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80年前的今天,世界命运的坐标,在武汉。
1938年6月至10月,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一场特大规模会战, 这场会战关系中华民族存亡和国家命运,史称“武汉会战”(又称“武汉保卫战”)。
武汉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14年抗战中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持续最久、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虽然最后武汉失守了,但是中国军队却在战略层面赢得了胜利。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的一个高峰,是国共合作抗敌御侮的高峰,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转折点。
80年后的今天,本刊记者重走武汉会战留在这片热土上的遗存,追忆那段烽火岁月,特别推出纪念武汉会战80周年“烽火硝烟大武汉”大型报道。
1938年6月12日,日军在海军支援下登陆,攻占安庆市,被视为武汉会战的开端。直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撤离武汉,双方大小战斗数百次,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鏖战时间长达四个半月。中国军队最终以伤亡40余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万余人,极大地消耗了日军力量,挫败了其速战速决、逼迫中国政府和人民屈服的战略企图。
中国共产党推动的国共合作高峰
南京沦陷至武汉会战前夕,武汉已经成为战时首都和全国抗战中心。国民党党政军机关大部、重要领导人均迁往武汉,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陈绍禹(王明)、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也来到武汉。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成立长江局(对外称中共中央代表团),积极协调国共抗日合作,指导开展保卫大武汉的斗争。
董必武于1937年10月来武汉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后,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底在武汉创办《群众》周刊。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创刊出版。《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高举团结救国、持久抗战的旗帜,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武汉以及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树立起导向抗战、团结、进步的三面大旗。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全国抗战形势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国民党抗战态度出现了积极变化。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開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规定了各方面的抗战政策及措施。4月,有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的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在武汉召开,确定了“抗战到底,争取国家民族之最后胜利”的基本国策。这两次重要会议,反映了当时国民党政治上的进步和抗战政策的转变。
但是,刚刚经历抗战初期惨痛失利的国民党军政高层,对要不要保卫武汉还是心有疑虑。为正确引领抗战,中共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分析了全国抗战形势,提出《关于保卫西安、武汉的战略计划及我军将来之行动的指示》,明确指明:应保卫武汉,但保卫武汉不是死守武汉,保卫武汉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消耗敌人兵力,另一方面在于争取时间以便于全国抗战工作的进步;在战略上,国民党军队应进行正面的阵地战,配合两翼的运动战,八路军则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渠道向国民党建议实行这个方针。武汉会战前夕,毛泽东于1938年5月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重要演讲,在深刻分析中日两国国情和战争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批判了“速胜论”“亡国论”,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得出在历经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之后中国人民最终必将取得胜利的结论。新华日报社在武汉发行《论持久战》单行本。周恩来也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论目前抗战形势》一文,着重宣传《论持久战》中所阐明的抗日战争三阶段理论,并且将《论持久战》的基本思想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中日战争持久战的思想在国民党高层被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此为基础,国民党最高军政当局制定了武汉会战作战计划,作出了保卫武汉以羸得时间的决定。
武汉会战如火如荼期间,新华日报社还派出战地记者陆诒、石西民等去前线采访,忠实报道国民党抗日将士的浴血奋战事迹,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战地宣传队、服务团到第五战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鼓动广大官兵坚决抗击日军。
在日军逼近武汉时,周恩来、叶剑英等共产党员一直坚持到最后才撤退。10月24日晚,周恩来前往汉口新华日报社,为《新华日报》汉口版口授最后一篇社论——《告别武汉父老》。社论郑重宣告: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手中。社论以悲壮语调表达了中国抗日战争必胜、中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中国军队浴血抗敌的数百场战斗
1938年初,日军占领徐州后,组织两个军共14个师团,另配备海军陆战队、战车重炮机械化兵团、飞机500架、舰艇120多艘,共25万余人的庞大兵力直扑武汉,是日军侵华以来最大的兵力部署。中国军队集中133个师又13个团约100万大军参加武汉会战,由蒋介石亲任总指挥。战争从江南、江北两个战场同时展开。
1938年6月12日,日军进攻安庆,拉开武汉会战序幕。7月下旬,日军攻占九江,兵分两路分别沿瑞武公路、南浔线方向前进。8月24日,中国军队张发奎部与敌激战于瑞昌以东高地,经过猛烈抵抗,相持两星期后被迫后撒。日军一部冒进至德安西面万家岭地区。中国守军薛岳部抓住战机,以重兵从侧后迂回,将其包围。日军增援部队在万家岭西面白水街地区被我军击退。随后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激战三昼夜,多次击败日军反扑。日军为了挽回被包围军队全军覆没的败局,向万家岭地区空投200多名军官,希望能恢复一线作战部队的指挥,但是没有一名军官活着见到被包围部队。随后薛岳组织全线攻击,各部组成敢死队赤膊上阵,冲入敌营,与日军展开残酷的白刃战。日军孤立无援,被歼灭3000余人。这是赣北地区主要作战中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史称“万家岭大捷”。
在长江北岸,日军于6月初从合肥南下,突破中国守军防御。7月24日,日军从安徽潜山向太湖进攻,中国军队寸土必争,沿线节节抵抗,与敌血战。8月4日,在激烈巷战后广济门户黄梅失守。第五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白崇禧指挥部队反攻黄梅。日军据险死守,在战斗关键时刻施放大量毒气,致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白崇禧调集部队侧击日军后方,李品仙兵团收复太湖、潜山,切断了日军第6师团补给线。白崇禧抓住机会,指挥正面对峙的中国部队趁机猛攻,意图全歼曾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累累罪行的第6师团。日军再次施放大量毒气,死撑硬顶渡过了难关。日军援军到达后,向中国军队反扑。中国军队拼死抵抗,用尽预备队,但还是无法扼止日军攻势,被迫撤退。
日军还倚仗海、空军优势,溯江进攻中国守军江防要塞。9月中旬,自瑞昌西进的日军一部抵达富池口。防守该地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从陆上、江上连续发起进攻,又有空中机群狂轰乱炸。经过8昼夜激战,富池口陷于敌手。此时,另一江防要地田家镇也在受到日军围攻。从9月17日至28日,日军平均每天向田家镇炮台发射炮弹500余枚,飞机投弹在1000枚以上。中国守军仍坚守阵地死战不退。富池口被占领后,日军从阳新半壁山下游向田家镇开炮,田家镇三面被围,形势更为严峻。中国守军奉命转移。田家镇是长江最重要的江防要塞,失守后,武汉门户洞开。
由于中国军队各处顽强、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的进攻均付出了惨重代价。至10月中旬,武汉北、东、东南要塞阵地尽被日军占领。10月中旬,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21日占领广州,从而对武汉形成北、南、东三面钳击态势。中国军队从持久战的战略出发,决定主动撤离武汉。10月24日,中山舰奉命从武昌金口开赴汉口,护卫武汉军民安全转移。在金口上游赤矶山附近江面遭6架日机扫射轰炸,沉于大军山附近江底。25日,日军进入武汉,武汉沦陷。
自从2003年起,每年10月25日下午4点,武汉三镇上空都会准时鸣响防空警报。这不仅仅是为了检验防空警报备用情况,更重要的是告诫人们勿忘国耻。
(作者系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
80年前的今天,世界命运的坐标,在武汉。
1938年6月至10月,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一场特大规模会战, 这场会战关系中华民族存亡和国家命运,史称“武汉会战”(又称“武汉保卫战”)。
武汉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14年抗战中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持续最久、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虽然最后武汉失守了,但是中国军队却在战略层面赢得了胜利。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的一个高峰,是国共合作抗敌御侮的高峰,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转折点。
80年后的今天,本刊记者重走武汉会战留在这片热土上的遗存,追忆那段烽火岁月,特别推出纪念武汉会战80周年“烽火硝烟大武汉”大型报道。
1938年6月12日,日军在海军支援下登陆,攻占安庆市,被视为武汉会战的开端。直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撤离武汉,双方大小战斗数百次,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鏖战时间长达四个半月。中国军队最终以伤亡40余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万余人,极大地消耗了日军力量,挫败了其速战速决、逼迫中国政府和人民屈服的战略企图。
中国共产党推动的国共合作高峰
南京沦陷至武汉会战前夕,武汉已经成为战时首都和全国抗战中心。国民党党政军机关大部、重要领导人均迁往武汉,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陈绍禹(王明)、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也来到武汉。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成立长江局(对外称中共中央代表团),积极协调国共抗日合作,指导开展保卫大武汉的斗争。
董必武于1937年10月来武汉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后,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底在武汉创办《群众》周刊。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创刊出版。《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高举团结救国、持久抗战的旗帜,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武汉以及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树立起导向抗战、团结、进步的三面大旗。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全国抗战形势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国民党抗战态度出现了积极变化。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開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规定了各方面的抗战政策及措施。4月,有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的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在武汉召开,确定了“抗战到底,争取国家民族之最后胜利”的基本国策。这两次重要会议,反映了当时国民党政治上的进步和抗战政策的转变。
但是,刚刚经历抗战初期惨痛失利的国民党军政高层,对要不要保卫武汉还是心有疑虑。为正确引领抗战,中共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分析了全国抗战形势,提出《关于保卫西安、武汉的战略计划及我军将来之行动的指示》,明确指明:应保卫武汉,但保卫武汉不是死守武汉,保卫武汉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消耗敌人兵力,另一方面在于争取时间以便于全国抗战工作的进步;在战略上,国民党军队应进行正面的阵地战,配合两翼的运动战,八路军则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渠道向国民党建议实行这个方针。武汉会战前夕,毛泽东于1938年5月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重要演讲,在深刻分析中日两国国情和战争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批判了“速胜论”“亡国论”,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得出在历经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之后中国人民最终必将取得胜利的结论。新华日报社在武汉发行《论持久战》单行本。周恩来也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论目前抗战形势》一文,着重宣传《论持久战》中所阐明的抗日战争三阶段理论,并且将《论持久战》的基本思想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中日战争持久战的思想在国民党高层被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此为基础,国民党最高军政当局制定了武汉会战作战计划,作出了保卫武汉以羸得时间的决定。
武汉会战如火如荼期间,新华日报社还派出战地记者陆诒、石西民等去前线采访,忠实报道国民党抗日将士的浴血奋战事迹,鼓舞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战地宣传队、服务团到第五战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鼓动广大官兵坚决抗击日军。
在日军逼近武汉时,周恩来、叶剑英等共产党员一直坚持到最后才撤退。10月24日晚,周恩来前往汉口新华日报社,为《新华日报》汉口版口授最后一篇社论——《告别武汉父老》。社论郑重宣告: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手中。社论以悲壮语调表达了中国抗日战争必胜、中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中国军队浴血抗敌的数百场战斗
1938年初,日军占领徐州后,组织两个军共14个师团,另配备海军陆战队、战车重炮机械化兵团、飞机500架、舰艇120多艘,共25万余人的庞大兵力直扑武汉,是日军侵华以来最大的兵力部署。中国军队集中133个师又13个团约100万大军参加武汉会战,由蒋介石亲任总指挥。战争从江南、江北两个战场同时展开。
1938年6月12日,日军进攻安庆,拉开武汉会战序幕。7月下旬,日军攻占九江,兵分两路分别沿瑞武公路、南浔线方向前进。8月24日,中国军队张发奎部与敌激战于瑞昌以东高地,经过猛烈抵抗,相持两星期后被迫后撒。日军一部冒进至德安西面万家岭地区。中国守军薛岳部抓住战机,以重兵从侧后迂回,将其包围。日军增援部队在万家岭西面白水街地区被我军击退。随后中国军队发起总攻,激战三昼夜,多次击败日军反扑。日军为了挽回被包围军队全军覆没的败局,向万家岭地区空投200多名军官,希望能恢复一线作战部队的指挥,但是没有一名军官活着见到被包围部队。随后薛岳组织全线攻击,各部组成敢死队赤膊上阵,冲入敌营,与日军展开残酷的白刃战。日军孤立无援,被歼灭3000余人。这是赣北地区主要作战中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史称“万家岭大捷”。
在长江北岸,日军于6月初从合肥南下,突破中国守军防御。7月24日,日军从安徽潜山向太湖进攻,中国军队寸土必争,沿线节节抵抗,与敌血战。8月4日,在激烈巷战后广济门户黄梅失守。第五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白崇禧指挥部队反攻黄梅。日军据险死守,在战斗关键时刻施放大量毒气,致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白崇禧调集部队侧击日军后方,李品仙兵团收复太湖、潜山,切断了日军第6师团补给线。白崇禧抓住机会,指挥正面对峙的中国部队趁机猛攻,意图全歼曾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累累罪行的第6师团。日军再次施放大量毒气,死撑硬顶渡过了难关。日军援军到达后,向中国军队反扑。中国军队拼死抵抗,用尽预备队,但还是无法扼止日军攻势,被迫撤退。
日军还倚仗海、空军优势,溯江进攻中国守军江防要塞。9月中旬,自瑞昌西进的日军一部抵达富池口。防守该地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从陆上、江上连续发起进攻,又有空中机群狂轰乱炸。经过8昼夜激战,富池口陷于敌手。此时,另一江防要地田家镇也在受到日军围攻。从9月17日至28日,日军平均每天向田家镇炮台发射炮弹500余枚,飞机投弹在1000枚以上。中国守军仍坚守阵地死战不退。富池口被占领后,日军从阳新半壁山下游向田家镇开炮,田家镇三面被围,形势更为严峻。中国守军奉命转移。田家镇是长江最重要的江防要塞,失守后,武汉门户洞开。
由于中国军队各处顽强、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的进攻均付出了惨重代价。至10月中旬,武汉北、东、东南要塞阵地尽被日军占领。10月中旬,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21日占领广州,从而对武汉形成北、南、东三面钳击态势。中国军队从持久战的战略出发,决定主动撤离武汉。10月24日,中山舰奉命从武昌金口开赴汉口,护卫武汉军民安全转移。在金口上游赤矶山附近江面遭6架日机扫射轰炸,沉于大军山附近江底。25日,日军进入武汉,武汉沦陷。
自从2003年起,每年10月25日下午4点,武汉三镇上空都会准时鸣响防空警报。这不仅仅是为了检验防空警报备用情况,更重要的是告诫人们勿忘国耻。
(作者系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