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通过交换增加了人们的福利,我国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也给人们带来许多环境问题,环境破坏已危机到国际间贸易发展和人类生活,因此环境因素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制约和影响逐步显现。本文主要针对环境与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根据客观实际材料对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及针对性的提出妥善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 国际贸易 影响 完善策略
一、我国环境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我国环境的现状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十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二)环境问题的根源分析
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问题。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很多,我通过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管理层面:1、发达国家污染环境的企业,大量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量引进这类企业,还给予各种优惠政策。2、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保护环境。甚至净化污染物的设备只是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的,平时随意排污。3、政府有关部门只追求经济指标,不顾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如:癌症村),凡是出现的重大污染事件,都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渎职有关。二是人口与意识层面:1、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强,如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为了得到眼前利益,满足自己当前的需要,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去利用自然,结果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据有关资料统计,对于石油的开采量,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石油资源预计只能维持30~50年的开采。
二、我国环境保护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一)环保革命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1.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环境保护问题的产生
若干年前,当环境问题形成之时,几乎从未有人将环境与贸易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然而近些年来,特别是1992年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和乌拉圭回合结束之后,对环境与贸易问题关注的热度不断上升。与环境或贸易领域相联系的联合国机构、其它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学术研究团体都竟先将这一问题列入优先议程。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压力,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国际贸易领域内的环境污染问题。全球环境恶化,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是环境与贸易矛盾产生的内在原因,再加上全球环境标准的区域差异性,成为这对矛盾存在的前提。从广义上讲,环境与贸易矛盾在社会分工产生、生产交换活动一开始就存在了,主要表现为具有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发展到今天,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这一矛盾日趋激化,引起国际社会的激烈争论。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各阶层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对贸易增长,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环保目的执行的限制或禁止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增多增强,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2.环境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环境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有利方面主要表现在各国有关环保的贸易政策本身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加快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维护经济持续发展。二、不利的方面是环保贸易政策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形成贸易壁垒,也称 “绿色壁垒”。所谓绿色壁垒,作为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国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例如德国根据《危险物质使用条例》规定,禁止进口使用了偶氮染料的服装及纺织品。自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各国利用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这样,在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的背景下,环境壁垒便产生了。概括起来,环境壁垒对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绿色市场准入,即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或刻意进口附加税,或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进行制裁;二是绿色生产,它是指进出口商品的生产、加工要严格执行制定的清洁生产标准,控制生产加工过程中有害物料、清水和有机溶剂的用量,采用清洁生产、加工技术和设备,禁止不利于环境的方法生产、加工产品,发达国家利用这一标准抬高门槛;三是绿色技术标准,它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而对于进口国来说这些环保标准是很难达到的。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1.绿色壁垒的形成
“绿色壁垒”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的加快,全球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环境问题呈现出的全球化、政治化、社会化和累加化等新特征,使得解决当代环境问题仅仅靠传统的技术手段已经远遠不够了,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加以解决。而将环境与贸易直接挂钩,用经济的手段通过限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产品的贸易,已经成为保护环境的发展趋向和必然措施。另一方面,“保护本国经济利益”是各国进行国际贸易时的基本愿望,为此而采取一些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确保本国产品对国内市场占有额的措施则成为自然之举。绿色壁垒虽然对国际贸易造成障碍,但其初衷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提高的要求,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绿色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客观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继续给绿色冠以“壁垒”或“门槛”等名称,显然有失公允。但是,有的国家借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作为受损害方,要想证明对方的绿色标准是错误的或是没有道理的非常难,因为世贸组织的有关文件规定了成员方有权制定相关的环保标准。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严重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发展。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对世界各国的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构成了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由环境问题或为保护生态平衡发展所引发,成为双边贸易摩擦的焦点。工业化国家构筑了绿色贸易壁垒,而发展中国家则是被关在这道壁垒之外的主要受害者。谁污染谁治理的“成本内在化”原则要求污染者将治理费用计入成本,而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主要实行排污者付费原则但费用很低,如果将治理污染的所有费用由企业负担,则必将大大提高产品成本,虽然这些费用最终将转稼给消费者,但企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花费更多的促销费用,使市场开拓更加困难,严重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同时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标准水平参差不齐,而不同的环境标准和规定又制约着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企业及至国家的竞争力。发展中国家以较高的成本开发自然资源,出口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最终将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目前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绿色壁垒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标准,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标准一时难以转型,出口受阻,大大影响了我国外贸的发展。我国外贸出口的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而这些国家都制有严格的环境标准,使我国传统商品出口遭受严重打击。我国传统产业也深受影响,从2000年7月起,欧盟提高了进口茶叶的安全标准,对其中的农药残留成分的检查极其严格,比原来高出100倍—200倍。对于占世界茶叶出口1/5的中国茶叶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2)、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保标准,企业增加了出口产品成本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进行设备、人力的投入以及有关环保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和相关费用的投入,增加了企业成本,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比较价格优势,削弱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削弱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3)、发达国家向我国转嫁环境污染,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影响了我国外贸业的发展。由于绿色壁垒的相互作用和连锁反应,各国不得不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而这些国家的投资者为了获取企业高额利润和逃避所在国严格的污染治理规定,利用我国环境标准要求低的条件,转嫁污染,使我国的环境更加恶化,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外经贸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的策略
环境与国际贸易是经济发展中一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个面,国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二者就必须协调发展。正确科学的环保贸易政策,会有力地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相反,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限制和壁垒,种种因素都是制定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的。如上分析,为了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平衡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消除因各国所采取的环境贸易政策对我国外贸产生的不利影响,我国的环境贸易政策应作如下调整:
(一)完善法规政策强化完善环境贸易法规
我国目前已制订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环保法律和《森林法》等9部资源保护法律。另外,其他已经制定的与贸易有关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其他政策性措施也达18项。应该说,我国已经建立起控制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框架。但是,我国目前不少法规还比较笼统,可操作性差,实施效果难免大打折扣。现在急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一套完善的、便于操作的、适合于我国国情又与国际衔接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办法,通过切实的贯彻实施,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二)健全完善环境制度
第一,完善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和。我国的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在我国19278项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落后,周期也长”(薛荣久,2002)。为此,根据我国国情,完善提高环境标准,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尤为重要。第二,积极开展ISO14000国际认证。我国于1996年开始引入ISO14000标准,并颁布了国家标准,开始在国内企业中开展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但是我国能够获得认证的企业却为数不多。对此,我国应当积极关注ISO14000标准的修改、推广过程,将已颁布的标准结合国情等同化为我国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认证工作,推动企业跨越绿色环境壁垒,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
(三)培育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我国的绿色环保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技术基础薄弱、质量难以保证;配套设施缺乏、市场化程度低。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绿色环保产业,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作用。首先,制定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分析环保市场前景和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确定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其次,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完善产业管理体系。第三,建立绿色环保产业风险投资机制。绿色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正外部性、公益性、非直接经济效益等特征。政府应尽快建立绿色环保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渠道。
(四)建立绿色贸易数据库与预警机制
关注和研究世界各国环境政策的制订极其对相关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建立国外新环境贸易壁垒的数据库,分析其特点,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尤其对于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应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环境壁垒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五)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突破壁垒环境的根本出路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大力推進绿色产业的发展,建立以信息化、高效率、低消耗、无污染的工业化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最终消除环境壁垒的前提和依据。
(六)通过多种方式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进行全民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普及教育,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梁咏.浅谈WTO机制中我国对“绿色壁垒”的对应措施.财经问题研究,2003(1)
2. 薛荣久.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问题,2002(12)
3. 任荣明.可持续发展与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探索与争鸣,2002(9)
4. 徐淑萍.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环境法律问题对策研究.中国法学,2002(3)
5. 姚爱萍,李珊环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我国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9
【关键词】环境保护 国际贸易 影响 完善策略
一、我国环境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我国环境的现状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十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二)环境问题的根源分析
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问题。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很多,我通过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管理层面:1、发达国家污染环境的企业,大量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量引进这类企业,还给予各种优惠政策。2、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保护环境。甚至净化污染物的设备只是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的,平时随意排污。3、政府有关部门只追求经济指标,不顾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如:癌症村),凡是出现的重大污染事件,都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渎职有关。二是人口与意识层面:1、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强,如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为了得到眼前利益,满足自己当前的需要,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去利用自然,结果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据有关资料统计,对于石油的开采量,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石油资源预计只能维持30~50年的开采。
二、我国环境保护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一)环保革命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1.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环境保护问题的产生
若干年前,当环境问题形成之时,几乎从未有人将环境与贸易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然而近些年来,特别是1992年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和乌拉圭回合结束之后,对环境与贸易问题关注的热度不断上升。与环境或贸易领域相联系的联合国机构、其它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学术研究团体都竟先将这一问题列入优先议程。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压力,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国际贸易领域内的环境污染问题。全球环境恶化,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是环境与贸易矛盾产生的内在原因,再加上全球环境标准的区域差异性,成为这对矛盾存在的前提。从广义上讲,环境与贸易矛盾在社会分工产生、生产交换活动一开始就存在了,主要表现为具有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发展到今天,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这一矛盾日趋激化,引起国际社会的激烈争论。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各阶层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对贸易增长,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环保目的执行的限制或禁止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增多增强,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2.环境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环境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有利方面主要表现在各国有关环保的贸易政策本身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加快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维护经济持续发展。二、不利的方面是环保贸易政策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形成贸易壁垒,也称 “绿色壁垒”。所谓绿色壁垒,作为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国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例如德国根据《危险物质使用条例》规定,禁止进口使用了偶氮染料的服装及纺织品。自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各国利用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这样,在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的背景下,环境壁垒便产生了。概括起来,环境壁垒对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绿色市场准入,即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或刻意进口附加税,或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进行制裁;二是绿色生产,它是指进出口商品的生产、加工要严格执行制定的清洁生产标准,控制生产加工过程中有害物料、清水和有机溶剂的用量,采用清洁生产、加工技术和设备,禁止不利于环境的方法生产、加工产品,发达国家利用这一标准抬高门槛;三是绿色技术标准,它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而对于进口国来说这些环保标准是很难达到的。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1.绿色壁垒的形成
“绿色壁垒”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的加快,全球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环境问题呈现出的全球化、政治化、社会化和累加化等新特征,使得解决当代环境问题仅仅靠传统的技术手段已经远遠不够了,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加以解决。而将环境与贸易直接挂钩,用经济的手段通过限制乃至禁止对环境有害产品的贸易,已经成为保护环境的发展趋向和必然措施。另一方面,“保护本国经济利益”是各国进行国际贸易时的基本愿望,为此而采取一些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确保本国产品对国内市场占有额的措施则成为自然之举。绿色壁垒虽然对国际贸易造成障碍,但其初衷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提高的要求,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绿色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客观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继续给绿色冠以“壁垒”或“门槛”等名称,显然有失公允。但是,有的国家借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作为受损害方,要想证明对方的绿色标准是错误的或是没有道理的非常难,因为世贸组织的有关文件规定了成员方有权制定相关的环保标准。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严重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发展。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对世界各国的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构成了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由环境问题或为保护生态平衡发展所引发,成为双边贸易摩擦的焦点。工业化国家构筑了绿色贸易壁垒,而发展中国家则是被关在这道壁垒之外的主要受害者。谁污染谁治理的“成本内在化”原则要求污染者将治理费用计入成本,而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主要实行排污者付费原则但费用很低,如果将治理污染的所有费用由企业负担,则必将大大提高产品成本,虽然这些费用最终将转稼给消费者,但企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花费更多的促销费用,使市场开拓更加困难,严重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同时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标准水平参差不齐,而不同的环境标准和规定又制约着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企业及至国家的竞争力。发展中国家以较高的成本开发自然资源,出口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最终将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目前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绿色壁垒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标准,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标准一时难以转型,出口受阻,大大影响了我国外贸的发展。我国外贸出口的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而这些国家都制有严格的环境标准,使我国传统商品出口遭受严重打击。我国传统产业也深受影响,从2000年7月起,欧盟提高了进口茶叶的安全标准,对其中的农药残留成分的检查极其严格,比原来高出100倍—200倍。对于占世界茶叶出口1/5的中国茶叶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2)、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保标准,企业增加了出口产品成本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进行设备、人力的投入以及有关环保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和相关费用的投入,增加了企业成本,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比较价格优势,削弱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削弱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3)、发达国家向我国转嫁环境污染,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影响了我国外贸业的发展。由于绿色壁垒的相互作用和连锁反应,各国不得不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而这些国家的投资者为了获取企业高额利润和逃避所在国严格的污染治理规定,利用我国环境标准要求低的条件,转嫁污染,使我国的环境更加恶化,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外经贸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的策略
环境与国际贸易是经济发展中一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个面,国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二者就必须协调发展。正确科学的环保贸易政策,会有力地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相反,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限制和壁垒,种种因素都是制定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的。如上分析,为了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平衡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消除因各国所采取的环境贸易政策对我国外贸产生的不利影响,我国的环境贸易政策应作如下调整:
(一)完善法规政策强化完善环境贸易法规
我国目前已制订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环保法律和《森林法》等9部资源保护法律。另外,其他已经制定的与贸易有关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其他政策性措施也达18项。应该说,我国已经建立起控制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框架。但是,我国目前不少法规还比较笼统,可操作性差,实施效果难免大打折扣。现在急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一套完善的、便于操作的、适合于我国国情又与国际衔接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办法,通过切实的贯彻实施,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二)健全完善环境制度
第一,完善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和。我国的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在我国19278项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落后,周期也长”(薛荣久,2002)。为此,根据我国国情,完善提高环境标准,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尤为重要。第二,积极开展ISO14000国际认证。我国于1996年开始引入ISO14000标准,并颁布了国家标准,开始在国内企业中开展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但是我国能够获得认证的企业却为数不多。对此,我国应当积极关注ISO14000标准的修改、推广过程,将已颁布的标准结合国情等同化为我国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认证工作,推动企业跨越绿色环境壁垒,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
(三)培育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我国的绿色环保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技术基础薄弱、质量难以保证;配套设施缺乏、市场化程度低。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绿色环保产业,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作用。首先,制定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分析环保市场前景和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确定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其次,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完善产业管理体系。第三,建立绿色环保产业风险投资机制。绿色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正外部性、公益性、非直接经济效益等特征。政府应尽快建立绿色环保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渠道。
(四)建立绿色贸易数据库与预警机制
关注和研究世界各国环境政策的制订极其对相关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建立国外新环境贸易壁垒的数据库,分析其特点,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尤其对于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应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环境壁垒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五)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突破壁垒环境的根本出路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大力推進绿色产业的发展,建立以信息化、高效率、低消耗、无污染的工业化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最终消除环境壁垒的前提和依据。
(六)通过多种方式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进行全民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普及教育,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梁咏.浅谈WTO机制中我国对“绿色壁垒”的对应措施.财经问题研究,2003(1)
2. 薛荣久.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问题,2002(12)
3. 任荣明.可持续发展与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探索与争鸣,2002(9)
4. 徐淑萍.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环境法律问题对策研究.中国法学,2002(3)
5. 姚爱萍,李珊环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我国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