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有利于拓展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本论文通过分析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研究传统文化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并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契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053-02
一、当前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及现状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今学校普遍存在的重要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学校的关注。培养贫困生积极上进、勇于拼搏、乐观开朗的品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处于经济困窘的学生,因与其他学生相比,在生活、学习和消费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而在心理反应上表现出来的未能达到学生正常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偏差状态和心理失衡状态,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自卑心理是在贫困生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同时伴有一些消极情绪,如害羞、不安、失望等。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相对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就会导致心情波动。他们极其敏感,特别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尊严,总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好,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极强的自尊心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2.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心理。具有封闭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多疑,有融入集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常常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怜悯和同情,习惯性的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害怕其他同学不理自己,不敢主动、积极的与同学交往,这些心理问题导致他们拉远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人际关系变得疏远。
3.焦虑和抑郁心理。据调查显示,贫困学生的生活应激事件相对较大,抑郁和焦虑倾向较为严重。焦虑是由心理冲突和挫折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反应,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较重,所以导致思想压力大,他们每时每刻都有着缴纳学费的担忧和生活费不够的焦虑。
4.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很多贫困生会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愿意周围的同学和老师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误会为讽刺和嘲笑,会反复思考别人说的话,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极易失去自我。
5.虚荣心理。贫困学生一般具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往往都非常要强,想要以这种方式掩饰自卑,在团体中总是试图表现自己,甚至喜欢在同学中摆阔气,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往往不顾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盲目追风,不愿意勤俭节约,更不愿意勤工俭学。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给学生个人的生活和成长带来危害,还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创建。
二、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经济贫困:对于在校贫困生来说,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贫困的压力。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因为多数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自己的父母水平低,当其他学生为一些信念、兴趣等问题思考时,贫困生却要为生活费、学费等问题而发愁,导致他们的价值观扭曲,影响他们对事物判断的角度,从而急功近利,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2.环境因素:贫困生长期处于一种弱势群体的文化环境中,贫困文化中存在着较多落后腐朽思想,思维方式封闭,对人生和未来充满绝望和消极,常常会产生一些个人极端主义思想。
3.个人因素:对于贫困生来说严重的心理负担和无形的经济压力以及自身的认知偏差是造成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传统文化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对人的心理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学校和社会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影响,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注重和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
1.当前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不能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挫折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孟子在诗词中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餓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包含了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当中的挫折教育,教育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在成功之前所遭遇的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
2.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宿命论以及关于缘和报应的思想对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教导人们淡然面对成功和失败,帮助贫困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释怀自己处境的艰难,从而热爱自己所生活的社会而不是怨天尤人。
3.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儒家思想中所弘扬的自强不息精神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起积极作用,自强不息,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人生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传统文化中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教导人们要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奋斗。
四、传统文化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方法
1.运用传统文化培养贫困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的内省品质,一方面内省有助于帮助贫困生面对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察觉和自我调控,合理定位;另一方面,内省有助于贫困生提高自身修养,儒家思想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注重人自身的反省,凡事从自身找问题,不怨天尤人,通过内心修养,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2.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环境适应与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局限,贫困生大多都由于心理素质较差而导致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贫困生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会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传统文化中,古人所说的“既来之,则安之”就是强调人的适应能力,贫困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生活环境,培养自己养成坚韧、坚强的性格品质,在逆境中也要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3.帮助贫困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幸福观和苦乐观都属于人生观的范畴,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中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和挫折教育都有助于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传统文化认为人有两乐,助人为乐和知足常乐,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包含让贫困学生产生幸福感,而不是对社会和家庭的失望和愤恨。传统文化中倡导“仁、义、礼、智、信”,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继承、挖掘的精粹。
4.发扬传统文化,培养贫困生心胸豁达学会自我解脱的良好品质。儒家思想中的“入世”和“有为”有助于引导贫困生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和庄子的齐物论,引导学生淡薄名利,在逆境中从容自如,这正是贫困生需要具备的心理品质。
5.让贫困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贫困生大多不善交际,心理健康教育应教给贫困生与人交际的方法和原则。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整体和谐、族群至上、重义轻利等思想,人与人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帮助贫困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与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和谐发展。
6.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倡导的内容。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不知足,他们特别想要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往往对金钱的渴求程度比普通学生要多,很容易导致在生活中贪得无厌,过分地热爱某种东西,必然形成一些不好的心理状态,甚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天人合一”思想中重视价值理性,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指向,旨在教会如何做人,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问题融入这一思想观念,有助于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態度,促进他们乐观积极的成长。
我们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应用到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文化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改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冯羽,陈建华.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文化融入[J].高教论坛,2016,(03).
[2]陈芳.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广西干部青年学报,2000,(02).
关键词:传统文化;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契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053-02
一、当前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及现状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今学校普遍存在的重要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学校的关注。培养贫困生积极上进、勇于拼搏、乐观开朗的品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处于经济困窘的学生,因与其他学生相比,在生活、学习和消费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而在心理反应上表现出来的未能达到学生正常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偏差状态和心理失衡状态,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自卑心理是在贫困生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同时伴有一些消极情绪,如害羞、不安、失望等。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相对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就会导致心情波动。他们极其敏感,特别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尊严,总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好,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极强的自尊心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2.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心理。具有封闭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多疑,有融入集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常常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怜悯和同情,习惯性的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害怕其他同学不理自己,不敢主动、积极的与同学交往,这些心理问题导致他们拉远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人际关系变得疏远。
3.焦虑和抑郁心理。据调查显示,贫困学生的生活应激事件相对较大,抑郁和焦虑倾向较为严重。焦虑是由心理冲突和挫折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反应,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较重,所以导致思想压力大,他们每时每刻都有着缴纳学费的担忧和生活费不够的焦虑。
4.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很多贫困生会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愿意周围的同学和老师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误会为讽刺和嘲笑,会反复思考别人说的话,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极易失去自我。
5.虚荣心理。贫困学生一般具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往往都非常要强,想要以这种方式掩饰自卑,在团体中总是试图表现自己,甚至喜欢在同学中摆阔气,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往往不顾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盲目追风,不愿意勤俭节约,更不愿意勤工俭学。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给学生个人的生活和成长带来危害,还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创建。
二、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经济贫困:对于在校贫困生来说,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贫困的压力。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因为多数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自己的父母水平低,当其他学生为一些信念、兴趣等问题思考时,贫困生却要为生活费、学费等问题而发愁,导致他们的价值观扭曲,影响他们对事物判断的角度,从而急功近利,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2.环境因素:贫困生长期处于一种弱势群体的文化环境中,贫困文化中存在着较多落后腐朽思想,思维方式封闭,对人生和未来充满绝望和消极,常常会产生一些个人极端主义思想。
3.个人因素:对于贫困生来说严重的心理负担和无形的经济压力以及自身的认知偏差是造成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传统文化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对人的心理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学校和社会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影响,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注重和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
1.当前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不能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挫折是导致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孟子在诗词中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餓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包含了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当中的挫折教育,教育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在成功之前所遭遇的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
2.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宿命论以及关于缘和报应的思想对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教导人们淡然面对成功和失败,帮助贫困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释怀自己处境的艰难,从而热爱自己所生活的社会而不是怨天尤人。
3.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儒家思想中所弘扬的自强不息精神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起积极作用,自强不息,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人生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传统文化中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教导人们要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奋斗。
四、传统文化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方法
1.运用传统文化培养贫困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的内省品质,一方面内省有助于帮助贫困生面对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察觉和自我调控,合理定位;另一方面,内省有助于贫困生提高自身修养,儒家思想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注重人自身的反省,凡事从自身找问题,不怨天尤人,通过内心修养,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2.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环境适应与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局限,贫困生大多都由于心理素质较差而导致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贫困生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会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传统文化中,古人所说的“既来之,则安之”就是强调人的适应能力,贫困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生活环境,培养自己养成坚韧、坚强的性格品质,在逆境中也要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3.帮助贫困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幸福观和苦乐观都属于人生观的范畴,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中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和挫折教育都有助于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传统文化认为人有两乐,助人为乐和知足常乐,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包含让贫困学生产生幸福感,而不是对社会和家庭的失望和愤恨。传统文化中倡导“仁、义、礼、智、信”,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继承、挖掘的精粹。
4.发扬传统文化,培养贫困生心胸豁达学会自我解脱的良好品质。儒家思想中的“入世”和“有为”有助于引导贫困生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和庄子的齐物论,引导学生淡薄名利,在逆境中从容自如,这正是贫困生需要具备的心理品质。
5.让贫困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贫困生大多不善交际,心理健康教育应教给贫困生与人交际的方法和原则。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整体和谐、族群至上、重义轻利等思想,人与人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帮助贫困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与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和谐发展。
6.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倡导的内容。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不知足,他们特别想要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往往对金钱的渴求程度比普通学生要多,很容易导致在生活中贪得无厌,过分地热爱某种东西,必然形成一些不好的心理状态,甚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天人合一”思想中重视价值理性,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指向,旨在教会如何做人,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问题融入这一思想观念,有助于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態度,促进他们乐观积极的成长。
我们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应用到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文化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改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冯羽,陈建华.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文化融入[J].高教论坛,2016,(03).
[2]陈芳.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广西干部青年学报,2000,(02).