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随班就读学生人数的逐年攀升,社会对随班就读师资的关注越来越多。在我国,随班就读教师的职前教育并不尽如人意,开展有效的职后培训,提高随班就读师资水平迫在眉睫。分析了随班就读教师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教师职后培训的途径和方式,并提出保障培训时效性的建议,以期为提升随班就读师资整体水平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随班就读;职后培训;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204-02
一、背景
随班就读是我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推行以来,解决了大量特殊学生入学困难的问题,增进了社会对特殊群体的了解,促进了教育公平和融合,是融合教育理念在我国的一种实践模式。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在普通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已经占到所有在校残疾学生人数的55.06%。可以说,随班就读的质量关系着大多数残疾儿童的教育权利以及由此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隨着普通中小学校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对随班就读教师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教育部近五年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教职工以及专任教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随班就读师资质量就成为决定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随班就读教师教育现状
随班就读教师是指在普通中小学校里,担任随班就读儿童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是指随班就读儿童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教师教育应该是涵盖了职前、职后教育在内的一体化的教育。对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来说,其专业素养的形成也是由职前和职后教育两部分构成。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满足随班就读的需要,《意见》提出支持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在师范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师资培养主要依托各级师范院校的普通师范类专业,而几乎所有的普通师范类专业都偏重师范生普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特殊教育能力的养成。在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系统、广泛地开设特殊教育知识或学科专业知识的选修课和必修课,毫无疑问是提高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根据汪海萍2006年对我国师范院校所做的调查显示:137所师范院校中已开设特殊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的仅19所。也就是说,我国绝大多数由普通师范院校毕业进入普通学校任教的师范生在入职前没有接受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学习的经历。而且目前我国针对普通师范生开设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相关课程大多为选修课,其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在课程内容、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课程计划中均未为学生提供接触随班就读教学一线的机会,课程内容与随班就读实践的现实诉求存在较大差距。再者,目前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与考核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包含特殊教育成分,这又直接导致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职前教育显然是薄弱环节,这将是未来我国提升随班就读师资力量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现实情况是,针对目前逐年增加的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和对高水平随班就读教师的迫切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职后培训,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是当务之急。
三、随班就读教师职后培训
(一)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教育部2006年《关于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区)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业务培训,为他们提供资料、提供咨询、提供指导。以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依托,有计划地开展随班就读教师的业务培训,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为此,地方教育部门应协同当地高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利用有利的专业资源拟定规范的培训计划,从培训的组织、制度、评价、监管等层面形成可操作方案并长期执行。随着随班就读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且职前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缺失的前提下,面临参差不齐的随班就读师资现状,规范、常态化的职后培训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将有计划地定期培训和面向特定问题的短期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提升培训时效性,也是提高随班就读师资水平的有效方式。
(二)选择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要选择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首先要了解教师对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需求。目前在普通中小学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主要有学校的管理者、随班就读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资源教师、生活指导教师等几类不同的群体,因此要根据承担不同工作的教师的差异性需求来决定培训内容。
根据已有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普校的随班就读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理论层面。有关特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教育需求;关于特殊教育以及融合教育的本土化知识等。(2)知识层面。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等。(3)操作层面。有效教学的策略;正确的班级管理与行为干预技能;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估方法的运用;与学生家长及其他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等。总之,只有了解受训者的培训需求才能使培训有的放矢,也才能够真正帮助一线的随班就读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
(三)运用多种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信息技术与随班就读教师深度融合的方式,建立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结合常规的讲座、教学示范演示、现场观摩等形式,充分满足随班就读教师的实际需要并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或主题讲座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真实需求,在讲座过程中专家和教师要能够有实质上的探讨,而不是专家的“一言堂”或“满堂灌”。对现场教学观摩类型的培训,也要避免“表演”的成分,不仅要有专家的点评,更要注重教师的参与,关注教师的经验和困惑,避免脱离教学实践的理论讲授,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四)鼓励教师多种途径参与培训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随班就读教师也不例外。除了短期集中式及定期培训之外,可以建立网络培训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学习、交流反馈、成绩评定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学教师现场培训的工作压力。
由于目前的随班就读教师绝大多数是普通高等院校或普通师范院校毕业,职前培养缺少有关特殊教育的系统性学习经历,因此,要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接受学历或非学历的继续教育,通过一定时期的特殊教育及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学习,逐步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整体理论水平。进一步的学历提升、在职研读、进修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解决随班就读教师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在职的系统性学习,一方面可以让教师获得更高层次的、更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我国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获得师资保障。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保障机制
科学化、制度化的职后培训是目前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规范化、强有力的支持保障机制则能够使教师培训最大限度上获得收益,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提升随班就读师资水平。
2017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强调:“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加强省一级对特殊教育的统筹。”依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财力、物力和专家资源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在政策、制度设计上要体现对随班就读教师的支持,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考评及奖励措施。
再者,形成专业、稳定的培训队伍。在已有的教师培训机构中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特教育教师培训队伍,加强随班就读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以此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培训队伍可以由高校的相关专业人员、特殊学校的教师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员组成,也可依托专业的培训机构,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培训或进行巡回指导。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度方面的支持外,随班就读学校内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与支持同样可以帮助形成良好的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秩序,从而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援。比如,特教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室”、专业服务机构在特殊儿童缺陷补偿和康复训练等方面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巡回指导,促进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
综上,随班就读教师的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保障,对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来说,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首要任务也是最高追求,这既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在职后接受专家的指导和培训。在我国目前随班就读师资职前培养不足的情况下,对教师的职后培训格外重要,更需要教师个体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支持保障机制是提升随班就读师资水平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泽慧.近二十年我国随班就读教师培养研究回顾与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10(6).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汪海萍.普通师范院校特殊教育課程开设情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13-16.
[4]冯雅静,李爱芬,王雁.我国普通师范专业融合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1):14-15.
[5]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困境与出路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9(9).
[6]王辉.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6).
[7]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师资培训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关 键 词] 随班就读;职后培训;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204-02
一、背景
随班就读是我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推行以来,解决了大量特殊学生入学困难的问题,增进了社会对特殊群体的了解,促进了教育公平和融合,是融合教育理念在我国的一种实践模式。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在普通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已经占到所有在校残疾学生人数的55.06%。可以说,随班就读的质量关系着大多数残疾儿童的教育权利以及由此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隨着普通中小学校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对随班就读教师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教育部近五年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教职工以及专任教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随班就读师资质量就成为决定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随班就读教师教育现状
随班就读教师是指在普通中小学校里,担任随班就读儿童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是指随班就读儿童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教师教育应该是涵盖了职前、职后教育在内的一体化的教育。对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来说,其专业素养的形成也是由职前和职后教育两部分构成。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满足随班就读的需要,《意见》提出支持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在师范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师资培养主要依托各级师范院校的普通师范类专业,而几乎所有的普通师范类专业都偏重师范生普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特殊教育能力的养成。在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系统、广泛地开设特殊教育知识或学科专业知识的选修课和必修课,毫无疑问是提高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根据汪海萍2006年对我国师范院校所做的调查显示:137所师范院校中已开设特殊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的仅19所。也就是说,我国绝大多数由普通师范院校毕业进入普通学校任教的师范生在入职前没有接受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学习的经历。而且目前我国针对普通师范生开设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相关课程大多为选修课,其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在课程内容、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课程计划中均未为学生提供接触随班就读教学一线的机会,课程内容与随班就读实践的现实诉求存在较大差距。再者,目前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与考核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包含特殊教育成分,这又直接导致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职前教育显然是薄弱环节,这将是未来我国提升随班就读师资力量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现实情况是,针对目前逐年增加的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和对高水平随班就读教师的迫切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职后培训,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是当务之急。
三、随班就读教师职后培训
(一)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教育部2006年《关于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区)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业务培训,为他们提供资料、提供咨询、提供指导。以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依托,有计划地开展随班就读教师的业务培训,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为此,地方教育部门应协同当地高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利用有利的专业资源拟定规范的培训计划,从培训的组织、制度、评价、监管等层面形成可操作方案并长期执行。随着随班就读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且职前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缺失的前提下,面临参差不齐的随班就读师资现状,规范、常态化的职后培训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将有计划地定期培训和面向特定问题的短期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提升培训时效性,也是提高随班就读师资水平的有效方式。
(二)选择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要选择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首先要了解教师对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需求。目前在普通中小学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主要有学校的管理者、随班就读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资源教师、生活指导教师等几类不同的群体,因此要根据承担不同工作的教师的差异性需求来决定培训内容。
根据已有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普校的随班就读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理论层面。有关特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教育需求;关于特殊教育以及融合教育的本土化知识等。(2)知识层面。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等。(3)操作层面。有效教学的策略;正确的班级管理与行为干预技能;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估方法的运用;与学生家长及其他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等。总之,只有了解受训者的培训需求才能使培训有的放矢,也才能够真正帮助一线的随班就读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
(三)运用多种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信息技术与随班就读教师深度融合的方式,建立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结合常规的讲座、教学示范演示、现场观摩等形式,充分满足随班就读教师的实际需要并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或主题讲座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真实需求,在讲座过程中专家和教师要能够有实质上的探讨,而不是专家的“一言堂”或“满堂灌”。对现场教学观摩类型的培训,也要避免“表演”的成分,不仅要有专家的点评,更要注重教师的参与,关注教师的经验和困惑,避免脱离教学实践的理论讲授,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四)鼓励教师多种途径参与培训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随班就读教师也不例外。除了短期集中式及定期培训之外,可以建立网络培训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学习、交流反馈、成绩评定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学教师现场培训的工作压力。
由于目前的随班就读教师绝大多数是普通高等院校或普通师范院校毕业,职前培养缺少有关特殊教育的系统性学习经历,因此,要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接受学历或非学历的继续教育,通过一定时期的特殊教育及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学习,逐步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整体理论水平。进一步的学历提升、在职研读、进修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解决随班就读教师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在职的系统性学习,一方面可以让教师获得更高层次的、更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我国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获得师资保障。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保障机制
科学化、制度化的职后培训是目前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规范化、强有力的支持保障机制则能够使教师培训最大限度上获得收益,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提升随班就读师资水平。
2017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强调:“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加强省一级对特殊教育的统筹。”依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财力、物力和专家资源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在政策、制度设计上要体现对随班就读教师的支持,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考评及奖励措施。
再者,形成专业、稳定的培训队伍。在已有的教师培训机构中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特教育教师培训队伍,加强随班就读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以此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培训队伍可以由高校的相关专业人员、特殊学校的教师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员组成,也可依托专业的培训机构,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培训或进行巡回指导。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度方面的支持外,随班就读学校内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与支持同样可以帮助形成良好的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秩序,从而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援。比如,特教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室”、专业服务机构在特殊儿童缺陷补偿和康复训练等方面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巡回指导,促进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
综上,随班就读教师的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保障,对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来说,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首要任务也是最高追求,这既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在职后接受专家的指导和培训。在我国目前随班就读师资职前培养不足的情况下,对教师的职后培训格外重要,更需要教师个体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支持保障机制是提升随班就读师资水平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泽慧.近二十年我国随班就读教师培养研究回顾与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10(6).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汪海萍.普通师范院校特殊教育課程开设情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13-16.
[4]冯雅静,李爱芬,王雁.我国普通师范专业融合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1):14-15.
[5]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困境与出路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9(9).
[6]王辉.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6).
[7]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师资培训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