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共筑长城 文化抗战》丛书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造学术精品服务教育事业主编李良志张宪文这是一部记录1931—1945年间中华民族抗战的丛书,包括《抗战时评》《抗战信札》《抗战电影》等9种,总字数两百余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做的种种努力,讴歌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兼具学术与史料价值。本丛书是中国抗战文化、文艺历史资料的集大成.
其他文献
19世纪以来,英国老年群体的失业和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878—1908年,英国社会围绕养老金是否立法以及养老金方案选择等问题出现了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老年贫困源于客观环境和制度因素,强调老年公民的奉献和权利,主张养老金立法;而反对派坚持贫困属于个人责任,力求在现有制度之内的改良,反对国家干预.争论双方的观点分歧背后隐含了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20世纪初,关于贫困问题的调查报告、经济社会的紧张局势以及工人阶级政治力量的成长等因素共同促进了英国舆论观念、国家角色和社会政策的转变.最终,通过民间社会自下而上的支持
天下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天下观如何形成?内在理念是什么?对中国自身有何影响?作为中国文化的辩白者,钱穆先生对此有系统的阐述.钱穆认为中国天下观不是地理、政治、文化等意义上的中国中心观.中国天下观是一种心胸,一种道义,它以人文关怀为本.它追求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大通之道,而不是消灭差异的大同标准.中国人所说的大同是大处同,而非处处同.由人总是人,人性善这个大同,求人与人能够心灵、情感相通.中国天下观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所造成.中国天下观对中国疆域、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
民国时期顾颉刚的学术价值观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与传统经世致用观有较复杂的离合关系,在中国现代史家中最具典型性.顾颉刚早年接受传统经世观和梁启超等今文家的经世思想,赋予经世致用论诸多新内涵;后受章太炎等古文家学术价值观影响,主张为学只当求真而不问致用,其学术价值观具有二元性.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接受实用主义价值观,既强调学术旨在求真而非致用,主张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又认为学术有间接之用和无用之用,对史学的社会功用多有阐述.三四十年代,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使顾颉刚回归经世致用之学,他致力边疆史地研究和大
土地金融,是以土地获得信用保证而取得的资金融通,通称为土地抵押信用;确切地说,是"以土地作为担保品而收受资金和贷与资金的业务"(潘信中:《成长期中的土地金融》,《明日之土地》第2期,1946年6月,第27~28页);广义上说,其与不动产金融相等.
期刊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各国在华新闻机构逐步发展完善,驻华记者成为影响其本国对华政策的一个专业集团."他们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总是用鹰一般的眼睛注视着中国,用猎犬般的嗅觉,感应着这片动荡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他们的笔分量不同,他们的观点和倾向也不尽相同,甚至分属不同政治阵营,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中国历史现场上重要的目击者."
期刊
20世纪中后期,英国工党修正主义曲折发展。它先是1952-1963年间的盖茨克尔主义,以盖茨克尔、克洛斯兰等人为代表,就公有制、国有化以及党章修改等问题,与比万派一再论争。而后威尔逊提出"科学革命"的口号,尽力弥合党内派别矛盾。1983-1993年,金诺克利用党内右翼理论家的研究成果,不露声色地在党内灌输着求新致变的政治理念,为其后布莱尔改革准备了必要条件。工党修正主义的最后成功在于英国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变化,而工党内部的相对宽容也有利于英国修正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美国农民在19世纪后期抗议社会不公的政治思想和社会运动被称为'平民主义',在政治生态和史学思潮的影响下,美国学术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经历了多次范式转变。进步主义史家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开创了以'利益冲突'为核心的经典研究模式。以霍夫斯塔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受麦卡锡主义和'地位政治'概念的启发,发掘出平民主义的阴暗面,而他们的观点又受到在民权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左派史家的修正,双方就平民主义的本质展开了激烈争论。平民主义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关注'运动文化'的社会、文化分析路径和多种
北宋平民学者王令编辑的《十七史蒙求》一书,是第一部以'蒙求'命名的专科性历史蒙学读物,也是第一部以'十七史'命名的著作。然其传世之本乃是他人在王令原书基础上增补而成,绝非王令一人所撰原书,书名中的'十七史'一词也并非通常所指的十七部正史的统称,但这一命名却自觉不自觉地从名称上推进了对十七部正史的概括性命名。该书不但对元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就是对现今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普及也有其重要意义。
《中华大典》是参照现代图书分类法进行编纂的巨型类书,所采集的文献资料,上自先秦,下迄清代,包罗宏富,所涉典籍约3万种,凡7亿多字。共分为哲学、宗教、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语言文字、农业等22个典。其中《农业典》下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蚕桑、农田水利、农书等12个分典,总字数近6000万。《农业典》由农业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多地有关专家学者参与编纂。该典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
期刊
对'苦力'进行概念史意义上的考察可以发现,近代'苦力'一词源自于东方国度,发轫于西方语境,成为体力劳动者的蔑称,其涵盖行业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文明进程,其来源群体反映了转型时期的城乡关系和人口流动,而其社会形象更映衬出苦力行业的运行态势和生存状态。'苦力'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反衬时代、体映行业和折射底层群体的缩影,解读'苦力'概念无疑就是解读一部近代中国城市底层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