大的不同在泥土。辽宁老家的土黑得油亮,插根筷子恨不得能长出一片大森林来。山西的土,黄且紧实,尤其生长野枣树的黄土,硬得像石头。就好像东北人习惯吃稻米,山西人三顿饭离不开面食一样,这山西的野枣树或许只识得这硬得像石头的黄泥土。
于是,再至暑假,除了新挖了两株野枣树苗,我还专程挖了足有七八斤的黄土,装了四个塑料袋,随行李箱一并带回老家。进火车站过安检时,因为我箱子里装有一把水果刀,安检员检查了我的箱子。我看得出,她对于我箱子里的四个塑料袋的黄土所表现出的兴趣远比对那把水果刀更甚。我看到她转身跟另外一个安检员耳语了几句,她们讲的是山西方言,我没听懂,随后那人也向我的箱子投来目光,然后目光转向我。我猜想,她们一定是觉得我这个人脑子出问题了。
祖母在院子里给两株野枣树苗选了避风向阳的新址,用了我带回的黄土。为了给树苗遮阳,她专门去了八里地外的乡里买了三米黑色遮阳网布,支了架子给树苗遮阳。中秋前,我在电话里提醒祖母,东北冬天冷,野枣树苗不一定能熬得住。祖母说她早在入秋时就给树苗培上厚土,前些日子豆子打场,又把余下的豆秆给树苗厚厚地裹了一层。只是到了开春,树苗还是没能醒来。
大三那年暑假我没回老家,在太原的《生活晨报》实习。去实习前,我挖了三株野枣树苗发快递寄给祖母,并叮嘱她这一次不要栽到院子里,像家里那株花椒树一样,栽进缸盆,秋后搬进屋里,开春再移到户外。祖母说,她希望那些野枣树苗能够不受拘束,像当年的我一样自由生长,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长到高出一座乡村房屋,枝葉成荫,而不要为了猫过一个冬季,被一间屋子的温度和高度所限。
所以,是的,这三株树苗也死了。
转年毕业,我没再带野枣树苗回老家,老家于我而言似乎突然间就陌生了,因为,祖母在那年的夏天走了。
离开老家后,我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吉林市定居。这些年,尤其是最近三两年,每每总能想起老家门前那几株老杨树。想到那些杨树,我便又想到祖母托我从山西给她带回野枣树苗的事情。我幼年时,曾听她说过,她幼时住在山东,那时家院子里有枣树,秋天时候她擎着一根长棍从树上敲落红枣吃。这敲落红枣的画面,穿越了将近一个世纪,被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勾画于脑海中。
这便是祖母一生的执念了。
我也想在居所附近栽种几株树。起初我是想买杨树苗来栽的,付款前改了主意,买了两株枣树苗。可惜,它们死得太惨。但此事终究不能作罢。我去市场买了三斤山西红枣。我想,枣树终究也是枣核生出来的。
一条小河波浪宽
我花了一个下午时间,从一条小河的源头,走到它的尽头。
严格来说,它称不上是河,或者连小溪也不算。它太瘦小,甚至一颗尚且无法硌疼我脚心的砂砾也能左右它的流向。
如此,便有人要问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河?我之所以称它作河,因为除了水量和流长不同,大约它与长江黄河再没更多差别。虽不比长江黄河源于高山之高,我这条河终究也是源自吉林大地的一座山头高地,算起来,与源起长白山的松花江还是宗亲。我居住的小区名为“依山郡”,所依之山名为桃源山。此山高不过百米,我甚至怀疑它连五十米高都没有。它不是一座常年积雪的山,没有储水丰富的高岭湖泊,自然孕育不出奔涌流长的江河。所以,我这条河只是一条时令河,只在早春冰雪消融时,浅浅地打这世上拂过。而且,明年还会不会有,也不得而知。
我遇见这条河时,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刚过完,就在前一天。这天晴好,午后本打算进山寻听几声鸣虫唤春,结果是除了光秃秃一座山上偶尔有几株草茎硬硬地摇晃几下,不见一个活物。这样说有些不严谨,活人倒是也见了一个,因为离得远,没看清对方的面目。不过看背影和走路的姿势,与住在桃源山另一侧的我的一位作家朋友颇有几分相似。想着过去打声招呼,一转念,发觉自己没戴口罩。疫情防控还没过去,招呼还是不要打了。
看这架势,踏春,怕是还要再过一个月。
我是在这个时候遇见的这条河。它发端于南坡半山腰的一块灰石侧畔,灰石不大,至少露在地面的部分比一般人家的酸菜缸要小差不多一半。灰石东北侧的投影里有大约半指厚的残冰,抵近了看,冰已显出一条一条的竖茬,与六棱柱状火山岩很有些类似。零上四五度的阳光几经反射,暖在竖茬的冰面上,一冷一暖之间,有细微的汗渗出冰面,然后细汗汇而成珠,沿着柱状冰碴向下,倒悬,坠入冰下巴掌大小、半寸深的水潭。水潭东南侧,小小的有一个缺口,流水经此而下。
那些从雪山飞流而下的大江大河,大约也是发于这最早的一颗融水吧。
我担心我这条小河流不长远,几米或者最多十几米远,那些少得可怜的水就会被饥渴的大地吸干,又或者被阳光蒸发掉。我顺着我的河流下山,五米,十米,十五米……我的天,已经进到了我居住的小区,目测距离那块河流起源的灰石少说也有一百米远,我这条小河还在流淌,并且一路上分出几条小流,沿着小区内的沥青路面淙淙而下,拍打着流经的砂石,竟也有了江河气象。
住八号楼的一个四五岁模样的小姑娘蹲在我的河边玩水。她很聪明,选择了河流最窄的地方,用一只脚截断了河流。河水在此打了一个回旋,沿着孩子的鞋帮改道。于是,她又用另一只脚封堵。两脚脚跟并在一起,呈V字形,对我的河流构成半包围。水流三面受阻,积水而成小小一渊。惹不起,总还躲得起。涨水再次绕开孩子的鞋子,河流第二次改道。 顺流继续而下。穿过小区的自动道闸,河流没有西向转弯选择坡道流远,而是径直向南奔流,打一米半高的临街砖石台上一跃而下。我说奔流,多少是有夸张的,并且它也不是跃下砖石台,而是援着深棕色的砖石壁,扒着缝隙和糙纹小心翼翼而下。它是多么爱惜自己的每一滴水。
跃下砖石台,河流便进入了砖石台与沥青马路之间的一片“开阔地”。那是一道两米多宽的黑土过渡带。相对于我的小河,它确实称得上开阔。河流刨蚀着砖石台下的泥土,形成窄窄的一道裂谷,然后向东转一个弯,与沥青路并行而去。在一处平缓的黑土带,河流放慢速度,左右分开两支,于一米多远处再次汇合。这一分一合,两分支间便围出了一座河间岛,或者更像是一块冲积平原。那平原的土质由上游的粗粝到下游的细腻,与几公里以外由松花江冲积出来的千里沃野大约没什么两样。我随手折一根蒿草,试图拨开几颗砂砾或者犁翻一抔泥土,看看是否有鱼儿一般的生命在那里写有诗句,又或者有一两颗种子为破土照见阳光而做准备。草棍触到一颗沙粒的时候,我收手了。那里的每一行诗和每一个等待迸发的生命,都不应该被打搅。
河流还在向东奔流,直奔松花江。我忽然来了兴致,我这条小河会否最终注入松花江,以一条大江的形象,水拍两岸波浪宽?我猜想,它会在某处注入排水管道,或者干脆继续汇聚细流,以浩浩荡荡之势成为松花江的一个季节性分支。然而,在流经一处一尺见方的沙土坑时,河流戛然而止。那半坑浅水清可见底,映着白云擦洗过的天空里的蓝,仿佛也是一汪海洋,只见水来,却不见水往。
结束了吗,就这样?
怎么可能!我到达那处海洋之前,分明眺见一只灰麻雀蹲在岸边啄水,然后含一口水飞向天空。没错,我的小河显然还在流淌。它渗入正在解冻的大地,流过一条条生命的根脉;它在一只飞鸟的身体里,飞越城市,划过长空。或者,它也攀着一束一束的阳光跃上枝头,从熬过一整个冬天等待绽放的饥渴的芽苞沁入一株杨柳的身体,然后以树的形象在天地间波涛汹涌。
太阳斜过桃源山的时候,我在家中橱柜深处的角落里,发现一颗烂透了的苹果。那苹果已经坍作一堆,有汁水晕开,若再过些时日,恐怕要化作一小撮泥土了。伸手捡拾那苹果,几颗圆滚滚的种子随着汁水从指缝间掉落。
种子掉落的瞬间,我忽然又想起下午见到的那块冲积平原。春暖花开的时候,那里是否也能孕育出一片苹果园?
一盆稻花香
谷雨那天,脑海里突然蹦出了“交泰殿”这个名字,一整天,挥之难去。这个名字在我的记忆里有好多年没有泛起了。或者说,从九年前头一次听说它以后,就再未记起过。我是一个好奇心比较重的人,我记得诗人李适曾有诗句“交泰符阴阳”,但那是唐朝的句子,不知与这几百年后的明清建筑有无关联。我上网搜索故宫地图,交泰殿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乾为阳,坤为阴,乾即天,坤即地,天地交合,阴阳交合,万物初生。
谚语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春夏之交,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阴阳交合是也。难怪,谷雨这天想到“交泰殿”,原也是有合理的逻辑关系的。
既是初生万物的时节,在“蚂蚁森林”里虚拟地种下一棵树之后,总觉得未尝尽兴。妻说晚上想喝豆浆,于是打豆浆时,就手拣出两颗泡涨的黄豆,埋在了几天前刚空出来的一个陶花盆里。
我喜欢绿植,我喜欢生活在被绿色生命包围着的环境里,这大约与我基因里承袭的世代为大山层层包裹的乡土气息有关。可惜,我并不是一个侍弄花草的好手,即便我从网上和不少养殖花草的行家里手那里求教得来了很多经验,还专门购买了五六本相关的书籍悉心研读,甚至记录了一百多页的学习笔记和养花心得,却仍然养不好花草。就比如我刚刚种了两颗黄豆的那个花盆,它原本是养着一株芦荟的。芦荟,多么容易养活的植物,它在朋友家里据说活了差不多八年,可在我手里还不到一个月就死了。
我养不好花草,甚至连稗草也被我养死了,却似乎偏偏能侍弄好一株庄稼苗。
五年前的早春,那时我和妻还在松北二区租房住。一天从松花江边散步回住处,路上无意间瞥见一颗赤小豆挤在行道砖缝里。不知怎么想的,捡起它便揣回了住处,种在被我截剩一半的大可口可乐瓶子里。不想,初秋时竟收获了八两多赤小豆。
搬到新家的第二年春,一天妻说想自己在家里嘣爆米花,遂去大润发超市买回了半斤颗粒滚圆的玉米粒。我拣了一颗种在花盆里。几天以后,下班遇到住一楼的老太太,说起此事,老太太从家里给我拿了一整棒晒干的玉米,说是早年传下来的笨种子种出来的。我没有那么多可以耕种的土地,只有已经种下一颗玉米种子的那个花盆剩下的不足两个巴掌大的空间。所以,我只抠下两粒,两粒足矣。我把老太太给我的两粒种子跟之前那颗种在了同一个花盆里。我种过玉米,上大学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農村,每年都会走进田里春种秋收,所以我知道如何侍弄一棵庄稼。我把三颗种子种成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又在花盆里以等边的方式起了大约三厘米高的垄。有天下乡,在农村乡道上见着一坨干牛粪,趁同事不注意,折一根蒿棍敲碎了,用纸包了一小包揣回了家里,给玉米施肥。另有一天雨后在小区后山脚下见着一根蚯蚓,也捡回了家里,埋在了三角垄的中心位置。从超市买回的那颗种子明显比另外两颗生得壮实,因为它的缘故,我不得不把花盆从花架上搬到低矮一些的窗台,再从窗台搬到屋地上。但我搬花盆的速度还是赶不上它生长的速度,没几天它就把个头抻到了两米七高的屋顶。真担心它把屋顶戳个窟窿,钻破楼上住家的地板。好在它最后歪着头生长,又长了大半米。那年秋天,“高个子”结出了一穗半玉米,其中一穗稀稀疏疏长出了三十七粒玉米,另外半穗尚未成形就干瘪了。而另外两棵“瘦子”和“花脸”,虽都只有一米多高,却各自结出了两小穗玉米,打了一斤六钱粮。收秋后,我用菜刀砍断了三棵玉米秆扔掉,留下三墩气根凸起的栅子。有朋友来家里做客,说我花盆里养着的三墩已经干枯的玉米栅子颇具文艺气息。我和妻笑,不语。
随他怎么说吧。
隔日,一个农民朋友半卖半送了我二十斤稻米,据说是非杂交的笨稻。我淘米准备做饭时,发现水底沉有一颗稻粒,稻壳完整,紧紧裹着白胖的一颗米粒。它还活着,它经过了一个冬季的长眠,生命当春开始孕育。它像一个孕妇,肚子已经显怀,把原本棱角分明的稻衣撑得薄如蝉翼,好像随时可能胀破,随之一个新的生命由此诞生。
我把那颗稻粒捡出,放入一个洗净的玻璃制罐头瓶里。我又走街串巷转了小半个城市,买了一把生石灰。说是买,实际上最后是店家送的。我把稻粒浸在生石灰水里,有气泡打瓶底缓缓浮上水面时,我仿佛闻见了稻浪翻滚间的阵阵稻花香。
(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