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预决算偏离度以及政府预决算偏离度的基本内涵,然后介绍了预决算偏离度的相关现状,接着分析了预决算偏离度指标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了针对预决算偏离度的预算管理控制。
关键词:预决算;偏离度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也迅速增加。政府预决算偏离度是指政府年度预算收支同政府年度决算收支之间的差异的程度,它是反映政府預算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
二、什么是预决算偏离度
所谓预决算偏离度,是指经各级人大审查批准的政府预算收支与其实际执行的政府决算收支两者之间的差异,它是反映政府预算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
三、政府预决算偏离度的基本内涵
政府预决算偏离度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一般预算管理的教材中少有提及,专门的预算管理著作中也很少见,当前财政学术界也没有对它形成统一的认识。可以把它简单看成是一国政府年度预算收支同政府年度决算收支之间的差异程度,它是一个比值的概念,具体又可以把它分为政府预决算收入偏离度,政府预决算支出偏离度。在计算时,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政府预决算收入偏离度二(政府决算收入数一政府预算收入数)/政府预算收入数100%;政府预决算支出偏离度二(政府决算支出数一政府预算支出数)/政府预算支出数100%。为了把政府预决算偏离度定义的更加科学,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提出的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预决算偏离度指的是在经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的政府预算收支同作为其实际执行结果的政府决算收支之间出现了差异。”也可以叫做“预算差异度”。
四、预决算偏离度的相关现状
近年来,随着财政超收与超支状况的不断恶化,“预决算偏离度”作为其衡量指标受到了普遍关注,这是一种“在经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的政府预算收支同作为其实际执行结果的政府预算收支之间出现了差异”的指标表现形式。
近年来预决算偏离度总体在不断上升,并且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度超过十个百分点在2011年达到15.37%,相较来说财政支出预决算偏离度相对稳定并且数值小。从预算的编制环节看,历来都是本着“留有余地”的原则确定的。财政收入预算编制,主要是依据年初国家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期增长目标,结合上年财政收入执行情况,考虑税收政策调整等增减收因素,并在充分听取征管部门意见后分税种测算确定的。从1998年起到2012年间,财政收入的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并在2007年和2011年创造了两个距离高峰,比规定的超出百分点多。说明在预算编制环节,政府预留了很大自由“超收”的空间。在预算的执行环节。政府预算的执行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政府预算收入的执行和政府预算支出的执行。现在编入预算管理的只是财政资金的一部分,称为预算内资金,实际上,未编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量在一个地方的财政总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甚至比预算内的资金量更大。而这一部分资金并没有纳入预算编制的范围,无需审查监督批准,绕开了审查与监管的法律视野。在预算的审查环节。现行的预算法对于“超收”与“超支”的规定颇为模糊,没有条文可遵,因而“超收”收入的决策和“超支”基本上在行政系统内遵循其内在动机完成,而未纳入人民代表大会的行政审批。在预算的监督环节。由于预算机制的不健全,我国对预算的监督受到忽略。
首先,预算编制的笼统性,缺少详细的指标和数字规范。其次,我国当前的财政监督审计体制的不合理性。
然后,财政监督审计本身工作性质的专业性与我国缺乏行业专业人员之间的矛盾。最后,财政的有效监督要求预算体系编制、执行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正是在上述的体制机制性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不仅每年动辄几千亿元的“超收”滚滚而来。而且因“超收”而衍生的“超支”也在大幅上升,从而导致预决算收支之间的偏离度越来越大,因而政府预算的监督制约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
五、预决算偏离度指标的相关因素分析
预决算偏离度计算中使用的了四个数据即财政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决算收入、决算支出。其中预算收入与决算收入之间的差距即是我们所谓的财政超收,预算支出与决算支出之间的差距即是所谓的财政超支的依据。(1)分析导致超收的影响因素。主观方面因素:编制预算的官僚机构存在超收的内在动机——追求自由裁量预算的最大化。由官僚团体的内在特征以及官僚获得预算的三个前提官僚机构是公共产品的独家垄断者、官僚所掌握的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是不公开的、制度上或技术上允许官僚提出一个不容讨价还价的预算建议使得官僚的预算最大化追求有实现的客观土壤。客观方面因素:预算体制的非健全性、编制的非规范性以及一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2)分析导致超支的影响因素。普遍认为,超收是超支的决定因素。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审查等环节存在的体制机制性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超收是必然会发生的,而在当前预算管理格局不作调整的现实情况下,超收又会被不打任何折扣地转化为当年的超支,因而在超收与超支之间,是一列高度相关的“直通车”。但是地方政府的需求刚性和追求资金自由裁量权最大化的内在动机形成了对超收的“倒逼机制”。因此控制超收规模,消除超支的土壤,同时切断超收与超支之间的直接转化成为了解决预决算偏离度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六、针对预决算偏离度的预算管理控制
首先,在政府预算的编制环节,消除各级政府“留有余地”的思想。改进政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消除由于地方政府为了追求业绩、薪金及津贴而产生的财政超收动力。加强预算法制建设,消除由于追求自由支配权而产生的财政超收动力。强化预算约束的法律效力,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将各个部门的各类收支统一纳入预算系统,特别是“制度外收入”和“预算外资金”,以保持预算收入的完整性和预算支出的明晰可查性。其次,在政府预算的审查环节要严把“三关”。一是会前初审关。二是会中审查关。三是会后监督关,建立全面健全独立的预算审查程序,使得预算的漏洞能得到即使和有效的改正。然后,政府预算的监督环节,完善监督体制,强化预算执行监督。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时分析收支状况。二要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人大通过的预算决议。三要听取和审议上半年预算执行报告。四要对部门预算重点支出项目执行情况随机进行抽查,指出被抽查单位及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最终,合理使用超收资金,切断超收与超支之间的直通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预算偏离度的影响因素较多,是一个综合指标,因此,必须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首先,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建立单位预算应急机制,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其次,加大对部门预算改革的“硬件”与“软件”的投入;再次,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范围,避免重置浪费;最后,建立并完善预算编制、管理、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预算环境,使预算真正实现严谨性、科学性。
七、结束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也迅速增加。建立科学高效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约束,是政府工作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魏金燕.财政预算支出偏离及纠正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0
[2]《翘首2011:预算安排侧重民生》.《中国财政》.2011
[3]汪洋,唐加锴.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腐败治理问题[J].中国市场.2011
[4]高培勇.关注预决算偏离度,工业经济――切断超收和超支之间的直通车探寻解决预决算偏离度过大[J].涉外税务.2010
[5]王振旭.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0(8):139
[6]王银梅.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与财政超收问题探析[J].财政研究.2012
关键词:预决算;偏离度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也迅速增加。政府预决算偏离度是指政府年度预算收支同政府年度决算收支之间的差异的程度,它是反映政府預算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
二、什么是预决算偏离度
所谓预决算偏离度,是指经各级人大审查批准的政府预算收支与其实际执行的政府决算收支两者之间的差异,它是反映政府预算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
三、政府预决算偏离度的基本内涵
政府预决算偏离度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一般预算管理的教材中少有提及,专门的预算管理著作中也很少见,当前财政学术界也没有对它形成统一的认识。可以把它简单看成是一国政府年度预算收支同政府年度决算收支之间的差异程度,它是一个比值的概念,具体又可以把它分为政府预决算收入偏离度,政府预决算支出偏离度。在计算时,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政府预决算收入偏离度二(政府决算收入数一政府预算收入数)/政府预算收入数100%;政府预决算支出偏离度二(政府决算支出数一政府预算支出数)/政府预算支出数100%。为了把政府预决算偏离度定义的更加科学,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提出的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预决算偏离度指的是在经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的政府预算收支同作为其实际执行结果的政府决算收支之间出现了差异。”也可以叫做“预算差异度”。
四、预决算偏离度的相关现状
近年来,随着财政超收与超支状况的不断恶化,“预决算偏离度”作为其衡量指标受到了普遍关注,这是一种“在经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的政府预算收支同作为其实际执行结果的政府预算收支之间出现了差异”的指标表现形式。
近年来预决算偏离度总体在不断上升,并且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度超过十个百分点在2011年达到15.37%,相较来说财政支出预决算偏离度相对稳定并且数值小。从预算的编制环节看,历来都是本着“留有余地”的原则确定的。财政收入预算编制,主要是依据年初国家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期增长目标,结合上年财政收入执行情况,考虑税收政策调整等增减收因素,并在充分听取征管部门意见后分税种测算确定的。从1998年起到2012年间,财政收入的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并在2007年和2011年创造了两个距离高峰,比规定的超出百分点多。说明在预算编制环节,政府预留了很大自由“超收”的空间。在预算的执行环节。政府预算的执行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政府预算收入的执行和政府预算支出的执行。现在编入预算管理的只是财政资金的一部分,称为预算内资金,实际上,未编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量在一个地方的财政总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甚至比预算内的资金量更大。而这一部分资金并没有纳入预算编制的范围,无需审查监督批准,绕开了审查与监管的法律视野。在预算的审查环节。现行的预算法对于“超收”与“超支”的规定颇为模糊,没有条文可遵,因而“超收”收入的决策和“超支”基本上在行政系统内遵循其内在动机完成,而未纳入人民代表大会的行政审批。在预算的监督环节。由于预算机制的不健全,我国对预算的监督受到忽略。
首先,预算编制的笼统性,缺少详细的指标和数字规范。其次,我国当前的财政监督审计体制的不合理性。
然后,财政监督审计本身工作性质的专业性与我国缺乏行业专业人员之间的矛盾。最后,财政的有效监督要求预算体系编制、执行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正是在上述的体制机制性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不仅每年动辄几千亿元的“超收”滚滚而来。而且因“超收”而衍生的“超支”也在大幅上升,从而导致预决算收支之间的偏离度越来越大,因而政府预算的监督制约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
五、预决算偏离度指标的相关因素分析
预决算偏离度计算中使用的了四个数据即财政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决算收入、决算支出。其中预算收入与决算收入之间的差距即是我们所谓的财政超收,预算支出与决算支出之间的差距即是所谓的财政超支的依据。(1)分析导致超收的影响因素。主观方面因素:编制预算的官僚机构存在超收的内在动机——追求自由裁量预算的最大化。由官僚团体的内在特征以及官僚获得预算的三个前提官僚机构是公共产品的独家垄断者、官僚所掌握的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是不公开的、制度上或技术上允许官僚提出一个不容讨价还价的预算建议使得官僚的预算最大化追求有实现的客观土壤。客观方面因素:预算体制的非健全性、编制的非规范性以及一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2)分析导致超支的影响因素。普遍认为,超收是超支的决定因素。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审查等环节存在的体制机制性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超收是必然会发生的,而在当前预算管理格局不作调整的现实情况下,超收又会被不打任何折扣地转化为当年的超支,因而在超收与超支之间,是一列高度相关的“直通车”。但是地方政府的需求刚性和追求资金自由裁量权最大化的内在动机形成了对超收的“倒逼机制”。因此控制超收规模,消除超支的土壤,同时切断超收与超支之间的直接转化成为了解决预决算偏离度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六、针对预决算偏离度的预算管理控制
首先,在政府预算的编制环节,消除各级政府“留有余地”的思想。改进政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消除由于地方政府为了追求业绩、薪金及津贴而产生的财政超收动力。加强预算法制建设,消除由于追求自由支配权而产生的财政超收动力。强化预算约束的法律效力,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将各个部门的各类收支统一纳入预算系统,特别是“制度外收入”和“预算外资金”,以保持预算收入的完整性和预算支出的明晰可查性。其次,在政府预算的审查环节要严把“三关”。一是会前初审关。二是会中审查关。三是会后监督关,建立全面健全独立的预算审查程序,使得预算的漏洞能得到即使和有效的改正。然后,政府预算的监督环节,完善监督体制,强化预算执行监督。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时分析收支状况。二要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人大通过的预算决议。三要听取和审议上半年预算执行报告。四要对部门预算重点支出项目执行情况随机进行抽查,指出被抽查单位及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最终,合理使用超收资金,切断超收与超支之间的直通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预算偏离度的影响因素较多,是一个综合指标,因此,必须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首先,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建立单位预算应急机制,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其次,加大对部门预算改革的“硬件”与“软件”的投入;再次,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范围,避免重置浪费;最后,建立并完善预算编制、管理、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预算环境,使预算真正实现严谨性、科学性。
七、结束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也迅速增加。建立科学高效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约束,是政府工作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魏金燕.财政预算支出偏离及纠正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0
[2]《翘首2011:预算安排侧重民生》.《中国财政》.2011
[3]汪洋,唐加锴.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腐败治理问题[J].中国市场.2011
[4]高培勇.关注预决算偏离度,工业经济――切断超收和超支之间的直通车探寻解决预决算偏离度过大[J].涉外税务.2010
[5]王振旭.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0(8):139
[6]王银梅.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与财政超收问题探析[J].财政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