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应用个别访谈、现场考察、参考资料查阅与借鉴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延安市吴起镇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同时,为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再就业 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17-01
一、吴起镇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缺乏就业技能,再就业比例低
近几年来吴起县域经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吴起镇城郊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生计和生活被扰乱,失地农民陷入了再就业的困局。这样一来大量的失地农民都面临着再就业的难题。
(二)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构少
通过对吴起镇刘渠子、宗圪堵、宗湾子台村民的访谈得知,政府未能对失地农民进行有关技能培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失地农民达到了一半以上,并且在当地有大部分失地农民并不了解再就业培训机构。
(三)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机制不完善
通过了解和现场考察不难发现,吴起镇缺乏再就业服务体制,一些仅有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缺乏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再就业“一条龙”整体服务体系。
二、吳起镇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失地农民自身原因
1.失地农民再就业观念陈旧。由于失地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养成了保守的观念,自谋职业能力、竞争意识不强。而大多数农民不愿意从事竞争性强、流动性大的工作。特别是城郊失地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要比普通农民的生活水平高得多,而且借助其地理位置的优势,生活水平提升也比较快,对劳动报酬的要求也比普通农民高一些。他们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觉得干这些活丢人。
2.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技术单一。吴起镇失地农民认识的字很少,计算能力弱,自身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结构偏大,而且无技术或技术单一,这些限制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导致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只能是那些脏、险、苦、累的工作。
(二)政府原因
1.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够重视,缺乏就业培训的配套政策。当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方面的支持不够大,有的政府部门甚至未能意识到就业的重要性,缺乏对失地农民培训的配套政策,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导致了针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构的缺乏。
2.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社会保障方面,吴起镇和其他地区几乎相同,大部分农民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同时农村也未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城郊失地农民中有一部分也享受了低保,但范围很小,政策控制很严。
(三)社会原因
1.现有企业和社会对劳动力吸收乏力。对吴起镇被征地农村的现场考察和走访后发现,吴起镇的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农民土地,企业修建也增加了土地的占用。据了解,当地的企业和社会吸收就业能力明显弱化,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极为有限,并且没能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2.对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信息平台不畅通,宣传力度不够。失地农民再就业在信息的获取上十分重要。根据对当地失地农民再就业信息的了解,发现现存的就业信息的建立与发布、就业免费服务和培训、就业与再就业扶持政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等基本上不把农民工纳入服务范围。走访的过程中也可以知道,当地农民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极为有限,大多失地农民只是通过周边人的介绍来取得就业信息,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招聘会很少,很多村子根本没有,这些也使他们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
三、解决吴起镇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就业观念,大胆创业
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方面也应当走大胆创业之路。根据自身条件,把握市场经济的契机,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创业。例如:进行个体创业开办养殖厂;开设农家乐等。
(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
失地农民应清楚地认识自身处境,增强就业意识,提高竞争力。农民在失地后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政府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班,获得一技之长,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为今后实现再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储备丰富的知识。
(三)设立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
政府应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应的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将培训工作与再就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及再就业能力。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
抓住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和延安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的机遇,依托吴起在红军长征中的特殊历史背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快吴起境内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步伐,挖掘胜利山、毛泽东故居等景点内部资源,以旅游业促进就业。根据当地情况看,可以从以下服务行业入手:住宅消费服务业的超市、快餐、搬家公司、社区绿化等;其他服务,如信息、文化等。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再就业 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17-01
一、吴起镇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缺乏就业技能,再就业比例低
近几年来吴起县域经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吴起镇城郊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生计和生活被扰乱,失地农民陷入了再就业的困局。这样一来大量的失地农民都面临着再就业的难题。
(二)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构少
通过对吴起镇刘渠子、宗圪堵、宗湾子台村民的访谈得知,政府未能对失地农民进行有关技能培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失地农民达到了一半以上,并且在当地有大部分失地农民并不了解再就业培训机构。
(三)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机制不完善
通过了解和现场考察不难发现,吴起镇缺乏再就业服务体制,一些仅有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缺乏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再就业“一条龙”整体服务体系。
二、吳起镇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失地农民自身原因
1.失地农民再就业观念陈旧。由于失地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养成了保守的观念,自谋职业能力、竞争意识不强。而大多数农民不愿意从事竞争性强、流动性大的工作。特别是城郊失地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要比普通农民的生活水平高得多,而且借助其地理位置的优势,生活水平提升也比较快,对劳动报酬的要求也比普通农民高一些。他们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觉得干这些活丢人。
2.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技术单一。吴起镇失地农民认识的字很少,计算能力弱,自身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结构偏大,而且无技术或技术单一,这些限制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导致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只能是那些脏、险、苦、累的工作。
(二)政府原因
1.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够重视,缺乏就业培训的配套政策。当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方面的支持不够大,有的政府部门甚至未能意识到就业的重要性,缺乏对失地农民培训的配套政策,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导致了针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构的缺乏。
2.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社会保障方面,吴起镇和其他地区几乎相同,大部分农民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同时农村也未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城郊失地农民中有一部分也享受了低保,但范围很小,政策控制很严。
(三)社会原因
1.现有企业和社会对劳动力吸收乏力。对吴起镇被征地农村的现场考察和走访后发现,吴起镇的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农民土地,企业修建也增加了土地的占用。据了解,当地的企业和社会吸收就业能力明显弱化,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极为有限,并且没能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2.对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信息平台不畅通,宣传力度不够。失地农民再就业在信息的获取上十分重要。根据对当地失地农民再就业信息的了解,发现现存的就业信息的建立与发布、就业免费服务和培训、就业与再就业扶持政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等基本上不把农民工纳入服务范围。走访的过程中也可以知道,当地农民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极为有限,大多失地农民只是通过周边人的介绍来取得就业信息,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招聘会很少,很多村子根本没有,这些也使他们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
三、解决吴起镇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就业观念,大胆创业
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方面也应当走大胆创业之路。根据自身条件,把握市场经济的契机,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创业。例如:进行个体创业开办养殖厂;开设农家乐等。
(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
失地农民应清楚地认识自身处境,增强就业意识,提高竞争力。农民在失地后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政府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班,获得一技之长,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为今后实现再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储备丰富的知识。
(三)设立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
政府应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应的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将培训工作与再就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及再就业能力。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
抓住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和延安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的机遇,依托吴起在红军长征中的特殊历史背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快吴起境内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步伐,挖掘胜利山、毛泽东故居等景点内部资源,以旅游业促进就业。根据当地情况看,可以从以下服务行业入手:住宅消费服务业的超市、快餐、搬家公司、社区绿化等;其他服务,如信息、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