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作文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历练和持之以恒的实践锻炼。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做到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一次作文教学都有所侧重,逐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切不可“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我们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新课标确立的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来确定中高学段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与能力训练重点:
中年级(第二学段)是儿童观察的活动的“敏感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显著提高,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如自然景物、小动物、人物动作、人物外貌、人物对话和周围环境素描等),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形成典型表象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策略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 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这不仅是一种教学要求,更重要的反映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重要向导。
1.命题引趣
题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情绪。新颖有趣的命题,能引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小学生正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如果作文命题的范围过大、过笼统,缺乏趣味感、朴实感,必会造成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会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和兴趣。缩小作文的命题范围、肢解题目、化繁为简、循序渐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致的有效途径。
2.情境创趣
有趣的情境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在作文之前,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
3.高分励趣
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笔者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小学生极少看老师的评语,最看重的是老师给的分数。给学生的作文打高分,是激励写作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4.竞赛激趣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比赛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一些写作大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观察,或赛想象,或赛系列日记……学生在竞赛中尝到了竞争的乐趣,得到了个性的张扬,引爆了情趣想象的火花,续接了习作兴趣的链条。另外,竞赛游戏活动的本身,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5.评价固趣
“激励”、“评价”是心理学上讲得两大功能。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两个心理功能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后的愉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传统的评价是“玉中指瑕”——找缺点找毛病。正确的做法是“沙里淘金”——找优点找亮点。特别是针对文章中的那些“个人的独特感受”,都倍加“珍视”。
二、限时作文策略与方法
在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往往忽视成文时间的限制,有不少教师常常将文题布置给学生后,让其带回家去完成,而把习作课时用来进行课文教学。表面看来,这样做既未影响学生的作文训练,又挤出了一些时间来学课文,岂不是兩全其美。其实,这种做法弊多利少,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真正提高。对于限时习作,应该成为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层面。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和要求:在“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应该引入和建立当堂限时写作训练规制,使限时习作与非限时作文两者“双轨运行”、相辅相成。
限时习作训练有两层意思:
一是对学生写作而言,即所谓“写作过程限时法”。每次学生写作只能安排一个课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当堂完卷。40分钟完成400字,时间大致这样分配: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5分钟。40分钟写不完400字的,宁减字数不增时间,可以从实际出发,先要求写200字,第二次写250字,第三次写300字,第四次写350字,这样逐步加快,一直训练到40分钟能写满400字为止。
二是对教师组织教学而言,即所谓“写作教学周期限时法”。这种方法实际是把拖沓松散的写作习惯改为快节奏的作文训练。一个写作周期从布置到评讲总结,最长一天,最短两个课时。每写一篇习作,从学生成文交卷到教师处理发卷都严格限定时间。老师巡回观察,掌握典型材料,学生写完作文以后,立即收卷进行讲评,让学生通过议论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然后再指导他们修改作文。
比如,我们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新课标确立的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来确定中高学段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与能力训练重点:
中年级(第二学段)是儿童观察的活动的“敏感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显著提高,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如自然景物、小动物、人物动作、人物外貌、人物对话和周围环境素描等),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形成典型表象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策略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 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这不仅是一种教学要求,更重要的反映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重要向导。
1.命题引趣
题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情绪。新颖有趣的命题,能引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小学生正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如果作文命题的范围过大、过笼统,缺乏趣味感、朴实感,必会造成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会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和兴趣。缩小作文的命题范围、肢解题目、化繁为简、循序渐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致的有效途径。
2.情境创趣
有趣的情境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在作文之前,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
3.高分励趣
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笔者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小学生极少看老师的评语,最看重的是老师给的分数。给学生的作文打高分,是激励写作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4.竞赛激趣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比赛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一些写作大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观察,或赛想象,或赛系列日记……学生在竞赛中尝到了竞争的乐趣,得到了个性的张扬,引爆了情趣想象的火花,续接了习作兴趣的链条。另外,竞赛游戏活动的本身,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5.评价固趣
“激励”、“评价”是心理学上讲得两大功能。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两个心理功能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后的愉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传统的评价是“玉中指瑕”——找缺点找毛病。正确的做法是“沙里淘金”——找优点找亮点。特别是针对文章中的那些“个人的独特感受”,都倍加“珍视”。
二、限时作文策略与方法
在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往往忽视成文时间的限制,有不少教师常常将文题布置给学生后,让其带回家去完成,而把习作课时用来进行课文教学。表面看来,这样做既未影响学生的作文训练,又挤出了一些时间来学课文,岂不是兩全其美。其实,这种做法弊多利少,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真正提高。对于限时习作,应该成为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层面。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和要求:在“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应该引入和建立当堂限时写作训练规制,使限时习作与非限时作文两者“双轨运行”、相辅相成。
限时习作训练有两层意思:
一是对学生写作而言,即所谓“写作过程限时法”。每次学生写作只能安排一个课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当堂完卷。40分钟完成400字,时间大致这样分配: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5分钟。40分钟写不完400字的,宁减字数不增时间,可以从实际出发,先要求写200字,第二次写250字,第三次写300字,第四次写350字,这样逐步加快,一直训练到40分钟能写满400字为止。
二是对教师组织教学而言,即所谓“写作教学周期限时法”。这种方法实际是把拖沓松散的写作习惯改为快节奏的作文训练。一个写作周期从布置到评讲总结,最长一天,最短两个课时。每写一篇习作,从学生成文交卷到教师处理发卷都严格限定时间。老师巡回观察,掌握典型材料,学生写完作文以后,立即收卷进行讲评,让学生通过议论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然后再指导他们修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