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如果能抓好养成教育这一环节,上课会更轻松省力,体育课会更能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在体育课上得到许多受益终生的财富。
一、体育课上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体育习惯的养成
1.抓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中小学期间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大,也最容易接受成年人的(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训练。此期间,他们在生理上也正处于生长发育与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培养其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又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在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施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激发兴趣,促使体育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变换一下方式: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计出练习方法,达到要求,完成任务。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会使学生想学、会学和要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容易被调动。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表现欲。在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此,教师便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其体育习惯的养成。
3.培养自学自练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不只是简单的带学生锻炼,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以教师在示范指导中的诱导学生为例,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首先是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并经过自己的神经中枢,将外界刺激内化为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此时教师要以科学的示范和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化活动。知识有其系统性,动作有其规律性,教师适时的“指点”,会使学生明白知识间的联系和动作间的关系,从而悟出学习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和联想。通过联想,学生可触类旁通,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了新的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度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前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促进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贡献社会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也能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条件。
(三)优良思想品质的养成
1.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2.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3.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心理养成。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1.通过各种益智健身类游戏练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功感。
2.组织多种形式的小型竞赛,激发学生的集体感,增进学生的友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意志、情感、信念等。
3.鼓励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信,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
二、体育课上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实践的原则
养成教育是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体育课以各种身体练习为主,教师不仅是要让学生心中明白,而且要让学生体现到行动中,引导学生从乐于助人、刻苦练习、不怕困难、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等做起,在体育课上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养成教育的目标。
(二)因人制宜的原则
体育课上的养成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考虑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由于学生的心理、生理、接受能力、体质状况、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体育课上养成教育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求得最佳的效果。
(三)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正面教育就是从认识入手,摆事实、树榜样,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特别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教师要注意引导疏通、正面说明。青少年可塑性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力时机,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养成教育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2]叶旭新.养成教育的重点与实践.
[3]孟李善.什么是养成教育.
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如果能抓好养成教育这一环节,上课会更轻松省力,体育课会更能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在体育课上得到许多受益终生的财富。
一、体育课上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体育习惯的养成
1.抓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中小学期间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大,也最容易接受成年人的(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训练。此期间,他们在生理上也正处于生长发育与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培养其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又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在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施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激发兴趣,促使体育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变换一下方式: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计出练习方法,达到要求,完成任务。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会使学生想学、会学和要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容易被调动。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表现欲。在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此,教师便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其体育习惯的养成。
3.培养自学自练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不只是简单的带学生锻炼,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以教师在示范指导中的诱导学生为例,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首先是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并经过自己的神经中枢,将外界刺激内化为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此时教师要以科学的示范和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化活动。知识有其系统性,动作有其规律性,教师适时的“指点”,会使学生明白知识间的联系和动作间的关系,从而悟出学习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和联想。通过联想,学生可触类旁通,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了新的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度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前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促进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贡献社会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也能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条件。
(三)优良思想品质的养成
1.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2.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3.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心理养成。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1.通过各种益智健身类游戏练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功感。
2.组织多种形式的小型竞赛,激发学生的集体感,增进学生的友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意志、情感、信念等。
3.鼓励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信,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
二、体育课上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实践的原则
养成教育是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体育课以各种身体练习为主,教师不仅是要让学生心中明白,而且要让学生体现到行动中,引导学生从乐于助人、刻苦练习、不怕困难、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等做起,在体育课上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养成教育的目标。
(二)因人制宜的原则
体育课上的养成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考虑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由于学生的心理、生理、接受能力、体质状况、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体育课上养成教育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求得最佳的效果。
(三)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正面教育就是从认识入手,摆事实、树榜样,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特别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教师要注意引导疏通、正面说明。青少年可塑性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力时机,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养成教育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2]叶旭新.养成教育的重点与实践.
[3]孟李善.什么是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